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我爱你》的电影改编角度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我爱你》的电影改编角度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我爱你》的电影改编角度的正文:

   文学畅销书一般都有一个好故事,而好故事是改编电影成功的关键。文学改编电影还要保证会吸引大量观众从而得以盈利。其次,文学的声望,尤其是大牌(着名)作家的声望。几乎是从电影历史的最早期开始,这一年轻的生活传播媒体就与受人尊敬的书写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根据萧伯纳的《卖花女》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的《阿Q正传》等等。而王朔的作品的影视改编在中国也曾风靡一时,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由其《动物凶猛》改编的,还有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我爱你》也是其小说改编的一部。
   《我爱你》是由张元导演的一部作品,主演有佟大为、徐静蕾、王学兵等人。叙述的是片子描述了一对由相识、相恋到结婚的男女。杜小桔(徐静蕾)和王毅(佟大为)结婚后,相识、恋爱中被遮蔽在阴影里的问题全曝光在了阳光下。杜小桔认为爱情高于一切,婚姻更是爱情的立方级,“神经兮兮”地整日要王毅说“我爱你”,王毅认为爱情同请客吃饭没本质区别,结了婚爱情有或没有是一回事,最烦的事是张嘴对杜小桔说出“我爱你”。于是,杜小桔的吃醋和找茬成了一剂剂调节两人平淡婚姻生活的佐料,而她的反目和出走,则是她表达爱的一种极端方式。她对感情极度敏感,对理想、爱情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与渴望,在平淡的日子里,吃醋、找茬、争吵是有滋有味的调料,反目、出走、癫狂是死水泛起的微澜。《我爱你》中的故事基本符合了原着,也符合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是一部忠于原着的一部作品。
  (一)忠于原着,忠于作者
   夏衍在《杂谈改编》一文中谈到一条重要的改编原则:“改编对容许增删的程度应该按原作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假如改编的原着是经典着作,那么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着,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动,也不该越出以至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我相信每一个看过原着的人会发现,《我爱你》是一部非常忠实于再现原着的作品。而本片对于原作的承继,首先最鲜明地体现在了对叙事结构的保留上。西方电影改编理论学者偏爱把文学改编方法归为三类:移植式、注释式和近似式;国内也有学者着文将文学改编的原则归纳为三种观点:“忠实原着”、“主观创造”和“折衷派”。很显然,《我爱你》是 “忠实原着”型的作品。但是导演在细节处理上,还是对原着进行了一些删减改换的。
  (二)细节处适当删减,情节发展适当调换
   电影在小范围内改变了原本小说的故事叙述情节。在细节处理上进行了删减和增添。影片花了足足两个多小时对原着故事进行了描述,但对于这部着作时间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对部分细节进行调整一次提升原有基调。
  在原着《过把瘾就死》开始时就描述了一段在新婚之夜前俩人的对话的这样一个场景:
  新婚之夜,杜梅反复纠缠问我一个问题:“她是不是心目中从小就想要的那个人?”
  “你以为呢?”我狡猾地反问。
  “不知道呵。”她欠身用胳膊支着头说,“所以才问。”
  “我呢?”我说,“我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
  “当然是?否则我也不会和你结婚。”她斩钉截地回答。
  “你也是。”“是什么?”她不容许我含糊其词。
  “我心目中的……那位。”
  “你是不是一直在等着我?”
  “是的,守身如玉。”她俯身对着我的眼睛研究地看了半天,露出微笑,显而易见相信了。她躺下放心地睡觉。快入睡时仍闭着眼睛小声问:“你觉得咱们这是爱情么?”“应该算吧?我觉得算。”说完我看她一眼。
  “反正我是拿你当了这一生中唯一的爱人,你要骗了我,我只有一死。”“怎么会呢?我是那种人么?”我把一只手伸给她。
  这一段话的情景在电影中是做了恰当的调换的。在影片的开始(图一),两人的谈话变成了女主角和他死的男友吴林栋;而在影片的17分半时两个几乎是一样的在阴影中呈现的场景似乎述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开头的场景更加模糊阴暗,两人之间的距离更加亲密而且坚定,可以从吴林栋的语言中看出他对小桔的爱是真实坚定的,但是从王毅和小桔之间的对话中发觉到王毅的语气比较戏谑和玩笑,少了一份爱的坚定和真挚。电影把原着中开始的部分挪移到剧情发展的17分钟以后,而在影片的开头增加了一个相似的对话的场景,做到了使剧情更加合理的益处,也使人映像深刻,使小桔对爱情的不自信和不信任显露无疑。
   电影中对一些不需要的情节进行了删减;改变了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视角”和女主人公的名字等等,做到了恰如其分。小说对故事的结尾也是终止于原着的叙述,即贾玲对王毅头颅小桔怀孕就戛然而止,既尊重原着,又使电影增加了留白的效果。
  (三)原着“内张力”表达的欠缺
   有人说,文学改编,是一次特殊的电影心理活动。电影与文学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心理活动层面上却存在差异。文字所引起的“幻想”相当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前意识层面,即“自我”在意识清醒的抑制下活动。而最接近“白日梦”的电影唤起的观众反应,首先是潜意识层面,即“本我”在意识疏忽的情况下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要想通过艺术宣泄来释放力比多,文学必然要通过诉诸变形和语词化活动,才能得以间接地实现;而电影就可以通过直觉记忆在潜意识层面得以实现。电影一旦从机械再现转变为能展现人类情感的复杂心理活动时,电影就有机会将文学的意识活动直接转换为潜意识心理活动。
   但奇怪的是,本应在屏幕上表现得更好的这种争吵,看起来反而不如小说中“过瘾”。当然,王朔式的语言不可能毫发无损地搬到影视剧中,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主题的暗中转化所造成的效果。《我爱你》中导演显得太过于谨慎小心,对原着处处维护,台词和内容设置太过机械化,会降低电影的变现力。因此是对原着“内张力”表达欠缺的表现。
  (四)剪辑和衔接牵强,导致剧情的突兀。
   首先是在表达俩人结婚之前的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弱化,使得俩人之间的结婚更加儿戏,减少了原着“内张力”的存在。原着中叙述是这样的:
   我和杜梅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有什么活动,譬如吃饭、很热闹的聚会或是当时很着名却又难得一见的电影便招呼上她。她有什么一个人办不了的或需要男人陪伴的事,譬如接站、交通不便的地方取东西也叫上我。有时她值夜班就给我打电话,我们就在电话里聊上几个钟头,海阔天空地胡扯,最近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人和好玩的事,哪个医生对她有意了,我又认识了一个什么款式的姑娘。话题偶尔接触到性,我们也能用科学的态度热烈地不关痛痒地讨论一番。她在电话里很认真地对我说过:“真遗憾,我觉得跟你认识时间越长,咱们越不可能成为那种朋友。”
   虽然由于电影时间的关系,不能把所有的故事放进来,导演也适当地删减了结婚之前俩人很多的小细节,但是在影片中俩人是在宿舍发生了关系后进行了对话后直接结婚搬家的,显得俩人之间的关系的儿戏,对后面俩人的爱情叙述不利。原着中男主人公对小桔心中是有爱意的,正如其所说:“我并不是出于感动才导致后来和她结婚。毕竟感动来是一瞬间的情绪波动,而大部分时间在理智地权衡。”即使是做梦也会心生醋意:“在梦里我就很心酸,醒来仍在流泪。我想我还是对她发生了感情。算不算爱情我不敢说,起码可以说她使我珍惜,如同我对自己的尊严、权利或者健康一样。”
   可见电影中对主人公俩人的关系叙述得不够深入和有深度,有点陷入了“都市言情剧”的倾向。
  (五)人物想象刻画肤浅
   例如电影中佟大为演的王毅这一角色是很失败的。在小说中,男主是一个带有很多复杂因素和性格的人,其实并不比女主角心里和言行上简单。电视剧中的方言对婚姻的不妥协,对领导的蔑视,对大款钱康的戏弄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这个小人物不甘心、不屈服和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并没有体现出来。佟大为演得非常的书生气,没有恰当地表现其内心的争斗和痛苦。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的人,即使是在对爱情、生活以及工作上,“其实我没什么需要的事,她打电话来时我正看《人民日报》上一篇艰涩的理论文章。我只是不想结我的上司一个自我满足的机会。我刚接电话露出要出的意思,他就在一边搔首弄姿,把自己搞得庄严一些,只待我请假,为难半天,斟吟半天,最后作体贴开明状鬼鬼祟祟地批准我——宁肯混到下班!”这段文字可见其男主人的自尊心。另外一点是他身上有一股“痞子”气。这股“痞子”气是王朔独有的写作风格,是他加注在男主角身上独特的标识,而男主角根本没有体现出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电影中没有表现出他对小桔的爱。很多人评论王毅对小桔是没有爱的,但是若看过原着会发现他是深爱着小桔的(如上文说过),是内心深刻习惯的一种爱,如果这种爱没有表现出来,无疑男主角的表现是失败的。
  “从骨子里我是个严肃的人传统的人,可事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严肃地对待。我自己选中的我自己感到失望。我尽了最大努力一切都是零。别人都认为这是在爱,可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自己是在爱。看着一切都吻合,想想从第一天起裂痕就存在。”
   “我知道她畏惧黑夜,每天洗完脸洗完脚就等着屋里再有一个人,才敢上床睡觉。每当看到她这副样子,我心里就有某种坚硬的东西在融化,某种被压抑的东西在复苏。我想对她温柔一点,起码和气一点,可她对我那种不搭不理的态度,又使我望而却步,无从表达。我给过她一个笑脸,可她视而不见。”
   但是他内心更多的是一种纠结和怀疑,也就是这种纠结和怀疑,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小桔的爱是却是存在的。也许电影是很难表现出小说中复杂的内涵的,但是电影中佟大为的不耐烦和不容忍,剪辑手法的突兀和不连贯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了原着思想的。
   另外,在叙述吴林栋的时候也没有在细节上表现其“暴力”不良的形象;对小桔则缺少了一种内在的疯狂和凶狠的“过把瘾”的力度,当然,徐静蕾已经表现得挺到位了。
   当然,《我爱你》这部电影并不是不可取的。首先其优点是忠于原着,符合文学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同时,对比同样由《过把赢就死》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电影更加具体到位,情感表达更加激烈有渲染力;其次,电影表达了一种真实有厚度的男女之间的爱情,这是人类普遍存在而又原始的表达爱的方式,很多人看了是会潸然泪下的;还有就是导演在简单直接的叙事之上还运用了消音、背景音乐以及其他的视听语言艺术。例如在一小时零二分的俩人吵架的时候把声音给消除,用音乐代替,给观众一种别样的体会,也有一种戏剧性。
  
作者心情是晴朗

《我爱你》的电影改编角度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我爱你》的电影改编角度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我,角度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