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骄傲》电影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骄傲》电影观后感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骄傲》电影观后感的正文:

  我最早在2010年BBC中文网的文化鸿沟专栏里,一篇名叫《矿工与我》的文章里知道伦敦同志团体到威尔士矿区支持1985年矿工大罢工这个故事的,该文作者鸿冈也是“离奇”来形容这段往事。当时作者刚刚踏入新闻界,本身就是同志他被一个朋友动员到威尔士支持同志大罢工。鸿冈回忆写到:“我以为他们自讨没趣,不挨打至少也会挨骂,谁知到了第二年伦敦的同志游行却让我亲眼看见威尔士矿工工会的锦旗加入游行行列,作为回报,矿工和家属居然来到伦敦,来声援同性恋的游行了”这简直就是天外有天,巷外有巷。如不是看了其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骄傲》,还真无法相信。
  
  Hero/做自己的英雄
  
  一个月前就看完这部电影,迟迟没有下笔,就是一直在思索,只有20多岁的毛头小伙马克为何会有此举?那里来的胆量就这么带着一帮人蝎蝎螫螫的跑到恐同恐到脚跟子的威尔士,而且为毫不相识的‘红脖子’矿工出钱出力?他到底图什么?左思右想,才明白我们中国人骨血里铭记着安安稳稳做‘良民’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千年古训!我们怎么会明白“公民不服从”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呐?抗议不公的事我们敢做吗?没点甜头的事我们会做吗?
  
  马克是‘同志支援矿工’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没有他也许就没有这档子事,也不会有这部电影。他是怎样一个人呐?
  
  一个桀骜不驯的勇士。公民运动绝对不是风花雪夜,影片开头就是矿工和骑着高头大马的警察肉搏镜头,1985年那场矿工大罢工非常激烈,流血事件不断。撒切尔夫人领导保守党政府做好充足准备,全面打压围堵矿工罢工,没有勇气怎么可能参与到这样激烈的斗争里?有没有人注意到在马克的小破公寓外头挂着一个写着:“THATCHER OUT”(一语双关哦)的红底白字大横幅。马克在电视上看到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我没法改变我做事的风格,我不是来展示软弱的……”,流露出那种不屑的表情。就是这种桀骜不驯的勇气,让他骄傲,让他看到政府打压劳工阶层的不公。让他不服从撒切尔政府打压同志、劳工的政策,站出来为良知和公正抗争,这才是触发公民运动的先决条件。
  
  当然,之后路的完全不顺,在抽募善款时遭遇到辱骂,在矿工那里遭到白眼冷遇,这都没有挫伤马克的勇气,反而越挫越勇。当同志支援矿工被当地报纸曝光后,马克在伦敦的同志聚点(一个小小的同志书屋)之被人砸,扔进一串鞭炮。本来同志就遭人非议,这会又跑支援和政府作对的矿工,不被拍黑转才怪。如果这时放弃也不会有人责怪马克,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马克不但没有放弃,反而一鼓作气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场“煤矿和变态的筹款音乐会”,筹的几千英镑善款。
  
  一个无私的公民。马克这个人物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强烈的公民意识,他不仅有维护、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强烈意识,更维护其他群群体权利和尊严。这也是纪念这个只有短暂生命年轻人的唯一理由,公民社会会永远记住每一个勇敢扞卫公民权利的人。同志的身份首先是公民,其次才是我们与异性恋不同的性取向。LGBT运动本质就是一场扞卫同志公民权利的运动,抛公民这个概念,LGBT运动只会剩下一个空壳。另一个让人感慨的地方就是马克的无私。他有争取一个什么“同志支援会”主任?或以此为资本在伦敦同志团体里竞选主席?还是忙着争当‘伦敦十大杰出青年’,威尔士十大新闻人物、全英焦点人物?并总觉着没这些头衔,让人家怎么开展工作吗?没有,他无所求,只是全心全意不求回报的为矿工筹款。在大罢工失败后,卓然一身的远远的看着矿工,一脸不服的愤然离。
  
  马克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没钱没权没学历,挤在一间小破公寓里,和我们一样被骂被歧视被主流排斥。这些都没有让他放弃追求自由、尊严和权利,放弃一个公民的职责。反而使他内心更加强大,勇敢的扞卫公民权利,成为一个英雄。
  
  做为同志我深切的体味到那种言语难表的恐惧和孤独,我们是一群被社会抛弃的族群,没有人会在乎同志的生死。指望他人为我们做什么那只能是妄想,指望突然变天更是做白日做梦。改变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被歧视吓趴下,要看清歧视只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作为一个人,其基本权利(自由和尊严)不能被践踏。勇敢的争取自由和公正,这才是出柜的本质,也是一个公民的职责。做自己的英雄,主宰自己未来,因为生命短暂。
  
  You've Got a Friend/有朋自远方来
  
  同志,矿工完全不搭调的两个群体,相遇肯定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这也造就这部电影那么多的笑点和泪点,默默地让你感动,又不失时机的让你微笑,甚至是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实在佩服腐国导演编剧化腐朽为神奇的超凡力量,本来是艰涩难懂的政治事件,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却被拿捏成一部欢笑伴着泪水的正能量轻喜剧。更让人惊叹的是一群英伦老戏骨带着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们精彩群戏,每一个人物栩栩如生、生动鲜活,又完美的融入到群体中。
  
  同志和矿工天雷撞地火碰到一起,纯属巧合,更是一个误会。老奶奶错把“同志支援矿工”错听成“矿同联盟”。后来只好就这么将错就错把同志带到村子。村民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一群伦敦娘炮从怪异涂鸦的面包车上走下来时,彻底惊呆了。后面各种闹腾,笑点不断。工会里的骨干人物莫林跳出来反对,指责招来一批变态同志威胁整个村子里人,还接连散布同志传播‘艾滋病’,同志会带坏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村子里的男人更是和娘炮保持绝对距离,一怕被娘炮吃豆腐,二怕也变成‘同性恋’。老奶奶一直好奇拉拉们的素食主义,一个家庭主妇一本正经的问一对夫夫:“你们生活在一起,像丈夫和妻子一样生活,我想弄明白——你们两谁做家务?”
  
  当然最终隔阂被填平,两群陌生的路人,在共同的抗争中,变成紧紧相拥的真心好友。转变起于同志付出的真情。马克他们要支援矿工,完全可以筹点钱寄给矿工就可以了。矿工为同志做过什么?矿工什么时候接受同志了?难道矿工没有歧视欺辱过同志吗?回答都是:“NO”!再看看马克带领的这帮同志为矿工所做的。除了几次从伦敦跑到威尔士与矿工吃住在一起,更是坚持为矿工罢工筹款到最后一刻。同志支援矿工的善款,是同志拿着小桶站在街头一便士一便士筹来的。还记不记得这个镜头,三个同志蜷缩着拿着小桶站在雪地里筹款,一个男子当其面就一口吐沫飞过来。
  
  同志给予矿工的不仅是金钱,更有友谊。日夜的朝夕相处,心与心的交流,陌生的路人成了知心好友。同志们也慢慢明白那‘黑色的脉动’一直蔓延到矿工的血液里,看似粗粗笨笨的红脖子扞卫的是威尔士百年来的矿工文化。他们从事着别人瞧不起的辛苦的工作来养育家庭,他们有着自己的自豪,并且勇敢的扞卫者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同志何尝不是如此,面对者各种各样的歧视和欺凌,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勇敢的追求着自由和尊严!
  
  正是这创造历史的友谊,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打开脖颈上的项链,对身边的小拉拉说道:“宝贝,看!这是我的威廉,我们在一起44年了,我祝你有一天找到你的她,像我们一样幸福。”
  
  莫娘扮演的格辛,一个飘在伦敦威尔士同志,在圣诞节接到来自威尔士矿工的问候电话,一句浓浓乡音的:“Nadolig Llawen(威尔士语的圣诞快乐)”。瞬间融化了格辛的心。那里有人知道,本来是合家团员喜气洋洋的节日,却是同志难过的年关!不知道有多少同志都有一个回不的故乡,他们被家人抛弃,亲朋疏离。迷茫的漂流在他乡,成了既没有过,也没有未来的一群人。
  
  一向风风火火的海菲娜开着同志捐赠红色小巴闯到伦敦同志游行的现场,真是又惊又喜。一车人冲下来,老奶奶一边满口喊着:“我的拉拉,我的拉拉们呐?”一边把小拉拉们像亲孙女一样揽到怀里。一直木讷讷的矿工大叔,像兄弟一样紧紧包住马克……。这时罢工成功不成功已经不重要了,这可以驱走所有孤独,照亮一切黑暗的友谊,更弥足珍贵。
  
  影片最后来自整个威尔士矿区的各个工会的大巴贴着“矿工支持男女同志”来到同志游行会场,支援同志游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矿工和同志肩并肩,手牵手浩浩荡荡走在一起扞卫公民的自由和尊严。英雄的外表会不一样,但英雄的内心一定相同。
  
  
作者seby1988

《骄傲》电影观后感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骄傲》电影观后感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骄,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