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四个梦境的电影美学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四个梦境的电影美学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四个梦境的电影美学的正文:

  Nat和Tony都是类型片。Tony是灾难片:外星入侵、世界末日。大场景,好莱坞特效。(注意Tony梦境里的皮皮虾的仰视视角比复联1的平视视角更有压迫感,对虫洞的特写也刻意突出了特效。灾难的“高大”和“壮观”和人的渺小的对比被放大了。)
  
  Natasha是惊悚片:Nat从楼梯上潜行而下简直是标准恐怖片女主人公进入场景的开场白。阴森的环境,女性面孔反复特写,没有嘴的儿童,快速的场景切换,逻辑链缺失。刻意渲染音效效果。灵异、怪诞、神秘、谋杀、心理变态,恐怖片常见元素都能在这里找到。
  
  类型片都属于戏剧化的电影美学。总之就是有因有果,比较好理解。Tony和Nat的梦境也是,无论从什么角度解释,终究是比较清楚,大家意见也比较一致的。
  
  到Thor和Steve的梦境,解释就变得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了。因为这两个人的梦境不属于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范畴。
  
  雷神的梦境遵从的是典型的现代主义。Thor的梦境有鲜明的色彩基调。狂醉的肢体语言、扭曲的动作、倾斜的镜头。海姆达尔的台词非常鲜明地把矛头指到了人物身上(See where your power lead you!)。Tony的梦境是栩栩如生的虚拟现实,Nat的梦境是回忆片段的拼接。而Thor的梦境(即使只看梦境本身的内容)也像是心理幻境和潜意识的空间。形式上的风格化(色彩成为象征符号)、变形、自我探索,以及幻觉,隐喻意味和晦涩感都是现代主义的特征。
  
  队长的梦境则明显是荒诞派的后现代主义。在有人提到队长的梦境其实并不恐怖之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Steve梦境的具体内容并不恐怖:我始终觉得它比Nat的梦境更让人毛骨悚然。一开始的交响乐就带来了不好的预感(要知道许多荒诞镜头的配乐正是欢快经典的交响乐)。癫狂的人群,全然失态的大笑,尖刺的笑声,不断打断画面的闪光灯,整个倾斜的画面,角落里推搡的士兵,行走在其中的茫然的Steve Rogers,红酒洒在胸口像是血液从心脏中流下,当事人的朋友以亲朋哀悼的姿势抱着他,而当事人正在疯狂地大笑着。看似没有痛苦,血腥和暴力却无处不在。如果说这些细节都还没有将荒诞感揭示地足够清晰,那么Peggy的出现则再清楚不过了。她凭空出现在Steve身后,声音空洞。而紧随其后,镜头莫名其妙地转给了另一对飞跃的舞伴。整个故事的叙述结构立刻被打破了。
  
  第二段紧接着Thor梦境中Heimdall喊出的“Wake up!”,如同是从一个噩梦中惊醒,又掉进了另一个梦境。Peggy的话语充满诱惑,好像是海妖的低语,Steve见到她表情却纹丝未变。而他一回头,满室的空荡中他独自站在聚光灯下。
  
  不仅仅是Steve的恐惧是让人摸不到头脑的,他的整个梦境都是无法理喻的,开放结局的。画面失了连续感和平衡性。在这里矛盾和冲突也不再外现在主角身上(如雷神梦境中Thor和Heimdall的冲突),而是通过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主体萎缩了。镜头定格在空荡的舞厅上,人在其中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从Steve的想象中生发出来一个全然静默的,Steve和Pegg跳舞的镜头。游戏的,道德困境的,荒谬的,多结局的,都应属于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的范畴。
作者张三本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四个梦境的电影美学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四个梦境的电影美学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复,美学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