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惊魂记》他想讲的,和你以为他想讲的

影视台词 > 影评 > :《惊魂记》他想讲的,和你以为他想讲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惊魂记》他想讲的,和你以为他想讲的的正文:

   就现在而言,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挑战“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这一独特设定,并且在有的地方已经丧失了新鲜感,观众在剧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有所猜测,但国内还是很少有这类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倒是“双生兄弟或姊妹”等一人分饰两角的情况比较频繁。作为“双重人格”之中十分具有艺术价值和商业性的代表作的,大概要属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最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多。
   因为是被推荐,所以我是带着对这部电影的一定认知才观看的,所以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这里会发生什么”的预感和猜测,就有些不那么惊吓、震撼和有冲击力了(实在有些后悔,这类电影还是该在观看之前保留一定的神秘性)。当我时隔没多久第一次回忆起这部电影的那一瞬间反而找回了我本该觉得它很赞的那种感觉——因为我本身就是这一类疑阵层生的影片爱好者——
   究其原因,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仍是经典之作,观看之时我的“不满足”我觉得不在于我对剧情的已知——就像是我就是知道汤姆抓不到杰瑞、灰太狼吃不到喜羊羊一样——而在于这种已知下所造成的、很多人评价中的、那种缺少对电影人物的“心理认同和打破”。
  我有大概的猜测过如果是一无所知的来看这部电影,以我的思维我会怎么想呢?
   玛丽安窃钱行为是一时的鬼迷心窍,后遇到巡警盘问到她入住旅馆已经令她意识到了这四万带给她的是怎样的心灵折磨,我应该会猜测她将在被抓到前返回资金,“精神病患者”大概就是她身边熟悉或亲近的某一人,甚至就是她自己,在之后的系列发展下被无望的生活最终磨成了“精神病患者”——我会同情怜悯她,这种情感其实就是在同情和怜悯自己。
   玛丽安入住旅馆、和诺曼的交谈之后,诺曼受到了来自“母亲”的厉声呵斥,等到诺曼对“母亲”的温顺、孝敬和言听计从被导演展现后,我应该会猜测“精神病患者”无疑就是诺曼的母亲,一个丧夫而且对儿子有着强烈控制欲望的一丝不苟的老太太,然后玛丽安浴室身死自然会加重我的这种猜测,尤其这是发生在诺曼偷窥事件之后,再然后,诺曼毁尸灭迹的时候,他的言语行动和他面部表情上那种既无奈、既不安、又必须要完成的痛苦神情等等会令我不再怀疑我的这个观点——也许开始浴室那里我会为玛丽安的死亡感受到愤怒,因为当我同情、怜悯过她之后我会觉得她身上有我的影子,她的死亡在心理上就是我的死亡,所以希望凶徒能够被绳之以法;然后我知道了诺曼的处境,他一直在这种“爱和控制”下可怜地成长,拥有这样一个敏感和精神不正常的母亲,但他对母亲的孺慕之情却还是一分不少,苦心藏匿起母亲偷偷照顾也许就是为了不离开她也不能让她的“精神病”受到耻笑,然后我的立场无形之中被转变了,玛丽安已经死了,甚至是犯着偷窃罪逃亡过程中死的,也算是因果报应,虽然偷窃犯不着被判死刑,而玛丽安也有悔改之意,但是我不会顾及那么多了,她已经死了,为她报仇非但不能使她复活,反而还会摧毁掉诺曼这个淳朴老实甚至有些懦弱的小伙子诺曼仅仅由母亲维系起来的精神世界(不知道当时的美国精神病杀人是否犯法),所以在诺曼毁尸灭迹的过程中也许我还会在想,快点儿,再快点儿,别露了马脚。
   然后我就该是这样子被导演的叙事无形控制着思维和立场,为他片子中的角色愤慨、担忧,像个最容易被人鄙视的立场不坚定的墙头草一样。
   完全的,被戏弄。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导演会用《精神病患者》剧情的发展令我“啪”“啪”“啪”地被打脸,然后在无形之中会告诉我,想太多了吧。我先是兴奋:变化莫测的故事发展方向,对人性的另类解读,很棒的思路,很棒的电影剧本!再是难以言说的挫败感,只能天马行空的自我安慰:希区柯克导演他上大学地时候一定是主修心理学的优等生,一定是!
   这么一想就更是后悔提前预知了《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情节,当时一看到玛丽安就会作如下想法:
   ——“哦,你没多少戏份了,你在电影四十七分钟的地方就要被杀死了。”
   ——“被谁啊?”
   ——“被诺曼。你以为是谁?”
   ——“是他母亲。我看着她可能有些……”
   ——“别傻了,他母亲八年前就死了,诺曼是个精神病,电影的名字《精神病患者》说的就是他,他是个双重人格,你听到的他和他母亲的对话其实就是他一个人的自言自语,细思恐极有没有?”
   无言以对。
   当然,正经的说,除了剧情构思新颖这一点,希区柯克在摄影的过程之中也有很多内涵丰富的镜头展现:影片的开场就是一个俯拍的大远景,经过了几次巧妙的技术加工(应该是叠化镜头),镜头逼近一幢建筑、一扇窗户,然后从这里钻了进来,然后就是玛丽安和男友的独处时光,隐秘而刺激的二人空间。在这个时候,这种“钻”会使藏在镜头外的我们就好像是一个肆意偷窥他人私生活的偷窥狂,镜头的几处移动就好像是我们的躲避被发现的可能,蓄意地藏匿在某一处一样。
   在玛丽安告诉老板头疼然后带着现金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的时候,她对四万起了觊觎之心,然后准备携款私逃,导演是怎么表现这种存在于脑海之中的想法的,玛丽安的个人戏份,他如果安排玛丽安来亲自说出“我需要这四万元钱”则真的是太刻意太没有水准了,也太不符合人物性格,于是导演给“四万元”一个镜头,挪过来给“行李箱”一个镜头,再挪过来给忙碌慌乱地收拾行李的“玛丽安”一个镜头,一切搞定,一目了然,整个镜头语言的含义就是“为了钱收拾行李出逃”,在这个地方希区柯克还有一个高明之处,他掌控下的剧情角色玛丽安频频望向“四万元”,面部表情也可以看到焦灼犹豫不安这样类似的情绪,她想要拿到钱,最后也是的确这么做了,但她明显是生活所迫、良心不安,但凡是看到这里的人我们虽然不赞同她的行为,但却觉得,没办法了,只能这样,她也的确是被生活为难的普通人——就这样,玛丽安轻而易举的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感,这就是为之后的“第四十七分钟”她的死观众同情、怜悯的态度做的铺垫。甚至这同样的铺垫也体现在玛丽安出逃过程中和偶遇的老板、巡查的警察、二手的车商对视的时候镜头下的目光的演绎,我们甚至能够感觉到不安的她下一秒就会被对方怀疑而后、坐牢等,这种不幸的遭遇在我们之前已经理解了她之后,她那种心虚的表情也就成为了我们的心虚,个人很难不对她有设身处地的同样的慌乱。导演在这个地方就已经戏耍起了我们的情绪。
   在诺曼旅店,玛丽安浴室的洗浴这一幕就好像是道德对罪恶的洗刷,以女性的身体来展现人类的最纯真这是常有的手法,而以水的倾泄来预示着罪恶被清洗地一干二净也屡屡多见,我们和玛丽安一起好像回归了人性的纯善。但是希区柯克在这个地方有了不一样的一处处理,他直接以导演的绝对权“杀死了”我们的女主人公玛丽安(这种“女主人公”也是我们自以为的,按照她在剧情之中的角色设定只能说是戏份较多的女一号)——然后,观众愤怒了,导演想要的效果就达到了。他让我们彻底陷进玛丽安的世界,在准备把我们从这个世界里拉出来。接下来就该是诺曼的表现了。
   ……
   就我纵观整部《精神病患者》电影,我所勘察到的导演很有表现力的一个主题方面就是“偷窥”:不仅表现了诺曼对玛丽安换衣时候的偷窥,甚至能够从这里加深观众对诺曼的认同感——是的,他很可怜,生活在这样一个母亲的控制下,他没有妻子,没有女性朋友,这样的行为虽然猥琐和不道德却也是情有可原;还在视听方面多次造成我们对剧中人物兴起的那些偷窥心理,观众面对玛丽安以女性的身份所穿衣着的贴身等,这不是对男性观众的讨好,反而是把他们心中的“邪恶”和“欲望”直接的释放出来,对他们外表平日里道貌岸然的嘲讽。
   希区柯克导演电影之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想讲的,和你以为他想讲的,永远不会相同。事实上,我们也的确难以猜测到这位导演的心思和对电影人物下一步举动的布置。
作者Gloria

《惊魂记》他想讲的,和你以为他想讲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惊魂记》他想讲的,和你以为他想讲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惊,讲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