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

影视台词 > 影评 > :《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正文:

  别睡,别睡,艺术家
  不要对睡梦屈服
  你是永恒的人质
  你是时间的俘虏
  
  这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抒情诗《夜》的最后一节,从中我们可以品咂出这位诗人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正直顽强的风骨。正如英国哲学家伯林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所谓白银时代的最后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代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难再想出一位在天赋、活力、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道德勇气和坚定不移方面可与之相比的人。」当我们对原着作者有了少许认识后,再回头审视这部《日瓦戈医生》,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里面的伟大之处。
  
  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坎坷,由于出身和早年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以及他的作品往往同俄国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工农兵作家们格格不入,因而在作协与作家圈子里始终遭受排挤冷遇,而对其打击最大的事件便是「诺贝尔文学奖风波」。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部小说的内容、阐述的思想、国际上的评论、以及当年寻求在苏联国内出版时的种种经历触怒了苏联领导人以及作协高层。他们利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舆论,甚至威胁恫吓迫使他作出拒绝领奖的声明,这些都使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于是,他成为了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一年多后,在病魔和抑郁的侵袭下,满心悲凉的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的寓所世。
  
  在某种程度上,《日瓦戈医生》几乎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主人公日瓦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心地纯良、博学多才,既精通医术,也是个薄有名气的诗人。无奈时乖命蹇,经历了俄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他的才华抱负与人生磨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终在孤独潦倒中因心脏病而猝死在莫斯科街头。日瓦格的诗人身份、对于种种问题的认识、人生的命运多舛都与帕斯捷尔纳克本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借着这一人物的悲剧一生,小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乃至之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现象的迷茫与思索,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对于尊严的珍视和为之扞卫到底的决心。
  
  要将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改编成电影,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导演大卫.里恩能把它浓缩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已然殊为不易。以格局上来看,电影版的《日瓦戈医生》继承了原着史诗般的宏大厚重,这从长达六、七分钟的序曲,将影片分为上下两幕,幕间休息还要加入幕间曲就可以看出导演的精雕细琢和良苦用心。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则愈加明显:四季变换、广袤无垠的荒原(特别是银装素裹的冬季)以及悠扬动听、百转千折的配乐(特别是主题曲《拉拉之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壮丽的自然环境、四季的循环更替,不但与人物命运的悲喜无常互为对比,还映衬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微不足道,而音乐更是起到了对情感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人对主人公每一次的希望和悲伤倍觉感慨。
  
  纠缠日瓦格一生,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亦是影片的两大主线,一个是爱情,一个是理想。曾看到部分影评诟病本片的爱情,认为这只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故事,而日瓦格不过是一个背叛妻子、背弃家庭、毫无责任感的男人。诚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失之片面狭隘,忽略了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所带来的影响。许多爱情故事不能纯粹地就事论事,而应当置于影片的相关设定下再评价。比如《泰坦尼克号》和《廊桥遗梦》,假如不考虑前者中冰海沉船的灾难背景,或者后者中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状态,那么这两则爱情故事也将沦为「红杏出墙」的俗套戏码。
  
  日瓦格、冬妮娅、拉拉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同样如此。虽然日瓦格与发妻冬妮娅两小无猜、感情深厚,而且冬妮娅对日瓦格在爱情之外还带着对诗人的三分崇敬。然而对日瓦格而言,一个温柔贤惠、持家有道的冬妮娅并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并不能在艺术上给予他启发和灵感。相似的情形在作者身上也有体现,当帕斯捷尔纳克受到排挤、心灵干涸之时,他的妻子奈豪斯因为文化修养的差异而不能同他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所以才会在遇到伊文斯卡娅时立刻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伊文斯卡娅也正是拉拉的原型,拉拉与日瓦格不单有共事情谊(在军队里担任医务工作),她出众的美貌、她强烈的个性都是日瓦格思如泉涌的灵感之源。当然,日瓦格对于妻子也并非毫无愧疚,若非下定决心想与拉拉彻底结束情人关系,日瓦格也不会被游击队抓当军医,以致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
  
  如果说「爱情」为日瓦格的坎坷命运增加了一些变数,那么「理想」就是决定性的根源所在。日瓦格历经了俄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两次俄国革命、俄国内战、肃反运动等等,在让俄国战乱不断、满目疮痍的同时,这些事件也使俄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变化,日瓦格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迷惘,而这也代表了当年广大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普遍反应。对于十月革命、对于布尔什维克,他们从同情到不解、再到憎恶,那些丧失道德、灭绝人性的行为终令他们感到绝望。
  
  日瓦格一家被迫从莫斯科坐火车前往乌拉尔地区的一段是促使他认清现实的推动力,也是影片中极为精彩的一个段落。虽然在莫斯科,以他养父(兼岳父)家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迫害,然而在火车行进途中,日瓦格看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场景,底层百姓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即便是红军本身也军纪涣散,宛如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对于纯真善良、尊重生命的日瓦格来说不啻为一种巨大的打击,最终令他作出了离群索居、用诗歌排遣胸臆的选择。日瓦格在爱情中犹豫徘徊,但为了理想却充满了勇气。尤其在受到科马洛夫斯基的威逼利诱时,他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可到底没能阻止拉拉被科马洛夫斯基夺走。或许这便是身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哀,作为自由主义者,能够坚持理想和原则;但作为知识分子,却手无寸铁,没有力量保卫爱人和家人。
  
  可惜的是,虽然原着小说是一部反思历史、控诉暴力、反映人性的杰作,但是在电影中,大卫.里恩对涉及历史和政治意识的部分进行了删减或简化处理,大大降低了作品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因此有人批评影片「仅仅讲述了一段苍白的罗曼史,更像是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爱情片」也情有可原了。不过瑕不掩瑜,抛开意识形态不谈,本片在叙事、摄影、配乐、表演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足以伴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拉拉之歌》百世流芬。
  
  影片末尾,日瓦戈的诗歌终于被政府批准发行,也吸引了许多读者他的墓碑前瞻仰凭吊。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在「诺贝尔文学奖风波」中致作协主席团的信里写道的那样:「我并未期待你们会公正对待我。你们可以枪毙我,将我流放,你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预先宽恕你们。但你们用不着过于匆忙。这不会给你们带来幸福,也不会增添光彩。你们记住,几年后你们将不得不为我平反昭雪。在你们的实践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违背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或许会一时得势,但历史终究会还「正义」一个清白。
作者卡斯蒂亚公爵

《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日,悲剧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