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黑镜》中所看到的(含前两季及圣诞特别篇)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黑镜》中所看到的(含前两季及圣诞特别篇)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黑镜》中所看到的(含前两季及圣诞特别篇)的正文:

   各种各样的黑色屏幕,折射了人性,也折射了社会百态。被人类所制造的“黑镜”,折射的正是人类本身,无论是作为个体的,还是作为群体的。
  
  据闻被封为“神剧”的《黑镜》,通过夸大某一元素或趋势至极端,很好地表现了现代科技对社会的冲击。考究《黑镜》的逻辑性意义也许不大,事实上它也不需要像《神夏》那样有极为缜密的逻辑线。它能展现问题并引人深思,已是成功。
  
  回顾一下这七集。第一集《国歌》虽说有点重口味,但又充满了悲哀。群众不仅容易失理性,而且还易变——因为一根手指,群众的心态竟一下子从对首相的同情转向认为首相应当顺应劫匪的要求做出恶心的事情(顺应劫匪要求本身就是不理性的)。科技在这里有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人未必容易失理性,但是网络传播让一个人更容易看到其他人的意见并被他们所左右。当一个视频在网上疯传时,强烈的感情瞬间被激起,名誉、节操,全被抛一边了,而且人们会认为自己是正义而且极富同情心。这种心态不仅体现在普通民众中,也体现在首相身上。
  
  第二集《一千五百万》,压抑却耐人寻味。到处是屏幕的生活,闪闪发光,却虚幻得让人窒息。那个枯燥得只有脚踏车与屏幕的世界,也许只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假设,却在我们的生活中触摸到根源。疯狂用金钱丰富物质,买回来一块块黑镜,用里面的虚幻抚慰疲倦的心灵,又与疯狂骑自行车赚点数获取屏幕的世界以消解无聊有多大区别?当男女主角分别向那个扭曲的世界低头后,心中怅然。所以什么才是真的?什么才是对的?——今日你坐在黑镜之外看那个舞台,你为他们的屈服痛心,然而假如你就站在那个舞台上呢?如果所有的人都告诉你应该那样做,即便明明那是错的呢?巨大利益面前是否应该出卖自己的灵魂和理想?而更根本的,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追求的“真实”,又是什么?又凭什么确认它是真实的?
  
  第三集《你的人生》,很贴近生活。生活需要我们忘记一些事情,完美的记忆只会让我们活在痛苦之中。在剧中,男主角对女主角不忠的怀疑来源于科技带来的完美记忆,而证实过程同样来源于此。可是证实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证实不会让怀疑消失,反而让失误不可原谅。这也是对一种现实生活趋势的放大。谁不曾翻开过往的聊天记录看看呢?谁不曾拿出旧短信回味一下呢?然而有时不过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更多时候,是我们沉湎在过往的快乐或痛苦中,那本应模糊的记忆却太过清晰地留下。该洒脱地离开却眷恋不舍,该坦然地放下却揪心不止——“一旦我们拥有了完善的记忆,我们将不能进行概括与抽象化,这会让我们一直迷失在过的琐碎细节中”。遗忘让我们有能力将自身从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活在当下。大数据时代让人类“遗忘权”丢失,已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四集《马上回来》,不太具有普适性。因为女主角在热恋时失男友,而恰好男友又是一个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人。换作其他,后面的故事比较难展开。这一点,使得对人造世界的质疑较前几集显得弱了一些。不过,女主在抗拒与接受中徘徊挣扎,其实就是我们对待“黑镜”甚至是科技的态度。
  
  第五集《白熊世界》,可理解为探讨“正义”问题(不知这和“黑镜”的主题是不是偏离了,因为科技的作用仅在于消除犯人的记忆)。女主可恶可悲又可怜,而白熊正义公园里的游客也是如此。他们的心态实为一致。不知这又是一种“群体”失理智的表现(打着某种正义的旗号做着残忍而荒唐的事情),还是人性内部黑暗的表现(落井下石,伤害比自己弱势的人)?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死刑”的问题。一命偿一命是不是对的?一个人已经知道错以后还是否应当抹杀他继续创造价值的可能、抹杀他作为人的尊严、抹杀他的生存意义?若继续抹杀,那到底是在惩罚他的错误还只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宣泄的对象?
  
  第六集《瓦尔多的时刻》,可看作是对民主政治的一种反思吧(不知这和“黑镜”的主题是不是又偏离了呢,因为科技的作用仅在于塑造了一个虚拟的卡通形象,它无需为自己的形象和言行负责;可根本的问题还是对民主的看法吧)。
  
  圣诞特别篇《白色圣诞节》或是对灵与肉的关系的探讨吧。这里做的是其中一种假设,意识(灵)可以从肉体中提取一个副本出来。剧中有提到提出的副本是一串代码,看上有点功能主义(图灵机?)的感觉。意识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来看,恐怕意识从肉体提取出来并不太可能,毕竟有相当一部分意识还是由人本身操控,而不能完全“翻译”为大脑的无意识运作。
  
  《黑镜》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能够在很多细节上看到自己的生活。它的讽刺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对科技的讽刺,也有对媒体职业操守的讽刺,对看客心态的讽刺,甚至对政治体制的讽刺。但这里,仅对其核心问题浅谈我的思考,其中包括两个主题,分别是何为真实以及,人的生存境遇。
  
  何为真实?或许我们也不那么喜欢这种虚拟时空控制的生活,却又难以抗拒,如同《马上回来》的女主一样。黑镜中的感情,可以很真挚很温暖,可是回到现实中彼此却又形同陌路。并不是说现实中的就是真实的——不,现实中的人也带着形形色色的面具,然而黑镜,难道又不是另一副面具,帮我们遮蔽某种不敢直面的东西?没有人喜欢压抑,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帮我们轻松的完成了分享或宣泄,因为“网络的本义是消除孤独”。本来是好的,可是时间长了便造成了异化、物化、物象化。原本社交软件只是现实社交的辅助品,而今虚拟社交控制了现实社交。因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跟上所谓“时代的步伐”,你就会被现实社会所抛弃。在这种状态下,分享不是单纯的分享,倒成了一种站在读者角度的“分享”(讨好),因为我们渴望被更多的人爱和关注。想想从博客空间到微博微信经历了一种怎样的改变。越来越短小,越来越注重某种“圈子”。就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我们记不住太多的东西,也不喜欢阅读太多的东西,更不喜欢写太多的东西。我们越来越“理性”,相信数据与机器,就是不相信自己的真实感觉(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掏出手机导航紧盯屏幕但是就是不相信抬头看到的世界)。
  
  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扭曲或粉碎,也没能完成我们的初衷。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压抑,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它与连接的人数或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感情需要精力与耐心,但网络的粉碎,偏偏培育出我们缺乏耐心和注意力。网络让我们对感情缺乏了应有的珍重。因为哪一天这些社交软件坏了、停用了,建立于此的感情也就结束了。网络让我们“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况下,体验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
  
  到最后,《黑镜》的讽刺可以直指人的生存境遇。曾读过一文——《越自恋,越孤独》,深刻地剖析了网络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改变。网络强化了一个人自我存在来自于他人的支持与赞许,被理解,被关注,被爱。然而“我们并不想要真正靠近一个人,他人的目光只是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我分享故我在”,独处与冥思,比任何事情更为艰难。而《黑镜》的讽刺,超越了网络,从二维空间走向了三维。人的生存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
  
  最为悲哀的是,当《黑镜》讽刺着现代科技、讽刺着各种屏幕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它本身也是一部电视剧,凭借着高超科技表现出对未来的幻想,凭借着“黑镜”把它的思想传达给我们。就像现在的我,虽然在吐槽各种社交软件,可我还是要凭借它来表达我的吐槽。

《黑镜》中所看到的(含前两季及圣诞特别篇)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黑镜》中所看到的(含前两季及圣诞特别篇)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黑,篇)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