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普的不是法 是意识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普的不是法 是意识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普的不是法 是意识的正文:


   电影本身四星,考虑到种种限制,可能的社会意义,再加上何冰我男神,果断五星了。
   两年前,陈道明脑残粉的我乘飞机到南京只为看《喜剧的忧伤》,看过之后却被何冰深深的打动了。于是,这次导演徐昂与何冰再次搭档,将这个看起来应该在话剧舞台上演的剧本搬到了大银幕上,于是自然要前支持。
   不知是否徐昂导演对外国的经典有一些私人情结,《喜剧的忧伤》与《十二公民》都是改变自蜚声世界的经典剧本。前者自不必说,两三年前好评如潮,后者改编自《十二怒汉》。不得不说,徐昂团队在经典本土化上是颇有些心思的,尽管中国没有评审团制度,还是将背景设定在政法学院的补考。这就代表他们讨论的结果不会对真实案件产生任何影响,这一点也在剧中被多次提及,尤其是小卖店店主的7号陪审员。因为并非人命关天,观众的投入与紧张程度可能受到影响,并且众人之间的不依不饶也失之真实,但这一点用8号陪审员的台词略加弥补,他说:“这所学校里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法官、检察官,这次讨论的结果虽然不会对案件产生影响,但却对影响中国未来的公正。”(大致内容),再加上最后揭晓的检察官身份,避免了整个讨论过程变成无源之水,因此,整体而言我对这个背景设定是信服的。案情是一个从小被收养的富二代被控杀死了自己吃喝嫖赌的亲生父亲。以下先从各个陪审员依次说起。
  1号陪审员:
   是众人之中个人身份与性格特征最弱化的一个角色。同原版一样,他的主要作用是主持流程,维持秩序。相比于其他人的身份背景在讨论过程中一一揭开,他自始至终维持着中立/随大流的立场,从有罪转无罪的过程也是在大多数人跑票之后做出的。或许他代表的是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本身是没有立场的,它最终产生的结果如何要看使用程序的人 。遵照流程并不代表最终产生的结果的善恶,法治是系统,人心才是决定因素。
  2号陪审员:
   始终笑面相迎的老好人,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愿意出头,在转投无罪的人数到达一定数量是才愿意做出改变。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物戏份不多,要突出只能在表演上略为夸张,为了表现老好人的性格笑得有些过了。
  3号陪审员:
   抢戏不遗余力,风头力压何冰男神。3号陪审员是最后一个屈服的,影片的后半部分持续处于愤怒之中,在末尾的独白中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自己的父子矛盾,让他不能接受弑父的犯罪嫌疑人。这一点在讨论开头便略有提及,到最后真相大白也不出人意料。韩童生演技一流,把这种典型的底层市民心态与保守的伦理观念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从开头情绪平静但略带不屑到后面恼羞成怒的变化丝丝入扣。
  4号陪审员:
  经典台词:”看到漂亮姑娘从好车上下来就觉得人家是包养,这是对中国广大优秀女青年的侮辱!”
  ”向真理低头是幸福的。“
  这个地产界成功人士是片中除了男主外最具理性与逻辑的人,也很符号他成功人士的身份。他在片中角色的作用除了引出导演想涉及到的社会话题”包养”“仇富”等等,在推动剧情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较晚改为无罪的人之一,但在之前提出的质疑都直击问题本质。比如他说仍然坚持有罪是因为住在楼对面的女人亲眼看见了杀人。在这条证据被合理怀疑后,他坦然改票,并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台词。这一票的重要性在于(比1号改票后6比6平还关键),4号陪审员是唯一一个着墨较多,自身有明确的立场,在选择时没有掺杂私人情绪的陪审员。这就意味着,他的改票标志着无罪方从“以情动人”向“以理服人”的过度。片子里本身也强调不能忽视证据,“无罪推断”也不代表放纵姑息,最终的理想状态是抛出私人因素,经过合理与审慎的推敲后做出“合理之人”(reasonable man)做出的判断。
  最后还是要吐槽一下,人家明明说是真爱了,“本着结婚的”,片尾演员名单上打“4号陪审员干女儿”是几个意思!就不能打“4号女朋友”么!!??
  5号陪审员:
   5号陪审员的作用很明显,就是活生生的展现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判处有罪对一个人的伤害,失足青年也说出了片中另外一句走出电影院还能记得的话“在这是万一,在别人那就是一万”。点名了“疑罪从无”背后的精神内涵,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疑点,哪怕是1%的几率错判,对当事人来说都毁了他的一生。将案中抽象的“一个富二代”的概念具化成眼前这是存在的个体,这是掌权者思想上应跨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在此吐槽一下,就算人家曾经是社会青年,好歹也是当家长的人了,那个中二的发型师怎么回事,看电影的时候好像给他撩上啊(我不会说这个中二还是帅我一脸的)!
  6号陪审员:
   医生,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象,心地善良,角色本身气质比较内敛,表演上没有给演员太大的发挥空间,但完成得还算圆满。
  7号陪审员:
   本片里初看时颇让人不适,但最后却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他在片中是学校后门小卖部的老板,迫于老师“淫威”来充数,整个过程一直表现出不耐烦,想早点结束的心理。这个人物的刻画是最为真实的,他在片中多次提醒这次讨论不是真的,也构成了与原作较大的不同。没有看过原作,在这里粘上百度百科原作《十二怒汉》的7号的人物介绍——“7号陪审员,做销售的球迷,在主角刚开始质疑时是反对最激烈的,因为他买好了晚上的球票准备看球,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讨论到后来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局面成为6比6平局时他反而支持无罪一方,只是为了早点结束他认为无聊的讨论。他这种人只关心享乐与自己的利益,恐怕到最后也无法从这次讨论中得到什么启迪。 ”
   乍看上二者都是不在乎讨论赶时间的人设,但是本土化之后,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别的。讨论中休息的时候,7号与8号在洗手间的短暂对话,让这个为生计奔波的人物一下子现实起来,而他在该票前爆发的一场戏也道出了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生计都发愁的时候,公正、法治精神都不重要。 而最后,别人问他为什么改无罪,他说“我累了”。看似还是漠不关心,但这个与原作确实有很大不同的。他曾经说:“别以为我不懂,我听得懂8号的意思,他不就是说一个孩子的命比我们那一箱冰棍重要吗?”他真的毫不在乎吗?他真的完全没有听旁边人的讨论吗?显然不是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一场虚拟的讨论不比我养家糊口重要,但是抛开养家糊口的因素(当时他不管投什么冰棍是救不回来了),他还是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8号陪审员:
   代表“疑罪从无”法律精神的角色,一切的发起点,这个角色的一切很明白,也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为他加上检察官的身份,我认为是利大于弊的,让他的“斤斤计较”有了依据。何冰的表演无可指摘,但只是在高水平的人中间,显不太出来而已。
  9号陪审员:
   温和,心思细腻的老人。他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8号的人,也是他发现了女证人有可能戴眼镜,从而质疑了最重要的证据。另外一点,他诉说自己的经历让人意识到罪与罪名的差别,并且提出帮人一把,为这部剧增添了几分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10号陪审员:
   地域歧视的代表,从头到尾都在胡搅蛮缠,从不从证据出发。言辞可恶,将外地人视为低人一等,同时这一点也引入了与他与11号互动。最后他的爆发显示,他是将自己儿子的命运怪罪在进京的外地人身上了。他在利益被侵犯是的反应是迁怒他人,他的种种歧视言论是当下中国社会现状的写照。这一点是这部电影本土化的成功之处。我倒是觉得演员开始的阶段有些用力过猛。
  11号陪审员:
   河南人,年轻时没能考上政法大学,最后留在学校当了保安。10号地域歧视的受害人,有力反驳者,河南口音也是电影的笑点担当。
  12号陪审员:
   数次改变主意,立场不坚定,随波逐流。是普通人的写照。捉摸不多。
   影片结尾是一个大团圆结局,笼罩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连7号陪审员的冰淇淋都有了好归宿啊!这样太圆满反而有些不像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外在力量要求影片最后的基调一定要积极向上。
   这部影片不能算是普法,毕竟西方的陪审团制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都不会再中国实行。这部影片普及的是一种意识,法律应尊重生命的意识、“无罪推定”、还有隐隐透出来的个人利益与法律客观性的冲撞等等。原片名为《十二怒汉》是说讨论最后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那么中文版取名《十二公民》说到底就是宣扬一种公民意识把。最后,正如片中说的,看这部电影的年轻人中就有将来的法官、律师、检察官等等,说不定真的就make a difference了呢!
  
  Ps:作为一个略有平权意识的人,片中12个人没有一个女性角色,作为以学生家长为主力的人员构成是不太合理的。原片于1957年出品,美国的一些州那几年才刚刚通过女性作陪审员的法例,加上男性之间的冲突性比较强,所以全是男陪审员也可以理解。日本版《十二个好人》因为案件涉及性别议题,引入了几个女性陪审员的角色。本土化后,因为故事结构没有改变,人设不适合引入女性角色,也无可厚非。不过,以这个剧本的经典成都以及话题的永久性,以后再度翻拍,还是期待能够引入女性角色,这样可以带来更多新的矛盾冲突与社会话题。
  
作者一蓑烽烟

《十二公民》普的不是法 是意识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十二公民》普的不是法 是意识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十,意识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