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狼图腾》如何成功改编

影视台词 > 影评 > :《狼图腾》如何成功改编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狼图腾》如何成功改编的正文:

   文学作品为什么要翻拍成影视作品?大抵是为了弥补人们想象力的不足。东方读者想看看简?奥斯汀笔下的庄园场景,西方读者想一睹曹雪芹笔下的银耳鸽子蛋汤,有人想知道孙猴子到底什么面孔,有人想见识西门庆袖中勉子铃是什么模样,而这些想象却又被不同人的不同生活阅历所限,有的想破脑袋也只有零星的画面碎片。我生在一座小城,灰天灰地的让我想象一片额仑大草原也终究是难事儿。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好奇心作祟的读者推动市场一部部一遍遍乐此不疲地翻拍着文学作品。而一部长篇小说短则十几万,长则上百万字,出场人物众多,剧情里的一个小高潮就有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电影短短两三个小时,根本不可能把小说完整接生,于是翻拍过程中的改编就成了必然。
  
   忠于原着与符合电影的审美标准是天平的左右砝码,只有兼顾与平衡了这一对关系才是成功的改编。电影《狼图腾》是一个较成功的改变案例,与原着对照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改编思路。
  
   小说《狼图腾》有两个支柱,一是对草原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此之谓“神”;二是草原生态哲学的透彻说理,此之谓“魂”,故事从纸张到到大银幕的移花接木,全看“神”与“魂”是否移活。
  
   “缩”是改编的第一要务,一部小说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能达到几十个,小剧情更是复杂繁多,在银幕上展现只能“七八步万水千山,三五人百万雄兵”,如何把巨着变成“三五人”、“七八步”,全看一个“缩”。电影《狼图腾》可以说缩得很好,剪裁大刀阔斧,不拖泥带水贪多求全,对原着中的几场大戏很有取舍。陈阵入狼群,使狼入镜,算是使观众与狼初识;狼群围猎黄羊,一场戏突出了狼的精明;狼群围杀军马群,彰显了狼的凶狠。三场戏下来,观众对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真正凸显编剧功力的是第四场大型狼戏,也就是两匹狼被追跳崖自尽的段落。这一段落在原着中由于其过于人性化的描写并不算令人印象深刻,况且拍摄难度很大,电影版通过运用特技与巧妙选择镜头角度,把这场戏保留下来,作为收尾阶段的小高潮效果很好,立刻就抓住了“魂”,当影院演到这场戏时,我就听到周围不少人发出惊叹。四场大戏下来,观众对狼的印象得以深化,再搭配毕利格与陈阵简单几句生态哲学的说理,“狼是腾格里的使者”这一灵魂就算是抓住了。
  
   其他的,张继原、乌力吉、巨犬二郎,删掉;牛倌、马倌的生活场景,删掉;其余大战小围,删掉;草原的生态破坏只用了一个长镜头、一行大雁、几句话,老王盲流什么的,统统删掉,整部电影剪裁的不可谓不果决。
  
   “改”是改编的重中之重,不仅是编剧功力的试金石,也能彰显出编剧的艺术性格。如果说“缩”是给电影腾出空间,那么“改”就是占用空间来进行发挥的。
  
   影片首先理清了故事顺序,使文革这一时代背景由插叙回忆改为顺序讲述,照顾观众的思路,这一点可以看出编剧的理念很落实,更多的是立足于扎实、顺畅地讲完整个故事,另一方面,也省了很多语言戏,将镜头更多地留给草原风光。接下来是整部电影的改编主线,这条线索延着“巴图之死”、“巴雅尔受伤”、“嘎斯迈放狼”发展,主题是陈真与嘎斯迈的情感演进,这也是电影版凭空产生的,嘎斯迈由原着中蒙昧、贤惠的蒙古女人变成了富于感情的美丽少妇。嘎斯迈的丈夫巴图之死是绝妙的一笔,一者突出了草原生产生活环境斗争之险恶,二者引出天葬,省语言说明,三者为嘎斯迈的情感生活留下空白。一笔改动,一箭三雕,不可谓不绝。在巴雅尔这一人物性格上,也与原着差异很大,蒙古孩子身上的野性勇敢所剩无几,这是个遗憾,这种遗憾多了,中国大银幕也就很少像西方那样诞生夺目的小童星。巴雅尔受伤,陈阵寻找青霉素这一场戏使陈阵与嘎斯迈有了更多交集,反向推进感情线,这才有了“嘎斯迈放狼,陈阵拥吻嘎斯迈”这一高潮。小狼的放归与再次相遇的改动才是众望所归,真正符合大众审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编剧务实的审美理念。另外一些“养狼被发现”、“小狼作诱饵”折叠为一场戏;“飞狼事件”、“牧民反对养狼”折叠为一场戏等一些小的改动节省了时间,烘托了矛盾的紧张气氛。
  
   “伸”也是改编需要用到的手段,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伸发是在供销社一场戏,盲流利用沙茨楞说出雪湖的地点。原着中骗情报偷黄羊一笔带过详略分明,而电影用了相当多的镜头语言进行讲述,拍摄相当扎实。这样的支线伸展也能起到凸显配角沙茨楞性格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摊牌了电影与文学的差异性。
  
   最后一点是“守”,原着的一些细节不能变,只能守,那是观众的期待所在。我相信“小狼学狼叫”的场景与声音会让每一位读者牵挂,电影忠实、完美地再现了这一场景,让人大呼过瘾。但影片对蚊群黄灾场面的制作就显得不尽如人意,原着中陈阵“竟然像置身于湖底,仰望澄澈的水空,头顶上是一片密集的幼虾群。”语言刻画神乎其技,电影则承上启下草草了事,算是缺憾。
  
   在整部影片中,腾格里哲学的“神”被抓住了,但草原生活场景这一“魂”就弱了许多。在雪湖旁,捞黄羊吃酒肉、开嘎斯迈的情色玩笑、巴图与人摔跤较量,草原生活的意思呼之欲出就直逼原着了,但后来却踪迹难寻,“草原魂”可以说抓的比较浅薄。另外,不知道是不是照顾解放军形象,包顺贵这一重要人物形象在影片中很拧巴,角色设计首鼠两端。原着中的包顺贵可是个唯利是图、任人唯亲的人。电影版由尹铸胜出演,选角存在很大问题。
  
   买一张电影票与买一本书花的银两相差无几,但却对应两个不同的群体。从原着到影视的挪移是一次跳跃,是一种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讲述语言的跳跃,一个是文字表述,一个是镜头语言,一个工于心理描写,一个长于打造奇观。同时,电影也撕掉了文学作品常有的美化与幻想,我也才知道,蒙古包没有书中那样洁白,狼皮筒子也不像书中那样飘扬。
  
作者煎蛋爱好者

  《狼图腾》上映之前,因为工作关系,我在影院观看了一段40分钟左右的电影制作特辑。基本上,这段视频的主题思想是,电影制作团队在养狼、拍狼这项事业上是多么殚精竭虑。至于剧情,基本没有介绍,而演员们呢?似乎也不是主角。
  看来,电影宣传团队的意图十分明显:这部电影的最大卖点就是这些蒙古狼。
  我不是原着党,早些年《狼图腾》小说畅销,全社会展开"狼性"讨论的时候,我属于冷眼旁观的一群。因为所谓"狼性",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人性的投射。毕力格说蒙古的历史是由汉人写就的,那么狼群的故事,难道是由狼自己写的吗?如果不是,那就一定也混杂了无数人的观念和情感。作为电影的《狼图腾》,成分更为复杂:不但有汉人,也有蒙古人,同时有来自西方的欧洲人,以及来自北美的加拿大人。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妥协之下,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语焉不详,和气生财的"史诗巨制"。在看完全片之后,我很迷茫:狼我看见了,可是图腾呢?那些关于狼的场景和镜头,我承认拍的相当勇猛到位,在电影中着实难得一见(虽然一方面电影里告诉我们,狼是无法被驯服的,狼是骄傲的,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现代人硬是把狼都训练得可以拍电影了。这似乎有些分裂,而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气质。)但是,这些兽性的迸发,似乎更大程度上是自然生物学上的呈现,是"狼"作为"狼"这一物种的意义,而并非"图腾"般的存在。
  在我粗浅的理解当中,一个民族,对其图腾应当是毫不犹豫地崇拜、不顾一切地守护。然而,在电影当中,蒙古族人对于"狼文化"的态度却是有些暧昧的:一方面,他们似乎是迫于压力掏狼崽、杀狼,但另一方面,当陈阵养的小狼将蒙古男童咬伤之后,男童的母亲却又怒气冲天地告诉陈阵:如果自己的儿子有各三长两短,她一定会杀死小狼。在这里,人性明显占据了上风。至于陈阵这个北京来的知情究竟为什么对狼产生了如此大的兴趣,甚至忽略到它是一只凶猛的兽,非要当宠物把它养着,哪怕它会伤人也在所不惜。恕我愚钝,真的没有从电影里看出来。
  影片的编剧之一芦苇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这部电影里我就是希望把动物的生命现象也能拍的很饱满,很真实。"。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他的这个希望算是完成得还不错。但令人无法不吐槽的是:芦苇可是《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啊!这两座华语电影至今都无法逾越的高山,皆出自芦苇之手绝非巧合。他对故事生产机制的熟练技巧,和对人性犀利、悲悯、深刻而又精准的洞见,成就了90年代的华语电影奇迹。但在《狼图腾》里,人类戏的线索是那样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的魅力被狼群遮蔽得不见天日。跳来跳的情节,更令人物性格产生不可弥合的断裂。我宁愿相信,这最终的剧本,芦苇是无能为力的。
  基本上,目前我们看到的《狼图腾》,在法国导演和制作团队的理念里,应该主打"环保主义"这样国际流行、人畜无害、政治正确的终极王牌,这一定会引起人群的强烈关注。而这,似乎也是作品最为重要的作用了。至于其他,比如涉及到人性、民族性这些或许会引发分歧的危险元素,还是随它吧!某种意义上而言,阿诺的《狼图腾》和张艺谋的《归来》一样,都是对于原着小说的轻改编。他们太知道什么可以拍,而什么不可以了。这也许是一个好的商业项目,但不会是一部不朽的电影。
  
作者snoopynirvana

《狼图腾》如何成功改编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狼图腾》如何成功改编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狼,改编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