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南辕北辙的所谓“致敬”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南辕北辙的所谓“致敬”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南辕北辙的所谓“致敬”的正文:


  首先声明,我并不排斥向经典致敬的行为——2013年10月,北京上映了话剧《十二怒汉》,虽然从创意到台词完全复制原版电影,然而演员的深厚功力、作品本身强烈的现实关照仍然让整部话剧格外精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十二公民》的编剧是缺乏自知之明的——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有本事,你改得好也行,没本事,你就别乱动。把原着的合情合理改成无理取闹,把人物的丰满多样改成单一片面,人家大师之作被你改掉了精华,要是被原编剧知道你是向他致敬,非得再气死一回。
  
  有人觉得,咱要不了那么多嘛,在中国,这种观念还是值得提倡的,肯发声就很难得了。我倒想问,这部电影体现的到底是什么观念?它体现了公民意识吗?不!它表现的是职业精神。它体现了价值观多样性格多样吗?不!它的人物,从富甲一方的商人到苟且营生的小卖铺老板,都是感情充沛、喜欢着急、情绪激动的人。它弘扬了法制社会的程序正义吗?不!它颂扬的恰恰是父母官制度下的结果正义。这样的改造不可谓不粗制滥造;那些看过《十二怒汉》的人,你们所谓电影中值得提倡的观念,真的不是自己脑补的嘛?
  
  为了让我生命中的两个小时不白白浪费,我将从演员、剧情、内涵全方位吐槽本片。想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的精神不值得提倡,请看内涵部分。
  
  先从演员说起。
  
  不得不承认,尽管在一些细节的衔接和处理上不够到位,出租车司机的整个表演非常出彩,构成本剧唯一的亮点。满口的京片子,像极了小时候打车碰上的老北京人。认定了富二代有罪之后,他像个小孩子一样胡搅蛮缠还不让人的态度,演的活灵活现。遇到8号想看图,他一把按住说不让,可是监狱老大哥一提想看看,他就咽咽唾沫什么也不敢说,欺软怕硬之情溢于言表。到最后讲到儿子的故事,中间的停顿虽有不足,但表情到语气都极富感染力,埋头哭泣也显得自然。两颗星给他。
  
  剩下的简直无力吐槽。第一个发言人本应是和事佬形象,结果活生生被演成了空气,完全没有存在感,劝人没力度,说话又僵硬,性格完全没有显现,差评。
  
  保养情妇的商人扮演的应该是一个理性未满的角色,本片中演员穿的是很有商贾范,可是情绪过于冲动。中国商人向来秉承和气生财之道,不至于人家一句“资本家”就一副狗急跳墙的态度,甚至上撕个你死我活。成功的商人一定知道,嗓门大是不作数的,实力才是硬道理,结果剧中偏偏两次争执都是商人起来不分青红皂白一顿骂,与形象严重脱节。
  
  至于小卖铺老板,更是演的十分扭曲;集中体现了编剧自相矛盾之处。原剧中,小卖铺老板位置的人急于看球赛,却因为讨论案情错过了时间,外面电闪雷鸣正提醒他时间的流逝,于是他在整场讨论中情绪暴躁,加强了情节的紧张气氛。一方面,编剧自己没本事想一个好想法,把小卖部推销员圆进故事里,只好让他的台词一味模仿原片的焦躁(冰激凌要化了又如何,又不是结束了就能开始供电);另一方面,编剧又希望他演小卖部推销员,一个没理由焦躁,更没理由脾气暴的人物。人物设定和剧情直接矛盾,真不知道编剧怎么说服自己把这样的东西改出来的。
  
  8号主角,整体表现算是中规中矩,只是台词设计过于生硬,情感表露也十分奇怪。一开场,8号简直拖慢整体节奏,我是观众都看着着急,更别提在场的人了。前提交代明白了,当别人问他怎么想的的时候,他不分析,偏要慢条斯理的拖,直到混子冲他凶,才知道义正言辞地顶回。他和出租车司机吵到了白热化阶段,人家说“我要弄死你”,他十分别扭的直接来一句“你说你要弄死我的时候,你是真的想杀我吗?”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一下子说穿:正常人会说“你他妈真的想弄死我吗?”好嘛!而且这里情节发展太慢,这段论证一点也不自然。
  
  9号老人是整部片子中最差劲的角色。一开始,作为一个关键转折,老人提出老年人说话是为了获取重视,这本应该是老人当场的一个醒悟,应该由弱到强地表现,结果演员却一下子站起来大声激动地打断,完全没有顿悟的样子,而是全然早已知道。老人中间一段问话台词拖沓,主要是为了体现老人思路不清楚、需要时间搞明白,然而演员却问得滚瓜烂熟,表现得一幅思维敏捷的样子,完全违背人物形象。文革那段插入本来期待满满,可是演员同样表现的矫揉造作:他想必没有看过相关纪录片中,真正经历过一些事情的人如何讲述自己的经历。例如《一寸山河一寸血》,例如《纪念林昭》,那些经历过真正的苦痛的人,不会把它像是炫耀一样讲出来。
  
  河南保安是片中的另一个亮点,几乎是全片除了2号经常表现之外唯一的乐趣所在。一颗星给他。
  
  再说剧情。模仿部分不多说,且说改动。
  
  为了让本片发生在无陪审团制度的中国,编剧将本片背景设置为政法大学的家长按照陪审团制度讨论。于是一开始,8号说服所有人积极参与讨论不要混事的理由,就变成了为了孩子。且不说“为了孩子”这样的理由前后不连贯,如果为了孩子,家长们应该分化成“辩护人一拨”和“控方一拨”才对;为了孩子这样的理由,难道比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更正当吗?
  
  另一处大改,是编剧、影评人都津津乐道的8号的身份——隐藏的检察官。然而编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本片这种形式,这种情节,决定了它的核心在于向观众展示个人经历的局限性造成的偏见,留下悬念的结局,进而引人深思程序正义的可贵。可是这个改编呢?只能告诉大家,中国没有公民,中国的非专业法务人士根本没能力辨别是非,中国人对法制的认识广泛缺失。结果呢?就是中国不应该施行陪审团制度。因为本片暗含的前提是,一旦没有检察官8号在,整个陪审团就是不关怀生命的,充满偏见的,不能抓住真凶的,因此就是不值得信任的。
  
  我们可以信任这样的前提和结果吗?
  
  我并不是认为中国当前的条件可以施行全民民主,或者其法制上的等价物——陪审团制度。但是,请不要怀揣着一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态度看陪审团制度好吗!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哪怕是中国人现阶段对法制认识不足,只要按照制度听取两边律师的说法,认真一点讨论,这个程序就把判错的风险降到了最低。更重要的是,庭审制度其实并不需要高智商和高法务精神,而是像引入市场经济制度一样,倒逼辩护律师更尽职责,倒逼法律体制改革。
  
  最后再看内涵。
  
  内涵上看,两部片子不是天壤之别,而是压根南辕北辙。原来的片子讲的是,人们虽然价值观不同、性格迥异,但是秉承着疑罪从无的原则,我们还是决定孩子无罪,哪怕他并不是真的无罪。这叫程序正义。这部片子里改成了什么呢?虽然我们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但是我们有良心警察呀!良心警察会多方听取意见,和政法大学的学生家长们讨论案情,终于发现了疑点,最后抓住了真凶。警察大法好!
  
  编剧根本没看懂原作好嘛!
  
  程序正义的精华就在于,无论真凶是谁,无论孩子有没有犯罪,整个流程都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因为程序的设计,正是要尽量避免不公正、避免偏见、避免主观。《十二公民》倒好,恰恰走到了原作精神的反面:哪怕程序并没有公正公开,哪怕断案过程充满了8号警察自己的偏见、主观和任性,无所谓!我们8号人民警察尽职啊!有良心啊!断案如神啊!抓到了真凶啊!他脸再黑点就成包青天了。
  
  可是,如果如果,下一个案子8号警察没这么认真了怎么办? 如果如果,包大人有太多案子要接,精力不够用了怎么办?如果如果,没摊上包大人怎么办?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事实是,这孩子就是真凶,8号反而放走凶手让好人入狱,人民还会不会爱戴这位人民警察同志?
  
  答案是不会。
  
  当一个制度把自己的宝都压在一个人——警察身上时,收益大,风险更大;他办好了案皆大欢喜,一不留神办个冤假错案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人的不稳定性是众所周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看了片子的无辜群众会认为,警察一个人承担案件的全部是理所当然的;那些没能拼了老命调查案件、或者拼了老命调查错了的警察是该被谴责的。反观陪审团制度,它的核心就在于它降低了人一时疏忽的风险。陪审团的这12个人,只要有一个不疏忽,这个体制就不会随随便便把一个孩子送进监狱,案子就有翻盘的希望。当制度把案件通过合理的任务分配,分摊到很多人身上,每个人都不必像警察那样超巨额完成任务,而是尽自己本分就好。
  
  如果一个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各尽本分而达到正义的目的,那么生活在这个制度中的人是幸福的;相反,如果制度要求每一个警察对每一个案件都不许纰漏尽善尽美,并贯之以道德之名,那只能说这个制度本身有问题。
  
  到这里,所有翻拍还有致敬的说法都不再成立了。真正优秀的致敬都是模仿其灵魂的,而本片的编剧呢?你黔驴技穷了想不出想法,就借别人的好点子讲一个自己的烂故事,引申出完全背道而驰的精神,这合适嘛?所谓当代中国需要的法制精神、当代中国需要的公民意识,就是被人泼一头冷水说中国不适合庭审,更适合家长制检察官吗?
  
  纵观全片,编剧根本没有想过现阶段的中国法制需要的是什么。片子体现了人们在判断一件事时的偏见,没错;反映了仇富心理,没错;讲了一点法律常识,没错。然后呢?然后呢?多了一点法律常识?少了一点情绪化?多了一部list上的电影可以拿在朋友圈装逼?
  
  然后呢?
  
  什么都没有。因为现阶段的中国,根本不是考虑公民情绪化的时候。因为我们远没有做到司法独立,既不独立于政治,也不独立于民意。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庭审制度,因为不犯法的时候,法律与我们无关。这个时候你要求公民关爱那些他们根本无权决定的生命?我动了真心也不能改变结局,我创造了舆论就是民意妨碍司法,我找证据付出的代价太大。在没有庭审的中国,你要求我抛弃自己的偏见,你要求我做到无力回天的事,这不是太苛求了吗?
  
  现在的中国,与其呼吁人们抛弃偏见、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不如呼吁法庭独立、建立庭审、为社会造福。
作者有理想的吃货

《十二公民》南辕北辙的所谓“致敬”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十二公民》南辕北辙的所谓“致敬”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十,敬”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