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小路》的电影美学

影视台词 > 影评 > :《小路》的电影美学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小路》的电影美学的正文:

  /范达明/
  
  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小路》并不“小儿科”。它是新厂新人之作,而且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刻意创新之作。
  
  《小路》完全是一首诗,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而非比喻意义上的电影诗。它破除了传统故事片的情节结构,遵循了严格的诗的结构。它浅显却决不浅薄,倒是出浅入深地写出了一条人生之路或人的成才之路的来龙脉;它单纯,实是诗的美学之精练的代称,它力排传统故事片其表之逼真性,反倒是以诗的象征性与意蕴性直观其假定性,以“诗的幻觉”唤起观众对“生活的思考”,以“返朴”而“归真”。这“真”也就因此成了更富内在哲理的“逼真性”了。如果能基于此美学观来看《小路》,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影片只以几乎是孤立的一个主人公叶浩的成长(排开他与家庭的关系)及其先后与三个不同境遇、地位的老师的单纯的师生关系(排开其他社会关系包括三个老师间的关系)来结构全片的布局;何以影片从人物关系到镜头画面的组接都搞得那么干净、凝练,甚至有某种单调与空白——正如写诗就不能像写小说那样把纸面整张写满,而得多留些空白那样。
  
  我惊叹影片编导竟胆敢近乎等分地把影片一分为三:金色的童年,黑暗的少年,希望的青年——“正—反—合”,严谨的“三段论”;真是:“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是诗的美学决定的真正诗的结构:从主人公三个历史背景中的三个人生期,写出了一部人生途程多坎坷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识才曲”。才,孕育在童心的天真的幻想“发明”之中,只有非同一般的慧眼才能识得。影片在此阐发了独到之见。显然,一个孩子是“神童”还是“愚童”,取决于其智力启蒙师的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指导。而多少后来的庸碌之才,无非是当其孩提童心插上幻想翅膀自由飞翔之时(像小主人公叶浩那样让螺旋桨像飞机般的装在船模的头部),却以囿于常识的眼光对之报以挫伤自尊心的奚落与嘲笑,使之从此变得鼠目寸光。小叶浩的幸运不在他从未遭至奚落与嘲笑,而在于适逢此遭遇时,他能及时地难能可贵地获得那位年轻的林秀华女教师(经其航海家男友的点拨后)的真切赤诚的心灵安抚。这里诗的美学虽未取消剧情的“戏剧性冲突”,却主要是着眼于对冲突后的剧中人的心灵变化的抒发。极大的篇幅用来描写受挫的小叶浩在海滩的奔跑和林老师心焦如焚地在后面追踪呼叫。海滩的风浪描写成了一前一后两个剧中人心灵的风浪的隐喻。而当老师坐到巨礁上与叶浩“平等对话”,师生间因释前嫌而感情重又修合,那已罩上美丽月色的夜的大海也变得宁静与安谧。这是诗,亦是画。这第一部曲是个情景交融、复调对位的完整乐章。它是抒情诗,在抒情纱幕下透射着深邃哲理的智慧之光。
  
  第二部曲是“育才曲”。这是求知最切的少年叶浩的又一个成长期。但“文革”伊始就已无书可读。对书的好奇使他在封闭的学校图书馆中与周凯老师邂逅而成了知交。周老师的育才之心,使这一暂时未遭“焚书坑儒”式浩劫的书库,成了少年叶浩补习文化的秘室。书库也是海,人工的海,人类文明财富积淀的海,更加玄秘迷人的知识的海。引他进入这一海的秘室的是周老师点亮的一支支烛光。这是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影片在此借助周老师的口讲述的一腔肺腑言辞,本身就是“警世通言”的真理。如果周老师的烛光可视为那一年月下育才精神的比兴,那么其言辞教诲就是诗的直赋了。影片在此处还讲了点“美”的美学。当师生俩已心心相印,叶浩费解地忆及昔日他怎会在课堂上勾画周老师的肖像以证其貌之丑;而如今,其心目中周老师的面相,无疑成了世间最美的灵长之精华!影片的这一曲一直把冲突推至背景。红卫兵在操场长夜焚书的火光与师生俩藏于书库长夜读书的烛光,是这一潜在冲突象征性的平行对照。书库终于被无知的暴徒们砸开,平行的对照变成了锋芒的交叉。周老师颈项套上成捆书籍被押出批斗,科学被愚昧肆虐,文明被野蛮凌辱。这是对那变“文化革命”为“文化浩劫”的惨不忍睹的黑暗的典型写照。冲突被掀起而直书,然而诗的美学使之戛然凝固,它像一幅不会变动的静止的图画,深深烙印在观众脑海里。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空镜特写,则是对叶浩的育才之师的无限赞美及其悲剧性命运的隐喻。这第二部曲同样是个完整的乐章。它是伦理诗,在潜在的道德论战中渗透着满腔激情与血泪控诉。而正是在这一时代普遍的疯狂与愚昧中,少年叶浩有幸接住了周老师手中的知识的火炬。
  
  第三部曲是综合前两曲内涵并加以升华的“荐才曲”。青年叶浩以一名普通无线电修理工的身份登场。童年幻想的“发明”,已演化成富于独特实践意义的船舶动力学的科学论文。论文因与该领域着名学者于文涛教授的观点有商榷,反而为于教授赏识并使之得以发表。诗的象征与意蕴在此化为诗化的人物的性格:通过于教授“不拘一格荐人才”的无私胸怀与科学家的磊落人格及其与传统“论资排辈”观念者的冲突,直接接触到今天“四化”征途中所面临的至关要害的矛盾。于教授的感人形象在冲突中活生生地树立了起来。性格树在行动中。他为了让叶浩腾出时间写论文而亲自顶替他上班;他为了使叶浩能外出考察而替他四处奔走;叶浩受挫时把论文付之一炬,他及时赶到亲自蹲地把稿纸一页页拣起;他向他庄严宣告,科学不是哪个个人的事业,科研的权利也首先要靠自己力争而不是等待赐予。这一曲中,两个角色的表演都很成功。特别是于教授一角,张辉同志扮演,多年不见其银幕功夫而仍备感亲切。我敢说其成熟自如的表演已有类似最近已故的人民艺术家金山的某些风格——大度并略带某种戏剧舞台风的内在深刻性。尤其是当于教授全力举荐叶浩而无功,只待中央表态与海外反响时才得将叶浩推上时,张辉表演于教授内心的深刻创痛与感叹,那并无多大形体动作然而神态中却充满无限潜台词的准确性,令人赞绝!影片这第三部曲是一首叙事诗,在叙事中写出了于教授这个中国老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与一腔正气的可敬性格。你看,当叶浩终于获准外出考察而登上轮船,眼望远处码头僻静处白发苍苍、倚仗独立、久久目送自己的于教授,伴随叶浩对于教授为人的无限感激的画外心声,影片用了叶浩大颗大颗泪珠从双眼滚下的大特写——这是震撼人心的泪的大特写,也是感情的大特写。这热泪分明也流到了观众心上:颗颗热泪包含着何等沉重的分量!
  
  可以说,从影片开始以象征性的路在脚下延伸与扩展的连续组接的推移镜头,到每一曲前后画龙点睛地用插曲(李谷一唱)浓重地抒情,以及以画外音(主人公的自传性内心独白)贯串全片的结构性处理,或者从有些镜头按静态绘画构图取景的追求,到一些并不牵强的空镜手法的蒙太奇隐喻,都有机地统一于影片诗的美学的总谱之中,显得完美完整。对此,编导若非刻意有所追求,是断难偶成的。
  
  《小路》是主人公叶浩自身的成才曲,又是“三位”老师与主人公合为“一体”的育才曲。这是一首平凡而又伟大的“园丁之歌”,但其中没有故作正经的“师道尊严”或“好为人师”的俗气(它倒让人有一种师道“屈尊”的味儿),它刻意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的革命风格、一种至善人格或“好为人梯”的牺牲精神,所以它感人至深;无论在思想意义与艺术风格上说,它非但不“小儿科”,还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新。
  
  
  1982年8月2日写于Y.C. 9月3日修改
  2005年8月2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武林门
  
  影片信息:
  南京电影制片厂彩色故事片(1981年,10本)
  
  编剧:葛晓英、金继武、冯骥
  导演:金继武、冯骥
  摄影:罗勇
  
  主演:张辉(于文涛)、张沂(周凯)、沈志美(林秀华)、杨晓丹(青年叶浩)、梁葆青(少年叶浩)、白华(童年叶浩)
  
作者dami

《小路》的电影美学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小路》的电影美学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小,美学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