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左耳》用莎士比亚的眼光审视结局

影视台词 > 影评 > :《左耳》用莎士比亚的眼光审视结局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左耳》用莎士比亚的眼光审视结局的正文:

  年此时《同桌的你》横扫四亿票房,正式为我国电影产业开启了清明档这回事儿,已经是很令人发指了,那么烂的片,这么烂的时间段,居然就四亿了。反观北美市场,其实一直也是春季档这个传统档期,但在北美春季档,大行其道的一般都是恐怖片。若将咱们的青春片和人家恐怖片横向对比,其实也大同小异嘛,毕竟咱青春片很爱打胎,满满都是鬼怪里最吓人的婴灵啊!
  言归正传,年的《同桌的你》,就是今年的《左耳》。首先我是没看过原着的,而且我一直认为,虽然现在很流行IP,但当这个IP脱离原来作品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时,也应该脱离开原本IP的架构,所谓两不相欠,不能存在“看了原着你就懂了”这种狡辩。说来,我看《左耳》时观影环境实在太差了,影院热得如焖锅,后面的俩女生一边聊天一边拿手机打灯吃麦当劳,和朋友还因为票卖太好坐了前后排。可能这种观影环境也让我对这部电影增生多了一些厌恶。
  总而言之,它现在卖到近五亿,简直是活见鬼了!
  我讨厌《左耳》的理由很简单,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它除了最后一段戏拍出了电影这门艺术的模样,其他地方真是一点视听语言都没有!但有天我沐浴的时候,忽然反其道而想,尽管故事烂了,拍摄手法烂了,但是人物设定上,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可以玩味的意思。但我也绝没有替烂片洗白的企图,只是觉得很有趣味性。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他们虽然死了,但作品却养活了千千万万的人。在中国,这个人叫曹雪芹,在外国,这个人,叫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艺复兴时期是复习什么呢?就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其中各种牵连我怕一说就偏题偏到回不来,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那一套,也就是沿袭古希腊戏剧那一套理念来的,叫人物与命运的关系,也就是宿命论。摆在《左耳》里,其中有六个主要人物,小耳朵、张漾、黎吧啦、许弋、尤他和蒋姣,严格来说还有黑人。我们看这么几个人,除了小耳朵和张漾之外,其他几个人,都是被命运所左右的人。
  黎吧啦和许弋最为典型,他们看似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但其实都是依附着他人而有所行动,黎吧啦听信张漾勾引许弋,她的命运被张漾左右。许弋本来是乖乖少年,但被黎吧啦戏弄感情,从此开始堕落,他的命运被许弋左右。尤他与蒋姣,包括黑人,属于隐性的命运被控者,他们看似命运都在自己手中,但其实每一个选择都带有一种身不由己。尤其是蒋姣,好像她在操控张漾的命运,实际上她的主动成为一种被动,她需要张漾的反应才知道自己的主动有没有成效。尤他的戏份比较其他几人来说,比较多余,他是小耳朵默默的守护者,自然是一个边角料的表现形式,几个人物里,也就他塑造最成功。黑人虽然属于地头蛇类型,看似呼风唤雨的老大,但他的命运因为心系黎吧啦而被牵扯,在黎吧啦死后,甚至为她而自残。
  反观小耳朵和张漾,他们都是命运的操控者,所谓“我的命运我自己操盘”。但两者略有差别,张漾是主动操盘,小耳朵属于被动。从中也体现出一种人物的逆转,一开始张漾是反派,许弋是危机重重的正派,而到最后,张漾成了正派,许弋成了一种反面角色。同样的反转也出现在小耳朵和黎吧啦的对比上,本来黎吧啦是一个坚强的角色,却最为脆弱,而本来脆弱的小耳朵却日益坚强。这种宿命的颠倒,也正来自角色本身的设置,张漾始终在挣脱原本的命运,并带有复仇的目的,为此,他要物尽其用,不择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他的不择手段又带有一定的道德约束,来自他强大的自尊心。小耳朵的行动都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以自己的力量保护他人,因此她一开始为了保护许弋接近了黎吧啦,又成为黎吧啦的保护者,到后来终于和许弋在一起成为他的保护者。她以自己的能力,左右了他人命运。
  从莎士比亚的眼光来审视《左耳》的人物关系,倒是为我找到了一些慰藉,终于不觉得自己看了部太难看的电影,但这种慰藉也多少有点自欺欺人。虽然人物关系做得很复杂,但这种复杂其实还是来自于原着,并不是电影编剧的功劳,原着生出了电影,电影却还是不能断裂和原着的关系,就像古希腊戏剧里王子和父王的关系。只有父王死了,王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国王。
  
作者Ear.Forest

《左耳》用莎士比亚的眼光审视结局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左耳》用莎士比亚的眼光审视结局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左,结局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