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用电影寻找真相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用电影寻找真相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用电影寻找真相的正文:

  文+采访/公元1874
    12位来自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陪审团成员聚在一起,裁定一起谋杀案嫌疑人有罪与否。1957年的好莱坞电影《十二怒汉》将视角对准了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靠演员在对白上的针锋相对步步为营,营造出了精彩纷呈的戏剧场面,亦成为了影史经典。
  
  这个充满了戏剧张力的故事,在五十年后被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翻拍成了俄国版,原版故事里那个来自贫民窟的弑父小男孩,也变成了来自车臣,谋杀了身份是俄罗斯军官的继父的年轻人。这个故事摇身一变,紧贴了俄罗斯的社会现状,导演保持了对当下社会的敏锐触觉,又合理的运用了原版电影的元素,因此赢得了不俗好评,还入围了次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
  
  无独有偶,今年这个故事被拍成了中国版本——《十二公民》。导演将原作英美法系下的陪审团制度,用了一个合理的方式嫁接到属于大陆法系的中国:某地政法大学的学生们组织了一个模拟法庭,将社会上颇为热门的“富二代弑父”作为案件,学生们分别饰演法官、公诉人、辩护人等职,而学生的父亲们则充当陪审团。虽然这理由显得有些牵强,但当故事逐渐深入下之后,还是可以令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十二公民》入围罗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该电影节最高奖项“马可.奥列留”奖,由此也引得了国际影坛的瞩目,成为继年初的《白日焰火》之后,又一部在国际影坛扬威的华语制作。
  
  角色:完全的本土化
  
    从《十二怒汉》变成《十二公民》,里面生气的男人们将情绪藏在了片名背后,“公民”的身份突出,导演兼编剧之一的徐昂似乎更想在号召“依法治国”的当下,藉由电影来给观众上一堂普法课。里面12个陪审团成员全部由人艺和国话的演员出演,担任“8号陪审员”这个主角的,则是在《喜剧的忧伤》里,就已经和导演合作无间的何冰。
  
  除此之外,电影里还有韩童生、张永强、钱波这些多年在影视剧里颇有建树的戏骨,再加上本片完全靠对白推进,因此给了演员很大的表演发挥空间,“飚戏”段落比比皆是。不过,由于演员和导演都是话剧出身,再加上电影在单一空间里营造出的舞台剧氛围太强,因此这部电影也有着浓郁的话剧色彩。
  
  《十二公民》里,角色的身份有大学里小卖部的商贩,也有寒窗苦读却未能考上大学的保安,还有开出租的、和大学生谈恋爱的商人、经历过解放后数次运动的老大爷……12个陪审员的身份各异,且都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令他们的身份接上了地气,观众看起来更有亲切感。
  
  情节:抽丝剥茧寻找真相
  
    徐昂对《十二公民》的本土化,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对于何冰饰演的“八号陪审员”这个角色的改动。在电影里,他除了表面的身份,还有一层隐藏身份,这使得电影本身相比原版,多了一条暗线,在戏剧层面也更加复杂。
  
  除此之外,《十二公民》在商业元素上似乎更加浓郁:陪审员在分析案情的过程里,努力地还原着案件背后的真相,试图揭开重重疑点。某些时候你甚至感觉是在看《金田一事件簿》的真人版,再加上有何冰主演的关系,某些时候也给人《大宋提刑官》当代版的错觉。 徐昂努力地在《十二怒汉》原有的戏剧文本上增加新的元素,进行了诸如上面提到的种种本土化移植和再造,总体而言,并不过分突兀。不过其实并不复杂的案情,用100分钟的时间分成几块交代,还是有一种刻意被延长的工匠感。但从整个电影的成色来看,抽丝剥茧寻找真相的快感,观众还是能够感受到。
  
  除此之外,影片的主题也保持了原作对于法理的思考。当下中国的热门案件里,社会舆论导向开始逐渐的决定犯罪嫌疑人的生死,量刑的尺度也朝着最重而,群情汹涌的强大压力,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强有力地改变着案件审判的走向。《十二公民》里,富二代、不良少年弑父这些元素集结到一起,很容易让人仅凭这几个名词就已经在脑海里下出判断,故事里几个陪审员亦同样如此。如何在社会舆论的狂风骤雨里保持冷静而不失理性的判断,《十二公民》给了观众一个深深的反思。
  
  徐昴访谈
  
  问:什么原因喜欢上这个故事?
  
  徐:这是一个看来是A,但其实是B的文本,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十二怒汉》的作者非常聪明,这个框架表面是对一桩案件真相的讨论,实际上它是一张网,可以筛出不同国家的社会中的不同人和不同事,当然还有他们各自的观点和偏见。偏见是在整个人类社会都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同时,人们对于法律进步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也是普世的,他们在讨论中努力地向真理趋近。
  
  
  
  问:拍摄《十二公民》的初衷是什么?
  
  徐: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做一场理智的对话,并为司法系统与普通民众找到一扇沟通的大门,传达出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理念。我希望电影可以在虚拟的陪审团讨论下,真实的反映中国人的常识、通识与偏见,并且同时激发国民对公正法治的思索,以及未来可以更多体会他人真诚善良的可能性。
  
  
  
  问:如何看待其他版本的《十二怒汉》?
  
  徐:美国版《十二怒汉》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准的方法反映5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偏见现象。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借鉴同样的方法,描述了他们在民族与国家的背景之下对正义的追求。把英美法体制下的陪审团故事放到中国的法律背景下,在本片的创作时充满挑战。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但是中国人正积极的学习和了解世界不同的法制系统。中国社会问题丛生,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反思现状,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美好。
  
  
  
  问:觉得拿奖是胜在哪里?
  
  徐:这个奖最终是由观众票选出来的,电影节的观众也是来自不同的国家,那么我想,首先这个框架能够让不同国家的人们看到自己身上的偏见,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偏见,同时公平正义、法律精神又都是普世的价值观,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能够和这个作品沟通的原因。由于经济上的很多矛盾,我们很容易在不同人群之间形成偏见,比如之前一些热点案件全社会都在讨论,讨论的时候基于不同的人群会有完全相反的看法。当然矛盾和偏见这些东西我觉得是外层的,从内层来讲,我觉得各国观众,包括罗马和其他地方来的观众和我们能够共同体验到一种共性,共性是人。我觉得要赢还是赢在这个部分。
  
  
  
  问:印象最深刻的戏是哪一场?
  
  徐:我很喜欢的一个场景是电影结尾处,结束这场非常激烈的讨论之后,12位“陪审员”走出门,大家一起朝着生活里走,渐渐远离了那一次对自己偏见的窥看。他们走得慢极了,好像有点儿不愿意回到现实里。我挺喜欢这个场景。有时候我看完电影,灯光亮起,走出电影院时,也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公元1874

《十二公民》用电影寻找真相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十二公民》用电影寻找真相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十,真相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