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爱国者》和《革命》影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爱国者》和《革命》影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爱国者》和《革命》影评的正文:

  要求观看的是美国人罗兰德?艾默里克(Roland Emmerich)导演,美国人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主演的美国电影《爱国者》(The Patriot)和英国人休?赫德森(Hugh Hudson)导演,美国人阿尔?帕西诺(Al Pacino)主演的美国电影《革命》(Revolution)。
   《爱国者》,又名《决战时刻》、《孤军雄心》,2000年上映。故事发生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本杰明?马汀(Benjamin Martin)(梅尔?吉布森饰)是北美人,他曾参加过七年战争,身经百战。残酷的战争令他失了心爱的妻子,他发誓要永远远离战争。所以当英国军队将战争烧到马汀的家园时,他首先选择的不是奋起反抗,而是躲避。当他看到他的大儿子佳百列(Gabriel)(希斯?莱杰Heath Ledger饰)参加了当地组织的大陆军时,也没有跟着挺身而出。但是,当他的大儿子被敌军俘虏,二儿子托马斯(Thomas)(格里高利?史密斯Gregory Smith饰)挺身救哥哥而被打死时,马汀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这时才清楚意识到,只有反抗才能解救家园于水火。
   《革命》,又名《怒火山河》,1986年上映。影片以北美革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纽约捕鱼人汤姆?陶伯(Tom Dobb)(阿尔?帕西诺饰)当他的儿子尼得(Ned)(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饰)被迫参加军队,为了保护儿子他必须为自由而战的故事。
   20世纪,西方的历史学界出现了现代史学的转变,即与以兰克(Leopolde von Ranke)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史学范式不同。代表作如年鉴学派法国人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的《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editerranee et le monde mediterraneen al'epoque de Philippe Ⅱ)和美国人林?亨特(Lynn Hunt)的《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等。
  伴随而来的,还有微观史学的兴起和叙事史学的复兴。以文字书写的、叙述性的取向似乎又复兴了,叙事史学似乎有了生机。以影视传达的、叙述性的历史文本,不论纪录片,还是历史剧情片,似乎逐渐受到学院里专业史家的重视。 叙事史学的代表作品,以文字书写的,如英国人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的《叙事史的复兴:对新的旧史学的反思》等;以影视书写的,如《马丁?盖尔返乡记》(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和《断锁怒潮》(Amistad)等。
  按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ats),“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按意大利人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电影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新语言”。 按美国人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书写历史与像写历史》(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其实,任何历史作品不论是视觉或书写的,都无法将有意陈述的事件或场景完完整整的或者其中的一大半传真出来;甚至于连历史上任何小事体也无法全盘重现。每件书写的和影视的历史作品都一样,必须经过浓缩、移位、象征、修饰的过程。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媒体的不同,而不在于制造信息的方式”。
  “结构主义之父”,法国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对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研究;另一位“结构主义之父”,瑞士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法国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普通符号学的实践;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Vladimir Propp)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他们的研究共同促成了“语言学转型”的巨大变更。
  他们这些研究的意义在于尝试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不同时代的叙事行为,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即,通过千差万别、面目各异的故事,共同呈现某种潜在于其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矛盾,并尝试予以平衡或提供想象性解决。
  立陶宛人格雷马斯(Algirdas Julien Greimas)将普罗普的七种角色/行为范畴概括为三组、六个动素,它们分别是主体/客体、发出者/接受者、敌手/帮手,并建立了自己的动素模型。动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出文本的表层和深度意义结构。
  在回顾了影视史学的兴起的过程和结构主义的研究之后,可以发现,虽然具有某种削足适履的倾向,未免通过阐释、甚至过度阐释将某个情节牵强地附会在普罗普的某个单元或某种功能之上,但是普罗普的模式和结论在多种大众文化的叙事类型中仍相当有效。
  下面将以《爱国者》和《革命》为例说明。
  《爱国者》,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片,男主角马汀是主体、发出者和接受者“三位一体”。发出任务——反抗,解救家园于水火,是他自己;任务完成的利益接受者也是他自己。而客体——反抗,解救家园于水火,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是北美的独立和自由;敌手,是以大反角威廉?塔灵顿上校(Col. William Tavington)(约翰逊?艾萨克斯Jason Isaacs饰)为首的英国军队;帮手,则是形形色色的站在北美一边的配角——白人、黑人。
  《革命》,尽管它不是典型的类型片,但仍可以依稀看出主体、发出者和接受者“三位一体”的男主角陶伯。发出任务——为了保护儿子他必须为自由而战的,是他自己;任务完成的利益接受者也是他自己。客体是保护儿子,赢得自由,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也是北美的独立和自由;敌手是英国军队;帮手是以女主角戴茜?麦康纳(Daisy McConnahay)(娜塔莎?金丝姬Nastassja Kinski饰)为首的形形色色的人等——白人、黑人,甚至印第安人。
  《爱国者》和《革命》,分别代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北美上层和下层阶级的视角。《爱国者》的男主角马汀,是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的白人种植园主,代表上层阶级;《革命》的男主角陶伯,是北方纽约州的平民捕鱼人,代表下层阶级。
  《爱国者》的导演艾默里克为了让影片看起来更真实,可是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他把故事的发生地点定在了南卡罗来纳州,还专门地研究了当地的植被。其实,影片中的不少人物和场景,都能在历史记录中找到原型。
  影片中英国军队攻占查尔斯顿(Charlestown)的场景,指的是1778—1779年间,并没有什么重要打仗,英国人十分用力,他们的战略也变更了,他们差兵攻南方诸殖民地,南卡罗来纳州也为英国人所得。
  马汀的民兵队也有原型。有一时期,殖民地完全没有正式军队,但是事业还没有完全愿意放弃。有许多爱国的小团体,由弗朗西斯?麦里翁(Francis Marion)、托马斯?萨谟忒(Thomas Sumter)、安德鲁?匹垦兹(Andrew Pickens)诸人率领,藏在大泽中,乘机冲出,攻击“保守党”(Tory)(指效忠派)和英国军队。他们虽不能成甚大事,但使英国人很觉不安。他们起麦里翁的绰号为“大泽之狐”,因为他来往飘忽,不可捉摸,萨谟忒为“善斗之雄鸡”,因为他奋斗至死的。
  马汀父子在窗户中观看大陆军被英国军队击溃的场景,指的是后来又重新召集军队,大家还以为霍雷肖?盖茨将军(General Horatio Gates)有大将才,所以仍请他来作统将。可是1780年8月里,有一晚,他要夜袭康华里(Cornwallis),走到卡谟登(Camden),就中了伏兵,以致全军覆没。传说盖茨自己落荒而走,一晚走了75英里,没有停过。许多人就此失望,而英国军队也觉得不久就可统有南方的全部了。
  影片尾段男主角马汀和大反角塔灵顿上校决斗的场景,指的是差不多也在此时,幸而不久就得了一个胜利,事情才得比以前较有些希望,原来康华里有一军官,名帕特里克?弗格森上校(Colonel Patrick Ferguson)的,带了1000个英国兵,和保守党在王山(King’s Mountain)被弗吉尼亚州来的伐木人,和卡罗来纳州人打败了。这些人并没领袖的,竟将英国军队杀尽掳绝。
  影片最后便是1781年10月19日康华里在约克镇投降,奏《世界已颠倒》(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的调子的着名场景。
  尽管如此,影片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气息还是过于浓厚。影片的男主角马汀和大反角塔灵顿上校战斗力和生命力大得惊人,怎么打都不死。更为夸张的是,甚至连10岁不满的小孩也能端起枪来消灭英国兵,牧师也起来战斗了。这是一部“真正的男子汉”的电影。
  如今屏幕中的马汀是北美的“国家英雄”。但是,如果马汀确有原型的话,那么,他首先却是个“南卡罗来纳州英雄”,然后才是“国家英雄”。第一批“民族英雄”是地区性的竞争和偏狭的爱国主义的副产品:对于一个仍然缺乏自信的民族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粘合剂。
  第一个主要产品是W?沃特(Water)《帕特里克?P?亨利(Patrick Henry)的生平和性格概述》(1817年版)笔下的弗吉尼亚州的亨利。 关于他的写作,沃特谈到,“在亨利的性格中也有一些令人讨厌的特点,有些几乎成了令人讨厌的空白……简言之,它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对象”。但是,最后沃特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是亨利登上了天堂。
  为了扞卫新英格兰的荣誉,威廉?图德(William Tudor)在《马萨诸塞州的詹姆斯?奥蒂斯(James Otis)的生平》(1823年版)塑造了马萨诸塞州的奥蒂斯,一位比他的弗吉尼亚对手亨利更早、更伟大的新英格兰英雄。
  塑造全美历史的努力,大概以乔治?班克罗夫特牧师(Rev. George Bancroft)的《历史》(1834年版)为标志。
  与马汀同为上层阶级的代表,最着名的神话化无疑是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在内战爆发时还有记得华盛顿逝世的人活着:华盛顿显然还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成为全国问题的,不是如何使华盛顿成为历史,完全相反,是如何使他成为一种神话。 华盛顿的形象不是如人们想象的一直都是那么美好。1795年《杰伊条约》(Jay Treaty)签订时,他曾受到其政敌许多恶毒的攻击。 臭名昭着的梅森?洛克?威姆斯牧师(Rev. Mason Locke Weems)在《华盛顿生平录》(1800年版)中,塑造了华盛顿的神话。他甚至用“伟大的事物产生于伟大中”来解释华盛顿的出生,并编造了樱桃树的故事。他知道,这些故事无法证伪,因为人们无法证明它确实没有发生过。
  在这一意义上,文本中的亨利、奥蒂斯和华盛顿与屏幕中的马汀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
  《革命》当中也有不少与历史记录相对应的情节。
  片头的场景,指的是纽约一个小公园里,有乔治三世(King George Ⅲ)的铅像,被拉到了,送到康涅狄格州铸子弹。
  男主角陶伯和女主角麦康纳邂逅的野地,估计指的是在白平原(White Plain),威廉?豪将军(General William Howe)得了些胜利,而且在11月16日,攻下了哈德孙河上的华盛顿炮台,俘获了3000人。
  陶伯及其儿子尼德后来被俘,差点成为了英国军队的军仆,当他们逃出来后,他们奔赴的大陆军据点应该是谷炉(Valley Forge)。
  我们甚至还知道,女主角麦康纳的家人是效忠派,他们在战后应该是逃到加拿大了。纽约自始自终被英国军队占领,先是豪将军,最后是亨利?克林顿爵士(Sir Henry Clinton)。大陆军的士兵并不都是志愿参军的,大陆会议所允诺的补偿,最后有许多也并没有兑现。诸如此类。
  虽然陶伯不像马汀一类的“社会英雄”,但是,就其完成其自身的任务——保护儿子,为自由而战而言,他至少也是他自己的“个人英雄”。
  而作为下层阶级的代表,与陶伯不同,一般出现在西部故事中。因为北美幅员辽阔,当时东、西部的差距,有比西欧同一地点几个世纪的差距。所以东部城市的编辑,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遥远的西部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下层英雄人物的形象,一般最先出现在亚文学当中,并且带有一些喜剧色彩。最着名的例子是戴维?克罗克特(David Crockett)的口头传说。
  总之,不论两部影片的情节是否真实,有多真实,它们甚至还给战争的双方配上了《扬基歌》(Yankee Doodles)和《掷弹兵进行曲》(The British Grenadiers)的背景音乐,以增加其可信度,但是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两部影片想要表达的,都是现代人的观念而已,如《爱国者》的“在他们成为士兵前,他们是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在他们成为传说之前,他们都是英雄;在一个国家诞生之前,必须有一场为自由而打的战争”,和《革命》的“我们要到一个自由的地方,那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老爷,能做自己想做之事”,只是借用过人之口。在这一点上,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像写历史与书写历史别无二致。在这一意义上,无论是马汀,还是陶伯,他们都只是象征性的符号而已。
  至于妇女问题、黑人问题和印第安人问题,则可以窥见北美主流的WASP(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White Anglo—Saxon Puritans)男性的臆想。
  女主角最终都成为男主角的“战利品”,如《爱国者》中的夏洛蒂?希尔顿(Charlotte Selton)(乔莉?理查德森Joely Richardson饰)和《革命》中的麦康纳;黑人是因为迫于1860年代的废奴运动和19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才被搬上舞台,但是《爱国者》中的黑人的最终命运却是为男主角白人男性马汀建房子,而《革命》中的黑人甚至只是女主角麦康纳的女仆而已;《爱国者》中没有出现印第安人,但是《革命》中的印第安人,貌似意指纽约州的“五国”(Five Nations)诸部,但是他们都只是交战双方——白人男性的棋子而已。故事的主角和英雄,始终是WASP男性。
作者希望

《爱国者》和《革命》影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爱国者》和《革命》影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爱,影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