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萤火虫之墓》这真的是反战片吗?

影视台词 > 影评 > :《萤火虫之墓》这真的是反战片吗?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萤火虫之墓》这真的是反战片吗?的正文:

  或者干脆问,这真的是一部与战争有关的片子吗?
  
  凡是讨论到有关政治的话题,大家的智商就开始下降。那么我们跳出,先从几个与萤火虫之墓相关的话题开始讲起。
  
  一
  
  这部片子同为吉卜力工作室制作,许多片源又打包进“宫崎骏大合集”里,导致许多观众在预期上产生了偏差。宫崎骏的幻想世界和本片的悲惨基调相差甚远,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观众对这部片子的解读。也许你会问都是动画,都是吉卜力,难道会有很大的不同么?
  
  真的有。
  
  由于很多人并不熟悉高畑勲,这个名字成了宫崎骏光环下的阴影。实际上,高畑勲不仅是可以与宫崎骏齐肩的大师,而且成名也要比宫崎骏早很多。早在1968年,初出茅庐的高畑勲就执导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太阳王子》,这部片子当中,宫崎骏担任了场面设计这一重要职务。此时的宫崎骏离第一次独立执导动画电影(1979《鲁邦三世剧场版》)还有十年的时间。之后两人又在多部动画中合作过。可以说高畑勲不仅是宫崎骏的前辈,更是师傅一样的存在。1984年,宫崎骏终于时来运转,由德间书店投资制作第一部自己企划的电影《风之谷》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拜托经验丰富的高畑勲来担任制片人。
  
  而作为导演的高畑勲,杰出的艺术手腕之外,内容趋向上也有丰富的个人印记。出生于1935年,少年时代经历了战争之后的混乱与动荡,成长于“民主主义geming”下的日本,毕业于东京大学,钟情于法国文学的高畑勲在60年代风起云涌的左翼运动时期,领导了东映动画内部的工会组织(副委员长,而宫崎骏是秘书长),至今仍是日共党员。他的作品更多的表达了关照现实的意愿,处处体现了理性和克制。与宫崎骏富于幻想,充满感性的风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仅以后期在吉卜力执导的几部电影为例,《萤火虫之墓》(1988)不必自提;《儿时的点点滴滴》(1991)则是九十年代的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人对过往三十年的集体回忆,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农业社会美好人性的怀念;《平成狸合战》(1994)套用迪士尼式动物电影的外壳,内里却是以狸为人,环保的名头下一部彻底的人类群像剧;到了1999年,干脆执导了一部表现日常生活的《我的邻居山田君》。前年上映的《辉夜姬物语》则是对日本古代文学《竹取物语》的现代阐释。可以看到,对于现实的描绘,一直就是高畑勲动画电影的主题。
  
  这样的基础下回头再看《萤火虫之墓》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同样展现了现实感和理性克制特征的电影。首先,与其说本片突出的是悲惨,不如说是立足于还原现实。里面几个冲击力很强的镜头(兄妹母亲重伤、下葬、人们被战火烧死)如果放在真人电影中就普通很多,而且即便这几个画面,高畑勲也没有加入任何煽情的成分,背景音乐一直是安静的。阿姨市侩人物性格与宫崎骏电影中外冷内热的老婆婆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却是一种更现实的设定。这个角色甚至不是被刻意设计的反面角色,只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克制也体现在这部电影的方方面面。比如前面提到的音乐,比如在知道母亲病重的时候,哥哥背对着观众翻单杠,而在妹妹开始哭泣的时候,导演镜头一拉给远景,把观众从“感同身受”的视角一下子拉回了旁观者的角度,将审视决定权重新交给观众,而不是一味渲染感情。再例如哥哥因为偷窃被打,从派出所出来的时候,妹妹一直等在外面,以“落魄”计,可谓到了一个高潮,但是导演仅仅在哥哥独自哭泣后,让哥哥跑着将妹妹背走,并且给的仍然是背面,观众目送着兄妹快速跑走,仍是旁观者的角度,立刻转了下一个镜头。我们可以想象,在这里任何发挥一点,比如妹妹也哭,比如兄妹拉着手缓慢地走,比如从正面拍摄兄妹的表情,都会使悲剧的气氛更上一个等级。当然有可能原作小说本身就比较昏暗,导演有意进行控制,但这种控制本身仍可以看做是一种理性精神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以宫崎骏作为标杆来观看这部电影时,会惊讶于对于客观描绘带来的冲击,忽略了高畑勲一贯的现实主义特征。对于吉卜力风格期待较少的观众,反而能够察觉到这部电影中令人“愤怒”而不是“感动”的情节。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是与《龙猫》同时上映的,即买一张票共享两部电影约170分钟的时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宫崎骏《龙猫》的企划迟迟得不到批准,恰逢新潮社愿意出资制作《萤火虫之墓》动画,制片人铃木敏夫便趁机将两个都不被看好的企划打包上交,获得了肯定。作为观众在三个小时内看风格差异如此之大的两部电影,不免会产生《萤火虫之墓》太过悲惨的印象,并且一直到今天。
  
  
  二
  
  不合理的情节。
  
  关于这部电影,我们很容易在看到几种影评
  
  一是五星被兄妹悲惨境遇所感动到的,一是质疑作为一部“反战电影”“反思力度”不够的。
  
  但是除此之外这样的影评也很常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374935/ 【剧透:我是怎么把妹妹养死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423978/ 【我只是很想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070124/ 【让我说些什么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477867/ 【一半大环境一半自作孽】
  
  与凄凉背景或者“政治不正确”相比,这些观众显然发现了本片当中被人忽视的不合理桥段。
  
  比如说,我们看到哥哥除了拿出自家存货存款,甚至偷东西之外,没有任何努力维持或改变生活的迹象。在寄养的阿姨家中,也不过是整日和妹妹玩而已,连家务活也没有分担。
  
  明明还有三千元的存款,妹妹也早被诊断为营养不良,为什么哥哥只有一句“哪有营养啊”,直到妹妹生命的最后一刻才银行里取出来?
  
  电影中提到过只有加入互助组织才能分到口粮日用,生活下。配给制在战争时期是非常正常的,而兄妹为什么一定要离群索居?虽然生活的不好,影片中大部分人还是能够生存下的。
  
  影片中更提到了一些类似于社区义务的活动,比如帮忙救火(该不会有人认为这算战争动员吧)。可以想象,只要哥哥愿意,兄妹俩总有机会重新回到社会中,不至于坐吃山空,一步步走向死亡。即便由于战争的残酷,人性的自私,兄妹俩被社会所抛弃,这个情节也是绝佳的例证,不至于一字不提。兄妹俩像是故意要远离人群一样,使观众眼看着悲剧的发生。
  
  这些“不合理的情节”有可能动摇一部“反战片”的基础,褪思维定势,重新审视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定位,要问:
  
  兄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他们的悲剧又是否一定与战争有关?
  
  如果这场悲剧只是一个偶然现象,或者一个不太典型的案例,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反战电影”的说服力将大打折扣,在任何方面上。只有兄妹俩的悲剧是无可回避的必然,才有“战争造成悲剧”的强逻辑关系。事实上,虽然兄妹俩的父母因为战争而死亡(不管是什么方式,是否正义),兄妹俩还是因为“军人家属”而获得了不少的优待(比如普通人家吃不到的咸梅,奶酪,水果糖等等),维持了他们过渡阶段的生活,更有一笔算得上丰厚的遗产。到阿姨家后也没有任何试图寻找生计的努力。妹妹很早就肚子不舒服,而哥哥直到影片最后才带她看医生。(从影片中来看,医生并不算特别稀缺的资源,更何况他们手里还有一大笔钱)。甚至哥哥连母亲的骨灰也没有安葬。(那个方形的小盒子先被带到阿姨家,随后被哥哥安置在防空洞里的柜子中,在妹妹死后的一个镜头中提示到这个盒子仍在原位。)
  
  这场悲剧正如有的影评所提到的,并非完全大环境所致。所以不仅悲悯,愤怒也是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之一。如果哥哥的求生意志强一些,悲剧就有很大的可能避免。起码从电影文本上看,兄妹的境遇并不是完全绝望的,存在光明的可能。这也成为这部“反战电影”的一个疑点。
  
  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知道,这场悲剧本质上未必与战争有关。兄妹悲剧的开端与背景,的确是战争。但我们如果剪影片开头的十几分钟,忽视掉中后部分不痛不痒的空袭(从故事中我们看不到后面的空袭对主人公造成了什么影响),告诉观众,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兄妹的父母死,家也毁了,来投奔亲戚。这个故事依然是流畅、合乎情理的:震后的兄妹来到亲戚家,亲戚家也受到了地震影响(可以是经济上),生活并不宽裕;政府能提供的帮助很少。兄妹忍受不了亲戚的偏见,出走独立生活,最终酿成悲剧。难道这就变成了一部“反地震片”?
  
  可以说,“战争”是本片的一个要素,但对于故事来讲,并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因素。
  
  正如我们不会说“一切都是地震的错”,我们也不会说“一切都是战争的错”。此时我们会将视线放在亲戚对孤儿不管不顾等背后的人性问题上。甚至我们可以对兄妹的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检讨。——然而这,有可能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一环。
  
  我们以将电影的关注点放在兄妹的生活上时,就会发现这些不合理的情节,奇怪的疑点都能够迎刃而解:
  
  要描写战争,为什么战争的戏份这么少,似乎可以被替代?——战争不过是故事的引子和背景,兄妹在困难的境遇和未知的未来下的如何生活才是重心——也是这部电影花最大的篇幅描述的。
  
  哥哥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了一些错误? ——正是这些“错误”体现兄妹的性格,体现面对生活的态度。
  
  为什么似乎兄妹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生存下?——因为导演并不认为(或没有设计)战争一定会造成兄妹的悲剧。兄妹如何在困难的境遇下相亲相爱,努力生活下,才是导演尝试观察的重点。
  
  三
  
  那么,这样观察下,有什么问题呢?
  
  电视剧版的《萤火虫之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与动画版不同的是,电视剧版是从寄养的阿姨家角度描述的。这正与导演一直希望观众作为“旁观者”角度来看这个故事非常切合。这样我们可以看到:
  
  哥哥以照顾妹妹为借口,不做家务,也不参加社群活动。非常时期,寄人篱下,却没有一点应有的觉悟。
  
  对军国主义及其迷恋,成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支柱。在搬到防空洞之后,萤火虫的闪光使哥哥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海军阅兵。随后可能意识到父亲的军舰至今没有消息,于是抱妹妹节子,被妹妹踢开。另一则是哥哥取钱,听说“大日本帝国败了”的震惊。注意这里父亲的形象和军国主义产生了重合。
  
  偷窃。在投靠亲戚后,哥哥独自拉着一车物资送到了亲戚家,从阿姨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些物资在当时还是很珍贵的。我一直很担心哥哥的东西被抢被偷,更别提两个柔弱的孩子手上还有七千元巨款。担心没有发生。说明虽然破败,日本的社会也基本维持了秩序。而哥哥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开始以偷窃为生——并且带着妹妹偷。一方面是基本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却让我看到了哥哥软弱的一面。
  
  无论是忍一时继续寄养在阿姨家,还是尝试被其他群体接纳,哥哥都没有做这样的努力。当面对困难时,他想到的是带着妹妹离人群远远的。其实在亲戚家寄食时,尽管环境糟糕,但更多的压力还是可以由哥哥承担。而哥哥显然不愿意承受群体生活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尽管进入群体是当时保障生活的方法。)
  
  所以电影最后又一次展示的妹妹在湖边防空洞里的欢乐时光,是一段注定要走向悲惨结局的时光。
  
  而原因,却不是“战争”两个字能轻松概括的。
  
  「反戦アニメなどでは全くない、そのようなメッセージは一切含まれていない」
  (“完全不是反战动画,而且也完全没有包含了这种意味。”)
  
  ——高畑勲
  
  
  四
  
  虽然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再多写一点吧。
  
  在这部电影之后,高畑勲进行了一个新的企划《国境》,有关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由于恰好碰上了某知名政治事件,这个企划最终不了了之。
  
  接连制作关于三四十年代题材的作品,体现了一个左翼文艺家对历史还原的兴趣和使命感。虽然“反思战争”“反对战争”并不是作品的主题,《萤火虫之墓》却很好的还原了战争后期日本民众真实的生活状况。连原作者野坂昭如都说“43年前的神户的样子又浮上眼前!”相较之下,我对于那个时代的模糊印象,只有被黑体字加粗的事件,和一些戏剧化的表情——源于我们那些严肃或不严肃的影视作品。我想仅仅是事实就足够有力量,而我也期待写实性质的影象作品能够在中国更多的出现。
  
  说到底,“以史为鉴”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本身的面貌。相信历史自己会说话。“以史为剑”才是太阿倒持。
  
  萤火虫之墓是高畑勲以二战后期日本为舞台的作品,虽然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舞台上的人物仍然是14岁和4岁的少年少女。困难的日子总会有,甚至是少年少女们完全不能理解的时代,人也会不断的犯错误,曾经乃至将来。但是如果有什么能够连接过、现在与未来的时光,仍然是人性。

作者F-key君

《萤火虫之墓》这真的是反战片吗?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萤火虫之墓》这真的是反战片吗?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萤,吗?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