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明日世界》我可能还是要死,但我选择五星

影视台词 > 影评 > :《明日世界》我可能还是要死,但我选择五星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明日世界》我可能还是要死,但我选择五星的正文:

   星野我不是瞎子,电影结构的问题我早就听说,关于预算、演技、公益广告那等子事,我也累看。
   那我说什么呢?
   就说这太不负责任了!明明说是虎头蛇尾,俺就仔细把这以上几笔烂账加起来。思量许久,决定这想必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蛇尾,乃亲自买票观赏。万万没想到在电影院白等这么久,翘首以盼的大烂尾也是并没有出现,我也只好落寞地回家伤心。
   回来想想,也许所谓盛传的烂尾不过是因为最后电影变成了打倒豪斯大叔,推塔拯救世界,然后再来一则正能量说教罢了吧。而我正好是那个完全不在意这些细节的好男人——我在意的是它烘托出的立意,谁在乎自由女神像身上到底落下过多少鸟屎,才考虑要不要感叹它的壮丽。
   好吧,这个比喻很糟糕。但是更糟糕的是,我可以想象无数和我一样的人,看完一场场电影——它们不完美、但却投射出一片巨大而震撼的世界,或者在某一瞬间闪耀出足以覆盖这电影结构本身的人文光芒——当我们被这样的时刻所感动时,我们总希望在这里诉说和表达,却发现这样脆弱的感性在恶评如潮的结构流、逼格流中完全无法存在。
   所以我知道了,原来《明日世界》中表达的概念,正好投影在我们对它的看法之中。
   世界很糟糕,是的,我们都知道——但是指出世界很糟糕是容易的事,不放弃(“Not giving up”)才是真正困难的。这电影结尾有点suck,我们很容易指出来——但真正困难的是,掩藏我们最容易暴露的不满,而放大它所传达的真正重要的声音——梦想和希望。
   大家都说,它只是迪士尼赚钱的广告,但我们谁不是生活在巨大的广告之中呢?多少人在相信这社会没救了,多少人在传达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多少人在告诉那些梦想家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少人用理性标榜自己而极力打压感性。一如电影中的时空侦测塔,正是我们自己不断地在给这个世界播放消极的广告,影响着我们自己和下一代,因此这地球才会只剩下58天的寿命。而我们并没有想过的是,广告在盈利之余所存在的意义,我们太过在意动机,以至于忘记表达和利益从来不能离开彼此。因为哪怕是一首再感人的歌曲、一本再真挚的书籍,也是离不开封面和包装的。当马丁.路德金站在演讲台上,我们都知道它的讲稿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饰,所以也许它并不是真情流露——但是这并不妨碍“I have a dream”成为1963年最震撼心灵的一句话。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让世界填满相信广告的梦想家或者多愁善感的绝对美学者,唯心和唯物、感性和理性都应该保持各自的张力。毕竟李安需要他的老婆才能成为伟大的导演,木叶需要团藏和宇智波鼬才能明媚鲜艳。有人要仰望月亮并走向远方,有人要帮梦想家捡六便士路费;有人要背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向至善,有人作为“里子”帮面子上的一代宗师杀人。
   同样,在里太多人要给《明日世界》差评,显然超出了平衡。因此我才决定,我要放大这希望,故而打了个五星不算,我还要认真写一写为什么它值得放大。
  
  
   虽说表面上逼格显然不够,但这部电影还是提出了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利用我们的想象力,假如我们知道了自己确切死亡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大也可以小,如果按照直接指代剧情中末世的情节,那么一般就只有两种答案:一是人类意识到冰山的存在,集尽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写命运,即使末日并不向今天的我们“索要任何东西”;而电影里发生的是第二种答案,即人类尽管得知了末世的景象,却仍然加速“sink the boat”,趁末日来临前掠夺更多的资源。因此,就像一个身患重症(还不是绝症)的病人是选择积极治疗还是及早行乐的问题上,人类基本上是选择了后者,因此沉船的概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豪斯大叔最讨厌的就是病人放弃治疗,顺理成章放弃了人类的世界。
   如果这个问题往大里问,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接受死亡态度的问题——它更像是尖锐地向整个人类提出对自我价值的反省,让我们反思在面临必然的死亡时,作为人类中的一代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讨论人类生命存在与虚无的问题,是哲学三问中“到哪里”的问题。
   既然是哲学,迪士尼最不能忽视的两种答案显然是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它们的前身和衍生),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要讨论这基本的问题。而在这类问题中较为显眼的有海明威、萨特、森田正马、李耳这种逼格极高的人物,也有脍炙人口的《搏击俱乐部》、《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乃至姜文等人的作品。所谓存在主义,是指我们在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并没有什么目的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行为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这简直就是满满一桶正能量——尽管对于迪士尼来说仍然现代对现实的妥协,毕竟它曾经代表纯粹的浪漫主义,而不需要考虑是否大背景是虚无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唯物和唯心的交锋。因为迪士尼的概念本身就建构在一种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童话般的美感上,它是唯心主义文化有史以来建立的最有影响力的一座堡垒——数不清有多少次,迪士尼在电影中先是理性地体现现实有多么suck,然后到最后却提出只要有梦想和勇气就能改变世界;而在《明日世界》中就更直白地采用了“只要身怀伟大的梦想的主角中断传递负能量的广播(由理性概念主导的数据),世界就能得救”的情节。这相当于与理性主义指导下的宿命派(决定论)直接宣战,就差更进一步与理性主义本身撕逼了。
   那么是否就要提出影片中的第二个问题?
  
   2.通过理性概念计算出的世界灭亡是否确切?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联想到那一类经典时空穿越中的因果问题,但其实在本片里很难说涉及太多如此艰深的问题,毕竟它是儿童电影。但是如果不真的讨论一下,仿佛又错过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在时空侦测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秒中之后的未来,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如前所述,这都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参数下的,但每当女主角表达勇气、梦想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小的可以改变世界阻止其灭亡的概率——而它与世界灭亡的可能性只差那么几毫秒。
   既然牵涉到概率问题,如果允许量子力学在这里横插一脚,我们就该知道有一个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海森堡算不准理论、薛定谔的猫理论。我虽然不太熟悉,但记得大概的论述是:当你计算一个粒子乃至一件事情的走向、概率的时候,你永远无法同时得知这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或者,你无法断言一只精心装置的黑箱里一只猫的死活直到你打开箱子看到它的瞬间。当你未曾真正观察一件事物时,所有参数都呈波状在“概率云”中蔓延;但当你成为观察者并试图计算这些事物时,波状函数就发生了坍缩,一切都变成一个固定的结果、具体的形态——用最简单的话说,当你没有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是呈波状弥散在概率中的(不确切存在的);而当你转头看它时,由于它的波函数发生了坍缩,于是月亮才出现在那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学宗师王阳明)。
   现代科学产生一系列难以置信的结果,简直可以说是玄幻。乃至于《三体》里面直接解释成外星人对人类实验的恶作剧;乃至于有一部分科学家竟然接受了“意识”本身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乃至于佛学、道教到今天从“上帝粒子”等各个量子领域乱入科学世界。物理学被唯心主义攻破早已不是新闻,而现在很多科幻电影作品也越来越跟“意识与真实”的主题挂钩,大卫.休谟和贝克莱如果活着在这个时代可以成为最神经刀的导演。但是其实,谁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一切只取决于我们所想相信的“真相”。
   迪士尼,选择了活在一个美丽的真相里——当我们计算世界灭亡时,一切理性概念发生坍缩,末日一定会到来;然而当我们不计算而是选择意识的力量(主角所具备的)时,我们就获得了重生的概率。
  
  
   3.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
   以上问题二中提出的想法,仅仅是我个人所见。毕竟同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人可以看出温柔,有人看出邪恶,就不排除有人看出一篇长达几万字的狗血小说。
   在这个问题中我想回归迪士尼在这部影片中对结局更有可能的解释:那就是从纯粹心理学角度,世界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人类在头脑中建构了这样的“idea”。你可能会联想到《盗梦空间》或者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因此,植入毁灭的概念本身是否成为导致恶性循环并实现该命运的原因,预言存在的事实造成了预言的实现。显然这个说法似乎比量子力学靠谱一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推塔”就可以拯救世界——正是要通过消灭这预言的存在,而阻止预言的发生。
   有一个经典的质疑是,当我们头脑中想象杀人时,我们从本质上其实已经杀人了。那么当我们头脑中长期建构了末日到来的理念,是否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迎接这种结局的一切条件呢?
   当这样一个“idea”在头脑中盘踞太久,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也就“embrace”了这样的结局,于是开始选择了不负责任地生活,泰坦尼克号因此不得不沉没。用迪士尼的口吻,那就是你们如果不相信圣诞老人,那么圣诞老人就真的没有存在过;你们都相信地狱会到来,那么就一起go to hell吧!
   而迪士尼的“英雄们”的任务,正是消灭人类心中属于撒旦的“idea”,给世界带来希望和光明的“idea”,并且时时刻刻提醒人们“giving up”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产生“ideas”——而这正好是影射的迪士尼自己,一个用童话拯救世界的存在。不仅如此,迪士尼还要招募所有这世界上“not giving up”的天才和梦想家,一起建筑象征人类绝对美好概念的明日世界。因此到了影片最后,说它是迪士尼自己的广告也毫不为过,只是何必对这样的广告反感呢?我觉得看上很美。
   影片的最后,阳光照耀的麦田下,一个个梦想家从田野里站起来,历经多少孤独和艰辛从人类中萌芽而出的希望和创造力,在那一刻绚烂绽放。我联想到《麦田守望者》,那个表面上愤世嫉俗的男孩在内心里却守望这一片美好的麦田,只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让他们不要走向悬崖。最困难的是,即使在认清了背后丑恶的存在,却仍然选择守护这世间的美好——如果这也是广告,那我情愿冷酷的现实中有个声音能告诉我“不要走开,广告马上回来”。
   也许,在所有人都接受走向悬崖的命运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做到,知道有迪士尼在有意无意地尝试,我也觉得欣慰。
  
  
   电影到了最后为了努力把概念托出,在故事情节上稍显薄弱,但是闪光点仍然不少。即使在最惊艳的“埃菲尔铁塔发射”之后剧情“急转直下”的时候,我仍然能在雅典娜临告别之际,那种淡淡叙述的氛围中找到许多科幻影片令人感动的影子。仿佛又看到《终结者2》里面施瓦辛格沉入火海中前最后竖起大拇指,看到《银河护卫队》里树人最后说出“We are groot”,还有《蝴蝶效应》、《死亡幻觉》的结尾等,它们都是最美的叙述,不应该埋没在对一部电影简单的定义之中。至少我感动于迪士尼仍然努力地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机械论(programing)的终极代表——机器人身上也能找到一棵人性(personal)的稻草,即使在理性主义的功利浪潮激烈拍打下,它仍然张开双臂只为守护身后单纯的世界。
   当然,我也总是禁不住在想,如果影片能够有一个《苏菲的世界》式的结局,最后不是讲道理而是仰望星空和思考,是否会更加美好?
   影片有一度接近这个结局,那就是在推倒命运塔之后,还未交待人类的真正结局之前,两个主角在一片安静的树林下坐在树下思考。
   思考一些什么呢?。
   银幕上,我看见树上的叶子闪烁着紫色光芒,恍惚间竟感到某种禅意。其实电影从最开始的倒计时就已经提示,当面临我们的死亡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态度。整部电影就像一个生命在轮回中的追问:当知道自己必然迎接生命、记忆的幻灭,我们在这样的生命中应该如何存在?我们是否因为见证、接受了这样的命运,而就停止修行自己的生命(或者地球的生命),只贪图现世的享受?我们是否因理性拥抱了物质生命的虚无,就失了让精神走在路上的勇气;是否因为轮回的现实中受到的苦难,就失了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作为被理性和感性双重折磨已久,却还是如此热爱这世界的这么一个人,我今天也做出了选择。也许我还是要死,也许生命的虚无以及命运的冷酷仍然是无法改变的参数——可我,选择给这部电影五星。
   恍惚记得,黑塞的《悉达多》之中,年轻迷惘的乔达摩.悉达多在追寻真理的路上碰到了未来的自己(佛陀)。那时的佛陀早已参透世界的真理,他就是悉达多未来的命运——这命运似乎已经是完美,悉达多只要用余生追随他就可以拥抱真相,而不需要继续在路上经受苦难和时间的折磨。可是悉达多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佛陀也没有阻止他。
   记得决定离开佛陀的时候,乔达摩似乎也坐在一棵树下,风吹过他的思绪。
   他的命运也许在这一刻,闪动了那么一下。
作者星野流魂

《明日世界》我可能还是要死,但我选择五星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明日世界》我可能还是要死,但我选择五星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明,五星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