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爆裂鼓手》素质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

影视台词 > 影评 > :《爆裂鼓手》素质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爆裂鼓手》素质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的正文:

   有很多人说这不是一个励志片,我不敢苟同,但我也不敢说它就是一个励志片,因为有那么多人反对,所以我对自己还是比较犹豫和不自信的。因为我对这世界还是不懂多于我懂的东西,我也不确定自己是站得比他们高还是比他们低太多,我不能武断地认为他们是对还是我对。以至于我们两种人无法交流。但我想也许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观点和想法,虽然自己没有太懂这部剧,没有太懂导演,如果我有问题,我希望和我一样的人能慢慢发现自己的问题,说不定会有一点提高。
  
   很多评论人提到导演说这部剧是一个悲剧,我不知道导演采访时的上下文,但在我的印象中悲剧的模式不是这样,不会以所谓成功的高潮来结束一个影片,也许导演想到的是大众对电影的负面反应使得他对自己电影的一个反向思考,也就是说剧中人物选择的道路在某种层次上来说是一个悲剧也不为过,因为人性或许被扭曲了。同时我不苟同的是有的人说Andrew的纯真丢失了,更多的变得阴险,甚至为了争取核心鼓手而有意丢失了竞争对手的曲谱,从这一点阴谋论说,评论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来评论人自己也丢失了“纯真”,因为我当时绝对没有想到Andrew是有意而为之。回到纯真来说,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能纯真,偏激一点说,一以贯之的纯真应该是极度智障的人才具备。人的思想终究有复杂的那一天,但“纯真到狭隘”,是每个个体在社会竞争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狭隘到妥协”是大部分人都应该经历的,而“妥协到宽旷”是极少部分人能达到的境界。为了“成功”而狭隘偏激甚至扭曲并不是就丢失了纯真,是人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已,不可能永远是幼儿园一样永远是的花儿对我笑一样的轻松惬意。只不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让孩子最好沿着“阳光”大道前行,但在40而不惑之前,人的心灵总有阳光照不到的时候,需要突破黑暗是需要自己努力突破心障。
  
   话说回来,在这部影片中我更多的是看到一种素质,一种flecher所具备的音乐素质,一种shaffer其它教师所不具备的或不坚持的素质,这让他自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从而使出了极端手段应用在自己课堂上。我没有把它说成是一种素养而说成是素质的原因在于:素养往往有迁就他人的含义在里面,是和大众一样的具备修养为目标的一种技艺和心理的提升,而素质我更认为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积淀下来的自然而然的能力,Flecher有其与众不同的音乐灵魂在里面,能查其秋毫。
  
   我不懂爵士,甚至不懂音乐,或许没有发表浅见的一点点资格,但我看见Flecher在音乐上的严谨和刻薄是非常可怕而专注的,我相信他真正专注投入音乐的时候,他为的是音乐而非自己,而非有的人说他是仅仅在利用学生。我所看到的利用学生(浅层的利用)恰恰是为了学生好评而放水的很多大学老师,这样老师在年度考核中不会得到学校的批评,反而会得到嘉奖,这等于是害学生。而Flecher不是得过且过的人,有一幕是他到隔壁小组,当觉得隔壁小组极差时候,立即不客气地拿过指挥棒进行指导,这是因为他不能容忍糟糕的训练,而非刻意表现自己多么优秀,我想他对隔壁指挥并没有多少人身上的刻意羞辱,因为不是一个量级的人不会嫉妒和攻击比自己等级差的人。
  
  在大量的训练中,我们看到Flecher只要听到学员的一丝丝不正确,立即暴躁地停下来骂人、打人。我并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这种方法往往毁掉一个人是最直接快速的方法。这里面真正原因这是因为他站在音乐的顶峰之上,一点点差错在他看来是低级的、愚蠢的、不可饶恕的不可想象的错误。而他恰恰忘记自己是经过多年的磨练而沉淀下来那一点点素质让自己对秋毫的错误洞若观火,而学生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他并不指导,这也是教学上很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个英语老师会发火说他教过这个单词了,但对我们来说那个单词怎么可能看一两次就能记住呢,所以,这是教育学中极易犯错误的,就是高估学生,而忘了学生是需要训练的,而非仅仅高速学生知识。如果这样,你小学就不会一个字写1篇,老师直接俄告诉这三个字都“上中下”然后就可以以下课了。另外,在Andrew节奏快了还是慢了这个场景中,Flecher看起来愤怒他的学生如此不经,但看出他在如此的愤怒之下仍然不失一个老师最基本的素质,那就是耐心,他耐性地反复训练Andrew对节奏的掌握,不断地问Andrew是快了还是慢了,直至Andrew感受出来了,打下了这个基本功,这个基本功也从而成为Andrew未来音乐生涯中素质之一,如果Flecher也是一个Good Job式的老师,这个细微的错误也许将会伴随Andrew一生,而肌肉记忆或习惯错误在未来将会越来越难以得到纠正,Andrew会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鼓手而快乐终身。想象如果你小时候没有那么认真地抄写几页“上中下 人口手”等等,你的汉字认识和书写恐怕也会有问题。而我把这些叫素质,练字的人恐怕深有体会,学自行车也一样,都上怎么骑自行车理论课而非自己刻苦练习而成为素质的话,解释平衡原理多么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不是
  
   Andrew因为自卑封闭而渴望得到认可,渴望成为人中龙凤在餐桌那个场景中可以看到,他没有妈妈的爱,亲戚对他的有点虚假的关心爱护甚至是忽略,他敏感地知根究底。他由此更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他说他宁愿嗑药34岁就死而被人所谈论也不想平平淡淡活到90岁而不被一人所知。而Flecher知道他,他也知道Flecher是认可他的才选中了他,他也只有借助Flecher才能成功,所以他没有退路或第二选择,他太想成功从而自己对自己非常的狠毒,这也是Flecher的狠毒是建立在Andrew自己狠毒的基础之上的,他明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也就是自己只能对自己狠毒点儿才能最终让别人尊敬他,而Flecher对他的羞辱压迫只是短暂的,在未来或许是不屑一顾的,而他的家人、亲戚朋友重来都没有真正关心过他成长的真正目标和要求,只有他的父亲怕他受到太大伤害而毁掉唯一的儿子,想让他和一般人一样平平安安,所以Flecher也是他的知己。成功爬上一座高山的人基本都会觉得来时路上的山是那么渺小,经历的痛苦被登顶的喜悦完全冲散了,而真正痛苦的人往往因为懒惰或其他遗憾是始终没能登顶,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那座大山始终成了一个绕不开的巨大障碍。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很低俗的忘了名字国产古装电视剧,电视剧中一个母亲反对儿子儿女情长、进入温柔陷阱的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她对质问她的儿子女友回答说:“我的儿子我不想他像平常人一样快乐,他应该负担起他的责任,他的事业需要他放弃快乐并带领别人前进,他生来就有这个责任,他推脱不掉,别人也需要他的领导,他应该这样过他的人生。”我想这个母亲才是深明大义的母亲,她知道这个社会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而非每个人都安居乐业不担风险地生活,她也知道承担了自己责任的人能收获自己的价值,而只有收获了自己价值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社会需要放弃自己“快乐”而承担责任的人,显而易见,Andrew是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如果幸好你有这个天赋,这是上天给你的礼物,你应该好好感谢上天,努力为自己和别人创造价值。补偿智力和能力欠缺的人,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上天给你是智障人士一样的“礼物”,你也要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和馈赠。因为你知道,有人是真心地用聪明大脑和勤奋在承担责任。聪明不应该属于天才个人财产,更不应该属于拿来迫害愚蠢人的工具。你要知道,你要是愚蠢的那个,该是多么悲催的世界。
  
   很多人认为不应该折磨这样追求成功,我想说他是对的,很多人最后都放弃了这种方式。因为本来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追求卓越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句话,更不是当下广告上明媚的阳光下双手交叉在高楼大厦背景之下的那个西装革履的屌样子。追求卓越落地的点应该是专业精神的追求。就如Flecher对节奏快了还是慢了的要求,当然像某些评论者说的那样一味追求速度和一板一眼。其实我看到的还是专业素质,并非大家仅仅诟病的”死记硬背“,此处仍然是说的素质,当一个东西成为你的素质的时候,你就能随心所欲应用这个素质。而专业精神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大学教育的软肋,这个在很长时期内将会持续存在。中国家长和学生特别注重专业的选择,然而到学校以后,学生所做的事情往往不求标准化规范化,离“专业”这个词语渐行渐远,注重形式表面知识和技能而缺乏训练和钻研,电子学教授在自己孩子电动玩具车坏后也一筹莫展的比比皆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特别在先进国家的西方企业工作后发现很多需要从头再来,看看我们的电视电影编剧差距,看看我们的工业产品外观、精细化、专业化和日本、德国的差距就大概能说明这一点。我们的城市规划、社会基础设施的落后大概都归结为专业精神的缺失有关,可能如某个评论说的中国菜谱都是“盐少许”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的路还有很长,但某一天等素质积累差不多的时候一切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希望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天。
  
   说到这里,有的评论说成功并非是这样严格高强度甚至对自己肉体和身体的极致摧残。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但不要忘记你们所说的成功并非flecher和Andrew所追求的成功,他们想的是the Greatest one,是灵魂上的升华而非普通人的位居高位而鲜衣怒马,或怡情的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式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剧痛下灵魂升华的幸福,剧痛本身也是一种快乐,观众的掌声是外部的,当然也是一种被肯定的幸福,本片没有太多观众的掌声,这是导演刻意理想化的手法,可能意思是淡化外部肯定避免影片落入俗套。回过头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中国教育因为强调背诵而目前很多人反对背诵,特别是死记硬背。然没有死记硬背就不可能有活学活用,有些技艺是需要提倡背诵的,不然就不能成其为自己的东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在看一些大家作品的时候,其词句的随意引用、思维的纵横捭阖没有背诵是不可能的,就算借助搜索引擎,也需要指导其关键词一二吧。 郎朗在天才的表象下更多的还是幼时超越人们想象的甚至在外人看来是虐待式的训练,音乐或很多行业,刻苦训练是不二法门,不存在一以贯之的寓教于乐的方便法门,学习重来都不是懒惰的人能坚持得来的事情。
  
   Flecher其实是中国父母的翻版。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窘迫的压迫下,人格尊严极度压抑下,对孩子的希望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父母知道过了那个年龄而没有努力就是任人宰割的社会底层,办个事在公务员、领导那儿一味阿谀奉承,承受难看脸色甚至上天无门,一些清高幼稚的崇高态度在现实中完全没有用。中国的孩子其实也知道,所以拼了老命考公务员的社会群体行为就可见一斑。不同的是,大多父母并没有Flecher具备某种指导孩子需要的专业素质,不能能指出问题的细节,也没有那个耐性,只是一味的加压而没有给孩子耐性的辅导。郎朗的父亲是一个疯狂的典型,他放弃自己的工作而陪郎朗艰难地叩开音乐的大门,因为他不愿意一个“天才”被埋没,他只有这样运用他的耐性。当然,说Flecher是中国父母的翻版或许不太准确。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Flecher或许因为年少的傲慢、或许因为机遇、或许因为懒惰而最终离音乐桂冠上的明珠失之交臂,但对音乐的追求和刻薄使得他不能容许一点点的错误,以至于他要如此鞭挞他的学生。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因为自己做起来困难,但要求别人却很容易,所以他们要求自己的儿子做,给很大压力,但忘了小孩和打人一样也有心理的天花板而出现孩子自杀等一些社会悲剧;我认为Flecher也是一样,他自己虽然不能最后摘到那颗明珠,但他总想他的学生摘到,这样一样可以让他感觉幸福而绚丽夺目,在心理效果没有多大差别。很多老师把自己学生看成自己的作品,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看成自己的作品,道理是一样的,他们都想在这个作品上武断地进行描绘,添加自认为正确的笔画,想要“他”成为一件得意之作。Flecher相信自己的音乐造诣,相信音乐天才需要克服哪些障碍才能真正成为持续性的天才,所以他认为自己极度争取,他倾注全力用自己的素质鞭挞、纠正、训练学生,而非仅仅不体罚学生用鼓励方式,初级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而高级的学生更多是让他们认清自己,让他们自己不满意自己,进入灵魂深处拷问自己,凤凰涅盘,引发质的突破。
  
  但电影始终是艺术品,夸张、偏激很是明显,戏剧性或许要求就是这样,深刻典型而直指内心。史玉柱说过天才都是偏激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天才不被普世价值观所接受,片中人物有走火入魔之感。电影导演本身也是,片中音乐处理、镜头处理、剪辑等等细节真不是“哇,有流星,我们一起许愿吧”烂俗情景与对白。当然后面这种类似情景也有人抄袭琼瑶,因为编剧素质或许只有那样。低劣精神粮食是大众审美素质无法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又相互影响,君不见“这样成功”的编剧在电视上访谈的时候多么觉得自己多么牛逼。当然我或许没有资格说他们,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不从生活人性深处挖掘的国产剧情节真的好多好多。
  
  当然我承认我没有看懂为什么Flecher最后舞台上还是那么坏,难道还是为了逼迫吗?希望有人能给我个解释导演真实的意图。
  
作者极品大人物

《爆裂鼓手》素质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爆裂鼓手》素质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爆,懂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