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个民族的心理神话

影视台词 > 影评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个民族的心理神话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个民族的心理神话的正文:

   小时候夏天的午后,电视台老播两部片子,《红楼梦》和《西游记》。那时候我不爱看《红》,觉得那堆女人媳妇细软刮剌不知道在说些啥,每次都等着它快点播完,好到最喜欢的《西游记》。
   后来我长成女孩开始读了红楼并迷上那个忧伤计算的世界,又读和看了三国和水浒,直至更加长大放下了红楼里的忧伤,而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之内,电视剧西游记一直是我的喜爱,甚至现在偶尔撞到电视里播放,仍然真心觉得好看。
   在那之中,我记得有一个感情非常深,那是一个孩子真的感情,它自然是非常深非常强的,那就是小时候每次碰到大闹天宫那一集,我都不敢看。我不太清楚那是什么感情,可能很长时间也不记得这回事了,直到初中学习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它关于社会、国家机器的定义突然给我启发,我突然想起、并且终于能够总结和表达那种感情,那就是,我知道孙悟空逃不出,真的,他能够逃到哪里呢?这个社会整个是一个罗网,就好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所依存的这个神话世界全部在那里,他只要在有人的地方,就走不出。我很伤心,替他担心,也很害怕,我知道他逃不掉,因此不敢看着他犯下那么大的事。
   今天晚上,看到友邻给这部我压根不知道的电影五星,就速度影院看了,鉴定完毕。
   片子还可以,个人给三星。画风制作什么的确实不错,但私以为情节有些地方偏牵强,而值得一谈的是其精神内核。事实上,作为创作品,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这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讲一个男人的成长,而且它很可能非常代表中国男性的集体潜意识。
   当你看到一个作品中出现一个男人角色和一个男孩角色的时候,你基本上很多时候都是在接触到这个主题。回想一下,《完美世界》,《男孩们回来了》,甚至不谈其作品水平,那个火华社长演的那个什么社会适应障碍的男人跟一个男孩的电影。
   这是创作中意识的自我投射,基本上可以说,男孩都是男人的内在小孩,他们关系的呈现就是一种相互映照。而在我们这个国家,这种关系有四个更显着的特征:
   一是男人必定是有障碍的,他在某方面是无能的;
   二是,这个男孩则无限地相信着他、信仰着他、忠诚于他;
   三是,这个男人最终因为接收到了男孩的爱,而真正成长为有力量的男人;
   四是,接收到爱的过程,通常都以男孩之死为代价。
   通篇,这部动画的精神内核就是这个。
  
   回到电影,时间从孙大圣镇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后开始,江流儿脱了状元之子的高贵血统,变成普通人家的婴儿,由于灾难事故而成为不知来源的孤儿(父亲被恶人团伙杀死,母亲受迫之下怀抱婴儿跳下悬崖,nangde,有点乔峰大哥身世的感觉)。所幸被游方行脚僧人从江流之中救起,故名江流儿,从此被师父且行且抚养长大,打从记事就是位小沙弥。由于婴儿时期曾有父母给以孙大圣玩偶的记忆,从小就痴迷大圣的故事,坚信大圣不会死,而且神勇无比能给人带来保护。
   当时山怪横行,其实是遵奉大王之意四处搜罗小儿修炼邪法,江流儿当年成为孤儿也是拜他们所赐,当然他自己不记得了。所谓冤家路窄,此次江流儿又遇到了他们,出家人生性慈悲救度,小男孩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勇猛,他竟然一路护婴,直至无意中误入大圣封印之处,本是佛家的封印,可能因此才由从小清静的佛子解开。但既是如来亲封,怎么会那么轻易得解,身虽离洞,七十二般本事可没回来,于是孙大圣一副loser的消沉模样,没有人生目标、精神上被打败、愤世嫉俗、跟人保持距离,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仿佛空虚的傀儡,不生不死,没死,但也很难说还活着。电影的牵强之一也表现在这里,此处并没有完美地表达那种情形,观众是用脑补连缀上来的,故事本身的讲述上并不完美。
   我认为,大圣的消沉并非由于解封之后发现没有本事,而是远远发生在那之前。在那之前,他发现原来的意气风发、快意纵马都是虚幻,在如来的强大法力面前,他根本没有任何推翻的可能。他的那些小把戏,如同玩笑,就好比年轻人终于发现,这个社会根本不可能改变,醒醒吧,你非常可笑。这种无能的感觉才是核心,这种面对铜墙铁壁的绝望才是核心,这种渺小和失落才是核心。他失了一个齐天大圣的骄傲和自信,失了精神,根本站不起来。
   一个彻底被打败了的人,要么一辈子就这样没了,要么也开始相信曾经的自己的反面,甚至还会把这些教训遗传给别人,好让别人同他一起确认。能够于惨淡中直面人生,相信值得相信的东西,并且用坚韧的态度忍耐、坚持、努力、最终闯过难关的,是真的勇士。最近刚看了张家辉的电影《激战》,我觉得差不多是这种例子。但若有一种更高的境界,能拿起能放下,从不动摇从未伤心,那就堪称大智大勇、绝非常人了,最近刚读了一篇文,《娄底辞职副市长李向群:“不是传奇,我只是回归生活本身”》,实在是佩服佩服——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话说无能的大圣解冻之后做些什么呢,又是谁一直聒噪地陪在他身旁?是解开他的人,是男孩,是江流儿。
   这男孩不仅把他从沉睡中唤醒,不让他有机会继续沉睡,还一直在旁问东问西,又谈什么护送傻丫头,又谈什么见师父,好像人生有数不清的好事等在前头,而且还无比地崇拜他、相信他……
   大圣领情吗?如果是当初骄傲的大圣,这些崇拜完全可以不当回事,但是一个被彻底打败了的大圣,听着这些只能是刺心刺耳。时刻在耳边提醒你当初有多威风的小子,只让你更加无地自容,你根本无法面对自己。
  
   而他的到来就是为了唤醒你,你本来就是他唤醒的,记得吗?现在,他要用全部的生命来唤醒你,最终地唤醒你,永远地唤醒你。
   在最后的决斗中,江流儿以死献身。突然,那个聒噪的小子没了,再也没有人在你旁边聒噪、而你也再也不用漫不经心地应付了。突然,你明白了那种陪伴的意义和失的空缺,你明白了他对你的信任、对你的支持、对你的热爱,你明白了这一切并非虚幻,世界上最好的力量最珍贵的价值一直环绕着你,你明白了不可一世时所无法明白的、亦都从未重视过的爱的价值,那才是真正的力量的源泉。
  
   一个作者写出一个男孩与一个男人相伴,这是潜意识中自我救赎的需要。男孩与男人互为表里,男孩就是男人,男人就是男孩。
   是内在的男孩相信着男人,而这个信息一直被忽略、被排斥、被怀疑,男人并不相信男孩,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
   而他知道自己需要找到内在的男孩,他也是他呼唤来的,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
   多少次,你的内在小孩在呼唤你,看看我,看看我?多少次,你的内在小孩在发出渴望,喊你醒来,不要再睡了?多少次,你的内在小孩陪伴着你,在你根本没有注意到他是在陪伴你、反而觉得厌烦的时候?又有多少次,这个小小孩相信着你,相信你会站起来,勇猛、善良、重拾信心和热情、重拾对生活的愿望?
  
   有一个情节值得推敲,何以江流儿对大圣如此坚信?他相信他勇敢,相信他善良,相信他能提供保护,相信他有能力做到任何事情,相信他不会死,相信他会站起来……这无厘头的相信,甚至面对大圣的厌烦、无能、冷漠、消沉都不曾减少一分一厘,如此单纯而强大,究竟来自于哪里?当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才会蓦然发现,这份相信的源头,乃是爱!是婴儿对父母之爱的信任,是婴儿对父母的原始本能之爱,是婴儿对父母给予的保护的相信和满足,是对灾难事件的正向元素的刻骨记忆——就在灾难发生之前,那亲爱的父母曾给予婴儿爱的言语、爱的目光和爱的抱持,那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温馨时刻,亲爱的父母彼此相爱,并且爱着他们的孩子;就在那时,父母给了他一个大圣的玩偶,告诉他,它非常厉害,会一直保护你,就像我们也会一直保护你,而且它不会死;而就在那时,灾难发生,父亲为了保护他而被杀死,母亲为了保护他跳崖而死,可以想见在整个坠落的过程中也一定本能地以自己的生命护持着她的孩子……这就好像哈利波特的父母,要知道,这样的婴儿存活下来,身上已凝结了父母恩比天高、情比海深的爱!婴儿会怎样处理这一切呢?不要认为这些都会被遗忘,是的,在意识之中是被遗忘的,但在潜意识之中,它绝对不会被遗忘,那些极其锥心刺骨的疼痛可能会被选择性地忽略,而最珍贵、最宝贵、最正向和积极的东西可能会被保留下来,成为灵魂的一部分,那就是爱、被保护、被温暖,就是爱,就是人性,就是所有美好的东西。我相信,同样几乎没有灾难阴影的人猿泰山也是如此,这些伟大的父母和伟大的婴儿,选择了相信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那种极其宝贵的东西,由父母而传递到孩子,成为生命中最熠熠生辉的核心。
  
   而江流儿死了(大圣以为)。何以他一定要到死掉的地步,大圣才幡然醒悟?
   关于这一点,可能有点类似于周星驰电影中女主死掉男主才接受了她的爱,不死不足以撼动他的内心,不死不足以说明这种爱的情深。武志红在《周星驰的电影与命运剧本》中讲,死了这种爱才永远不会变,因此才值得相信,这是绝望的内心不敢相信爱的存在。
   可是,当这种死亡发生的时候,真的会得到救赎吗?当成长是以丧失和自我的死亡为代价,如此惨烈的代价,从此以往,那个重新得到力量的男人,能够免于伤心吗?
   这个成长的过程实在是痛了,是以丧失和自我的死亡为代价的,他要放弃那个内在的柔弱小孩才能收获到力量,但从此以后,那份痛和寂寞都不会消散,并且这份创伤很可能会被代代相传、当作真理和事实、成为文化和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你必须要失最珍贵的东西。你必须要失它、放弃它,才能强壮。男人必须强。男人必须坚硬。必须要这样痛,舍弃很多东西,舍弃很多纯真、柔软、良善才可以。这是必须的过程。就这样的必须、必须着,在社会的领域闯荡着,然而有一天如果能够还有一丝柔软看到生命的河流,会不会发现有一丝心痛:那个纯真但柔弱、柔弱但纯真的男孩了哪里?
  
   同一副罗夏墨迹,不同的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容,那是因为人们内心的蓝图不同。如果够相信爱,如果不认为成长必以失为代价,在另一个人的梦里,江流儿可能不会死。有时候我想,美国人真是天真的民族啊,毕竟年轻,在他们所有的动画片里,都不会有这种死亡的啊。而古老的、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的我们,就如《追风筝的人》所说:
   “我知道美国给你灌输了乐观的性子,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那非常好。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阿富汗人,对吧?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会继续的。” (第十五章)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中国人,他们都很悲伤。“ 他们总是在尝试抵御寂寞,同时他们也似乎知道自己无法抵御寂寞,因之,他们有这种悲伤情怀,它反映在水墨画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里面。”
  
   荣格大师作为心理学的大师,其精神分析不但与别的流派不同,与同样是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也很不同。我读他的自传,看到许多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会称之为神秘主义的东西。卡尔.荣格大师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神话原型,他大段的关于哲学、神话、宗教的论述让人不知所述难以下咽,反正我都是快进略过。但他的神秘经验我认同,他的关于神话的观点我也认同。在这里,我认为,这个突然爆红的动画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的神话:成为男人,找回被封禁的力量。
   至于被封禁的原因、无能的来源,国内着名的心理咨询师及心理文章作者武志红曾稍微提及,中国男性普遍被阉割《中国男人被权力系统阉割》,普遍非常无能为力。这样的无能的、被阉割的的男性现象,其实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点滴提及,在此难以列举,但实在是影响了我们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男人的普遍缺失,即便当了父亲却仍然只是个回家就打游戏的男孩,因为当初自己的父亲也未能给出过楷模……这些男人无法成长为男人的现象,与《中国式家庭=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未知作者是谁?),是一个意思,可以配套着读。
  
   当然,影片的最后,江流儿并没有死,可以视其为我们内心保存有一线希望。但确凿无疑地,大圣是在以为他已死的情况下,才解开了自我的封印,重获了力量,如同杨过在黯然销魂之中,才打出了那黯然销魂的掌。而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小孩不需要死,我们就已然可以相信呢?
   我期待着那爱、自由、自信充盈着我们的心田。
  
   这部电影在上的评分颇高,达到不容轻视的8.6分,如果说这代表了文艺青年们的意见,那么当我影院买票,被告知只剩下最后两张时,就确实有点震惊了。可以认为这种对自由、自我、力量、自己做主的渴望,是当下一股重要的集体意识,它必将推动中国社会的某个侧面,向着更独立、更有力量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结构层面。
  
  
   艺术形象的设定方面,童自荣先生配音的妖怪的样子,开始是传达的是一种极阴极寒的东西,颜色用紫和黑,面具感的脸有曲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日本艺能之类的感觉,看他的宽袍大袖和比较有风骨的样子,我以为是什么跟鸟有关的妖怪。后来的原形,比较粗蠢愚昧贪婪,比较low,而形象上也相当类似《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事实上制作方之一就有一个什么“北京天空之城”动画传媒公司,这名儿一听就非常受宫崎骏先生影响。可以说这个妖怪的形象从开始到后来都非常有无脸男的因素。
   人们的意识是非常奇怪的,它事实上非常受限,只能想到自己能想到的东西,即便是妖怪的形象。恰恰是妖怪才能让我们明白这一点,因为它看似不受限制,可以随你怎么创作,但你画着画着才知道,原来我们真的非常受自己限制。假如没人告诉你妖怪是什么样的,你连画都画不出来,你画的,都是你看过的,因为你就觉得是那样。
   我认为,在大陆,可能由于从清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苦痛、文化的断代,我们都在很大程度上都既不拥有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意识,也从根本上不是西洋或东洋或任何什么洋的人(没法是啊),而太多的东西被打碎、重组、冲突……还尚未能形成我们真正成熟的、自我的意识。就像现在这个社会,这种有时可称痛苦有时可称伟大而最终你只能舍弃好坏的标准称其为剧烈的剧变过程,已经持续了一两百年,并且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还将继续,直到某个时间之后才会稳定下来。而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整体意识逐渐有了积累、有了定型的时候,那些应运而生的创作者才会出生并开始他们此起彼伏互相映照的创作喷发,他们会写出那个时代的意识,并因为写出了真相而在所有的时代不朽,因为真相总有共通性、真相本来不朽。所以初唐的诗人们出现是有原因的,盛唐时李杜的出现也必在当时,如今我们没有真正的作者,不论文字或其他表达方式,是因为这个时代整体都没找到自己的意识,乃至于合适的表达的方式。
   我其实是想说,本片的人物形象如此,是因为我们本来就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怎么说啊。
  
  
   最后,本片的观赏完全应该从当代普通故事的角度出发,可能角色还是那些角色,但只能说是原来框架下的演绎,不适合从原着和修行的角度观看。南怀瑾先生曾讲过《西游记》小说讲了许多修行的道理。作为佛弟子,对江流儿的来历、师父的游方和修行、妖怪练的邪法、玉帝和天界、佛的镇压、龙这种生物、猪八戒扮做弥勒佛等等,都是有另外的认知的。不过,这是末法时代,即便在佛法尚存的中土,相对于无了解、不信仰的大众,亲近佛道者还是少数,只能说那些记忆都飘散在神话之中,残余的片段已经成为不明本源的传说的一部分了。
   ps《西游记》小说中确有一怪是食千名小儿的(第七十八、七十九回)。动画中的这位,练得可以调动山木和地火的相关。武打的部分嘛。总之都是意识上的杂烩。
  
作者jessiestone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个民族的心理神话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个民族的心理神话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西,神话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