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浪潮》独裁主义速成大法

影视台词 > 影评 > :《浪潮》独裁主义速成大法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浪潮》独裁主义速成大法的正文:


  1、 “纪律塑造力量”
  
   又可以分为建立领袖和领袖建立遵循自己意志的纪律两步。
  
   影片里活动周的开始,文格尔老师就提出要大家公选出一个活动周期间的领导,而他本人,作为本课的老师,自然没有什么争议地就成为了众望所归。这里不禁想到二战中的希特勒、上世纪中叶的毛泽东和《1984》中的老大哥,他们都是作为富有个人魅力的领袖的存在,而这种个人魅力则直接导致民众对其的极其崇拜,也将他们塑造为精神领袖。相比于行动的指挥者,精神领袖则是控制着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思想,比如老大哥在小说描写的那个时候很可能已经世了,但他仍作为领袖而被图像化、影音化、符号化地继续存在于社会上的每个角落。我认为影片中文格尔先生所扮演的也正是精神领袖,他从来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目标,即使在提出“浪潮”应该有所行动之后,也并没有指挥或是控制学生们的行动。
  
   在成为活动周的领导后,文格尔先生又将座位进行了变动。影片中座位有两次变动,第一次主要是桌椅摆放的变动,学生们由原本几个人围坐在几张拼在一起的桌子旁边,变成了一人一桌的整齐队形。这是建立纪律的第一步,原本的围坐方式轻松、随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自由之思想。第二次变动则是拆掉原先的同桌,小团体被拆解,取而代之的则是逐渐形成的集体。在变动座位之后,又有了新规矩:发言要得到允许并且起立。个人对于领袖与纪律的遵从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最后,是上课时全体起立并统一向老师问好。可叹的是,这三条措施真是条条都在讽刺你国中小学生。
  
   哦当然还有座位统一校服的白衬衫,用完全外在的东西标明一个人的属性。电影中文格尔问如何区分不同的团体,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贴标签”。它粗暴简单地将不熟悉的人因为某一外在的明显的属性便将人归于某一团体中,贴标签当然是不好的行为,但却是人类在出现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与网络之后为节省心力而作出的心理上的自我进化。这里当同学们都换上白衬衫后,自然便有了“你们是成立了白衫帮吗?”这样的对话,在外人眼中,他们已是一个集体,而他们自己,也开始将同样穿着白衬衫的人视为自己团体中的一员。
  
  
  2、“团结塑造力量”
  
   所谓团结,就是强调整体,或曰强调共性、消除个性。还记得文格尔带着学生们在教室里踏步么,有人问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文格尔答“等我们的步伐完全一致的时候”。可喜可贺的是,学生们竟然都颇为朝气蓬勃地配合,当然,除了刺儿头莫娜。我猜大概是因为从来没有参加过军训这种东西?
  
   而要消除个性,当然就要排除掉不具备共性的人。征集团体名字的时候,穿着红衣服的卡罗始终被忽略。大家都说完了一轮,文格尔却对着只有卡罗一个人举起的手反复问还有吗还有吗。文格尔当然是故意的。谁让你丫非得跟人不一样穿个红婶儿的捏?这里姑且不论文格尔是有意为之以塑造这种孤立异己者的氛围,还是他就是已经不自觉地进了集体圈子的套套儿,总而言之,效果达到了。卡罗提出的“变革者”没人投票,话剧排演使性子不被人顶了女主角,连好朋友也不跟自己一边站了……当然是觉得自己被孤立了。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环境,卡罗选择了后者。
  
  
  3、“行动塑造力量”
  
   这时学生们开始自发地建立浪潮的网页,将浪潮的标志布满大街小巷,甚至是激进如蒂姆,从外面爬上了市政大厅的最高处,只为了印下一个红色的浪潮。
  
   看到这里,深深觉得这事儿放你国根本成不了啊。人这效率你国的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怎么比啊?星期三早上上课才定的名儿老师才让设计的标志,星期三晚上这标志就伴随着一罐又一罐的喷漆与5000张贴纸遍布城市了啊。你国怎么着起名之后标志得设计个好几天吧,设计好之后找人印刷贴纸做喷绘模具还得大家伙儿分配个任务然后再花个两三天吧,然后上街贴贴纸喷漆那不还得再分一分,来××你某某街,×××你某某巷,分配好之后大家终于可以上街行动了,那咱们在哪坐哪一路公交啊?
  
   好吧扯远了,而学校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浪潮,有些是自发,有些则完全是被迫。看到这里不禁觉得[团体]真的是很微妙的一个东西。为了不被排挤,为了留在某个团体中,常常就会不计较成本地作出错误的决定。而团体,即使汇聚众多的力量,如果没有自由的氛围,也往往是愚蠢的。浪潮ers除了标志性的白衬衫,还开始以自己的手势见面打招呼。看到卡罗弟弟拦住另外一个小孩不让进门的时候,觉得这简直要发展成为校园霸凌啊,不过这个先压下不提。
  
   卡罗这边,开始公然以校刊的名义反对浪潮。他们甚至也不惜在反对声明中加入与事实不符的部分,只是为了打倒浪潮。或许在一片人中,卡罗此时显得最为理智,意识到浪潮的发展已经失了控制,但我始终不从心底认可她。从前的她显得那么优秀,而自有一天开始因为嫌自己穿白衬衫不好看就开始受到排挤,心高气傲如卡罗,自然是和浪潮对着干,而人往往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所支持的是最正义的。她之所以能认识到形势所以为何,并不是因为她理智,而是因为她认为反对浪潮是正确的。
  
   这里我想细数一下浪潮中的几个主要人物。
  
   马尔科,没有幸福的家庭,喜欢在放学后女朋友家感受一点亲情,而在自己家里,只能看见母亲和年轻男人搞在一起。有一个细节是,卡罗要巴塞罗那,马尔科皱着眉问“你难道不怕你家里人会很想念你吗?”而在浪潮中,他却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也是这种力量,让之前少有人当观众的水球比赛来了那么多人,让他第一次享受观众的欢呼喝彩,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蒂姆,在家中没有存在感,也没有什么朋友,总是独来独往的他却也在浪潮中与大家一起行动,在被混混欺负时受到保护,甚至他也相信,自己也算是接近于领袖的角色。在浪潮中,他获得了认同与成就感,而这对于蒂姆来说是多么难得啊。因此,他是最不愿意结束浪潮的人,“浪潮,是我生命的全部。”
   丹尼斯,影片的开始,他们一群人在酒吧里,丹尼斯就曾说现在的人想叛逆却没有方向,而浪潮的出现给他指明了方向,话剧的排演也有了进展。
   还有丽萨、锡南、邦贝……还有文格尔先生。面对同为老师但却是硕士学位的爱人,他的成人自考身份一直使自己有些自卑。但当妻子指出他是享受着学生的掌声与爱戴却在操纵学生时,他将这归结于妻子的嫉妒。他们的共性都是或多或少地对自己感到自卑,而在浪潮中,却积累了成就感。
  
   而马尔科在情绪失控打了卡罗以后,终于意识到浪潮的发展失了控制,前求告文格尔。于是,浪潮在经历了短短五天却已造成巨大改变以后,迎来了它的第六天。
  
   影片此时也就到了尾声,这样的结局无需多言,只是结尾处马尔科被驾到讲台上之后文格尔的发言让人感觉不够劲,如果将学生们比作昏睡的人,那么文格尔先生最后这一出只能算作一阵冷风,而不是令人即刻清醒到一个不行的一盆浇头冰水。大概文格尔先生自己都还没缓过神儿来吧。但后来蒂姆自杀那一枪,应该是在场者铭记一生的一堂课了。
   影片通过五天的场景历现了集体主义与独裁统治的形成是多么容易,总的来说质量上乘,但感觉还略显浅薄。不过听说很多人在看完以后深感震撼,我也是第一次写了影评(观后感),然而下笔方知难,写的时候也一直想别人写的影评怎么就那么牛逼呢怎么就那么牛逼呢。
  
作者等待盛夏

《浪潮》独裁主义速成大法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浪潮》独裁主义速成大法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浪,大法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