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少年光影

影视台词 > 影评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少年光影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少年光影的正文:

   我们所钟爱的金庸老先生的十四部武侠小说有个听起来很雅致的逸闻趣事:将每一部武侠小说首字连起来,可以是这样子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笑。哈迷们不甘示弱,他们会说,《哈利.波特》连起来也很有意思——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过的这些年里,有这么的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哈利.波特》,不知道霍格沃茨,不知道哈利、罗恩和赫敏,那么你至少有四五年没有踏进书城或影院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哈利.波特系列之风靡也由此可见一般。这真的是全世界的风潮:英国女作家乔安妮.凯瑟琳.罗琳(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已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三亿五千万多册;而电影的票房如今也总计七十八亿美元之上,稳坐电影历史上最卖座、最赚钱系列的宝座。实在够炫。对于我这种七年前——才在同学的推荐下得知《哈利.波特》存在和意识到它无可比拟的影响力的人来说,这时间拎起来听其实已经有点儿远了,《哈利.波特》虽是同时代的力作,但在它,我却一直处在一个“迟到者”的角色之上,有时候会不可抑制地冒出遗憾的情绪。然而,我对《哈利.波特》的喜爱却从不少一分——我比其他人少了多少追逐它的时间,就比他们多了多少追逐它的热情。
   电影是华纳公司投拍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在影片开头华纳经典LOGO显现出来之后,它身后所设置的背景是白色甚至泛点彩色的云朵,有种朝霞洒下的感觉,女贞路上空的云层给人一种金灿灿的感觉;而之后几乎从第二、三部开始,LOGO的背景都逐渐转为暗银色和黑色的组合,这样的情况是一部比一部浓烈和压抑,黑暗似乎扑面而来,再后来的LOGO甚至有些看不清像是被黑色的云雾遮挡住了一样,再后来,乌云闪电交加,如同一场暴风雨前的宁静……导演虽然不断地更换着,但是片头的设置却被心照不宣地保留了下来,这当然会和每一部电影的主题都更加契合:《魔法石》是天真尚存稚气的,神秘人消失了,大家都心存战后的希望,而主人公们还都年纪尚小,尚且不明白大人们的这些弯弯道道——难道这时候那些阴谋诡计(奇洛对哈利)、有意针对(斯内普对哈利)、猜疑妒忌(福吉对邓布利多)没有了吗?有的,只是我们看不见那些,也不想看见,无论是原作者罗琳还是导演克里斯.哥伦布都有意淡化了这些;《密室》是稍微黑暗的,猜疑出现在了甚至是同学院的同学们之间,甚至有石化事件(也正因为不是杀人事件),斯莱特林第一次有所展示他们的邪恶,父辈、子辈,神秘人十六岁魂器的现身——好在一切都圆满解决,甚至无意间破坏掉了神秘人赖以永生的魂器之一,窥见了他少年的一部分,所以,尽管过程有些暗黑,但也好歹算是皆大欢喜;《阿兹卡班的囚徒》之中特里劳妮教授死亡的预见,哈利父母之死初见端倪,原来是来自他们最好的朋友西里斯所为,卢平教授是狼人,还帮助背叛朋友的叛徒西里斯踏上霍格沃茨这片乐土——然而,事情又有了大转折——教父西里斯含冤受屈十三年,真凶彼得逍遥在身边,卢平教授被讨厌的斯内普赶走,而彼得窃逃,西里斯也未能昭雪——多年前的黑暗不仅撕开了一角,也将继续由彼得的离而重现在今日,生活看似依旧美好,但真正的危险已经渐渐逼近;……《哈利.波特》被誉为是“成人的黑暗童话”,片头的LOGO背景不仅是对本部电影的总结,也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一步步推进的象征。
   邓布利多作为第一个出场的魔法人物,他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发明之一:熄灯器。但凡是看过哈七的人都该知道,这是邓布利多留给我们的主角之一罗恩的遗物,对罗恩的影响性和重新回归铁三角的帮助毋庸置疑。在拍摄第一部的情况下,哈七尚未出版,但导演依旧是还原了这个情节,不知道是否是出于罗琳的建议,但我们都很开心这个点的存在,因为它会让我们在今天——《哈利.波特》系列已经正式完结的同时,意识到,《哈利.波特》是真正的一个系统的魔法世界。虽然这个铺垫是跨越了七部书的长度,即使在此处不展现,对于将来观看第七部的观众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但对于原着粉而言可能就是一种伤害,会有一种“缺失”的情绪。
   在哈一之中那个铺天盖地的猫头鹰信件的场景不会被我们遗忘,这好像是第一次让我们在影院、在画面上真正感受到了罗琳文字所传达的魔法,惊慌失措的德思礼一家令人不由泛起一种好笑又解恨的想法,而这也该是改变哈利人生命运的一刻,他不再是被锁在碗橱里不被喜欢的怪异少年,而是拥有了自己的崭新而辉煌的人生。很多人都探讨过《哈利.波特》系列何以如此风靡,最终他们的结论是: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哈利——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而猫头鹰信件,就是这一切的开端。
   《哈利.波特》系列的几大建筑:霍格沃茨、对角巷、斜角巷、古灵阁、圣芒戈、魔法部,都为我们在观影时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对角巷先入眼帘——奇特的进入方式、复古的街道小巷、拥挤的魔法师们,多看一遍就有多一遍的惊喜,巫袍、魔杖、飞天扫帚、猫头鹰成为了我们少年时期最憧憬的事物;古灵阁之中,辉煌的装饰、低矮的妖精、忙碌的工作、别样的旅程、富裕的金库,又给我们一种不一样的心绪;霍格沃茨走进了,古老的城堡,四人渡河仪式、滑稽的分院、诡异多变的楼梯,还有生活在这里的大大小小的巫师们……在这一刻,我们真的很渴望成为哈利、很渴望能够有人在自己十一岁的时候能够有来自远方的猫头鹰的信件、能够有个和蔼可亲的大胡子巨人海格走来告诉我们:“你被霍格沃茨录取了。”那将多么愉悦!这时候哈利所继续的,不是他自己的生活,而是我们每个人憧憬的生活,是我们梦想之中的他的冒险旅程。
   ……
   其实我们都知道,归根究底,很多影迷中的真爱粉其实是伪影迷,他们,或我们,究其本质而言是书迷罢了,来到电影院一观的其实不是电影,而是依旧把它当作小说,看到自己喜欢的故事被搬到大银幕上的感动,对自己成长的感动,对自己少年时光的回忆和祭奠,甚至不会太多关注电影的剧情走向,因为自己对于它会在哪里发生些什么早已经心知肚明。
   影院虽然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刺激和享受,但我们爱的仍然是“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世界”,而不是电影——这其实是很大一部分好莱坞商业大片所共有的特点,这可能会让有追求的导演和有演技的演员们感到一些挫败。哈一也依然如此,视听盛宴远比演员的表演更加富有吸引力,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观影时不会注意到后者并为之着迷——罗比.科特瑞恩的海格爽朗个性、伊恩.哈特的奇洛犹疑耍狠、玛吉.史密斯的麦格循规蹈矩和不讲私情、大卫.布拉德利的费尔奇敌视厌恶、理查德.哈密斯的邓布利多高明睿智,还有我们最爱的艾伦.里克曼的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他的独特作派在哈一自成一条线路,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油腻腻的头发、说话的腔调更是听了就难忘记,望着哈利那一双绿眼睛情绪翻涌,“爱恨交加”——根本难以想象他就是《理智与情感》中英绅范儿十足的布兰登上校。
   然而,最给人惊喜的还是这些小演员带给我们的惊喜——在哈一的表现之中比之他们的年龄出类拔萃,不愧是经历过层层挑选的——而这种精湛传神的表现甚至是《哈利.波特》系列之后的数部作品都难以看到的:哈利、罗恩、赫敏、纳威和德拉科。
   哈利害羞而且内向,自信心不足,即使拥有十分宝贵的优秀品质也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说白了这就是我们喜欢他、和他有所共鸣的最基本原因,因为这种情况其实存在于很多人身上——他的这种个性在哈六之中尤其明显,甚至讨厌,但在哈一里,还是软萌可爱的小少年,丹尼尔的微笑最能够打动人,感动了海格,绿眼睛不仅吸引了斯内普教授的注视,也让我们沉醉在其中。
   鲁伯特呢,哈一之中在面对哈利的友好分享和格兰芬多的大餐时不失“吃货本质”,其实很像是罗恩这种家庭里最不被重视的孩子的情况,其实鲁伯特的演技一直都很“真”,和罗恩的接近程度也最近,罗恩在我这里以后几部其实是性格最不讨喜的,爱嫉妒,好虚荣,所以每次当我讨厌起来鲁伯特饰演的罗恩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意识到,“演技好好”。
   赫敏是典型的学霸,当然,艾玛也是,但是赫敏其实是有种书呆子特质的,关于赫敏有一个现在听起来忍俊不禁的对话,大概就是(对哈利和罗恩)“现在做什么的话,你们可能丧失性命;当然,更严重是被霍格沃茨开除……”在小书呆子赫敏的世界,开除要比死亡更严重,可能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认为,这种想法真的是很“赫敏”,语言是罗琳塑造的,却被艾玛演活,并且值得赞赏的是,艾玛并不是在演绎自己的“学霸状态”,她很清楚就个体“艾玛”和“赫敏”而言两者之间存在于一种怎样的区别。
   对于纳威,我是很敬服他的,这种敬服超越了对哈利、罗恩和赫敏的喜爱,他笨笨的、呆愣,记忆不好慢半拍,被德拉科和其他斯莱特林欺负,但那些让我所敬服的本质虽然在哈五才全部汇集到“纳威”这个人物身上,但是在哈一就已经有所展露,就像是邓布利多对他的赞词一样“对敌人坚持原则、奋力抵抗需要勇气,而对朋友坚持原则更需要勇气”,而马修饰演的纳威就是这么一个有格兰芬多勇气的英雄。他和哈利同处预言之中,虽然伏地魔选择了哈利,但纳威的人生也自有他的精彩。其实演好一个聪明人是很容易的,言语行动上都能够有所体现,但一个傻傻愣愣的人就有点儿困难(郭靖、《海洋天堂》大福),或者说一个像纳威这样表面懦弱其实内心坚强的人。
   德拉科在书迷、影迷之中其实是很受欢迎的,虽然我们现在对这个角色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为他美化、加溢美之辞,但作者罗琳也曾经说,德拉科就是一个小坏蛋——汤姆小时候扮演德拉科后还被同龄人扔过石头和排挤——侧面可见他对德拉科“坏”的塑造。那么不得不说,这种态度上的转变是有一部分来自于汤姆的表现的——可能在原作者眼中德拉科的选角有了一些出入,德拉科应该是虚弱、病态的“小白脸”,但汤姆的德拉科却是那么的帅气,他无形之中就为德拉科增加了很大一部分的女粉。而汤姆演绎下的还是我们书中看到的德拉科,一个讨厌、自视甚高的生活优渥、父母疼爱的小男孩儿,是哈利霍格沃茨七年人生不停出现在他面前的一个“烦人”的对手,但是汤姆表演过程中为我们挖掘出了德拉科好的一面,他行事还是那么讨人厌,但是突然给人增加了一种“好像可以理解他”的感觉。人物就更加立体了,德拉科这个角色也从扁型人物进化到了圆型人物。
   ……
   我身边经常会有那么一些自觉“了不起”的同龄人跑来告诉我:《哈利.波特》的电影看着也就是那个样子,没觉多么好看啊。或者这么对我说:看不下了。然后看着我摇头晃脑,表示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会这么热爱这样一个爆米花电影,因为对他们而言——是真的没有什么可观赏性的乐趣,好像是那种谁拍都只能拍成这种水平的题材。其实我自己也能意识到,我并不该对他们持以批判的态度。因为即使作为好莱坞商业大片——而不是那种只有艺术家才能拍的出来的晦涩难懂深奥的艺术片——《哈利.波特》这一系列电影也的确难以将一部分人完全掌控在它的节奏之下。
   我该怎么形容呢,应该庆幸,我对《哈利.波特》的初次接触是它的原着,是它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有些意味不明:但其实并不是在说《魔法石》在七部之中文笔最为流畅、情节最为清晰、格局最为明了等等;也不是说可能因为描写的主人公尚是懵懂稚童、一切的冒险和经历看似危机四伏却实际上都流露着一种安适闲逸之感的缘故,所以好像我们更容易动容——
   而是在于,《魔法石》是基础,是一切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故事的根基和起点。我们接受它布局之中的设定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刚自母体出生后来接受自己现在的世界一样,这会无形之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无论对阅读还是观影体验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作者Gloria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少年光影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少年光影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哈,光影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