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战长沙》光影交织下的苦难岁月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战长沙》光影交织下的苦难岁月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战长沙》光影交织下的苦难岁月的正文:

  花了4天刷完了《战长沙》,我的观影过程就是从笑嘻嘻地看轻喜剧一样到后来的以泪洗面,最初的快乐铺垫地多么完满,后来的悲伤就有多么汹涌。因为同学强力推荐,我才看这部剧,可能是抗日神剧听说多了,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持着敬而远之的心态。其实在开拍的时期我就听说了《战长沙》,毕竟是湖南人,以自己家乡为名的电视剧自然多一份敏感和关注。无论是在剧情、镜头语言,还是演员演技上,《战长沙》都是一部良心之作。
  
   《战长沙》里的保卫战争
  
  若不是《战长沙》,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在自己的家乡,遭遇过怎样的不幸,有过怎样的抗争。整部剧下来,都讲的是国民党所在的正面战场以及背后的幕僚,完全没有共产党的影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编剧可以如实反映战场上的溃败、国内的政治腐败。这段历史应该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一部剧,了解一段历史,揭开湖湘大地上交错纵横的伤疤。
  
  一、1938年11月13日凌晨 长沙文夕大火
  在《战长沙》初期,战争一直都在距离长沙200公里以外的新墙河防线外进行,长沙还是处在繁华热闹的阶段,湘湘和小满崽子一直闹事捣乱,天天玩乐,一家人其乐融融。
  但是,新墙河的防线迟早要被日军突破,蒋委员长对守住长沙城没有信心。武汉会战失利后,武汉的机关、工厂,以及大批难民和伤兵涌入长沙,使当时30多万人口的长沙骤增至50多万。加上以前长沙作为上海,南京等会战的后方,已经积累了许多战略储备,商业也很繁荣。但长沙有限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难以承载如此大量的运输。国民军队担心长沙的物资军需落到日本人手里,所以决定日军攻陷长沙之时,实行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
  千年缔造,毁于一旦
  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时,蒋介石的密令到达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是中国抗战史上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最为悲剧的是,长沙城3万多名无辜百姓葬身火海。本来张治中在焚城部署中要求:“必须先发空袭警报,使居民躲避,等到再放紧急警报时,开始行动”。但是,焚城的行动是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焚城的计划又是是严格保密的。所以,当火起时,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梦中,及至从梦中惊醒,还以为是日军打进城来了。正准备夺路逃命,但烈火已经临门,大多数的街巷已被烟火封住。
  当时周恩来和叶剑英都在长沙,起火时他们带重要文件急忙撤离,于13日下午到湘潭。
  郭沫若当时也在长沙亲历了大火,《郭沫若传》中对情景进行了描述:“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映红了整个夜空,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顿足捶胸的,望着大火发呆的,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绝叫,伴随着房倒屋塌的轰隆声。……车至城郊关帝庙前,极目远望,根本不见长沙踪影,惟有冲天的火光和翻滚的浓烟,显然火势还在蔓延。
  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烧了五天五夜,把长沙城差不多烧光了,才自行熄灭。焦土抗战的作战思想即敌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时,实施焦土政策,以为积极防御。而当时长沙东面和北面的敌人离长沙各有100多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和陈诚都在长沙,蒋介石也正调集军队加强防务,日军暂时根本进攻不到长沙。结果诺大的长沙城,倒是让自己人烧个精光,可笑可谬可悲!
  剧中,顾清明也反复感叹着:“千年缔造,毁于一旦。”
  
  起火原因:“一处失慎,三起放火”
  
  13日凌晨2时许,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突然起火,警备司令部参谋长许权迅速得到了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不到一刻钟,南门又有三处起火。
  按计划,举火有四重规定:一是省政府的命令,二是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三是警报器有节奏的长短叫声,四是天心阁上有火柱。许权问前线关麟征总部的电话,得知前方平静无事,而且南门是不举火的地点,所以许权判断是“一处失慎,三起放火”。
  此时,不知真相的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便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连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当晚焚城总指挥酆悌的电话一直占线。
  此时,市内接到误报,把日军抵达“新墙河”的消息当做成距长沙仅3公里的“新河”,一时间以讹传讹,市区一片紧张气氛。
  而针对当时“类似阴谋的纵火”的责难,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也曾经为自己辩解,将其归结为“误信流言”,“岳州没有放弃,就谣传岳州情况不明,常德交通已断。等到敌人登陆城陵矶的消息一证实,就传说敌人两天之内就可以到长沙。就在12日晚间,战事发展到汨罗前线时,有些人竟慌张到这种程度‘敌人的浅水兵舰可以在3小时内开到长沙河岸’”。而这一切全是因为“失败主义的灵魂在作祟。每一个战局的转换,总带来一个新的普遍的恐慌”。
  不慎失火也好,误传信息也好,追其根源,都是对抗战信心的缺失。对护城没有信心,所以实行焦土政策;对防守没有信心,讹传百里外的日军已突破防线,兵临城下。最终,自己的家园在自己的火把下烧成灰烬。
  殊不知,长沙这一守,就守了六年。文夕大火后,国名军和日军打了六年艰苦卓绝的长沙保卫战,拉跨了日军入侵中华的计划,长沙城也在震天的枪炮声中、弥散的硝烟中孤独的喘息着。
  
  二、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长沙保卫战
  在其他城市相继沦丧后,长沙乃国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长沙被攻陷,中国在战争中将处于被动情况下。
  为保住长沙这一战略屏障,第9战区先后与日军第11军进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并最终引发第四次长沙会战。
  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薛岳率领的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国民党军队一场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长沙失守。
  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胜利结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在剧中,姐夫薛君山一直战斗在长沙保卫战的一线,也死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大举进攻,占领金盆岭,援军还在来的路上。薛君山在带队撤离的路上遭遇鬼子的炮兵,他指挥部队绕后把鬼子阵地端掉,顾清明前来接应,却看到薛君山被鬼子埋伏的狙击手打中了心脏,顾清明也身负重伤。
  而后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湖南北部长沙被攻陷,南部衡阳也岌岌可危。
  
  三、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23日至1944年8月8日
  广义来说,衡阳保卫战属于第四次长沙会战,也称“长衡会战”,长沙沦陷后,湖南北部就靠衡阳了。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1.76万兵力以孤立无援的病惫之师抗击近6倍于己的日军,浴血奋战了整整47天。纵观整个中国抗日史,这一仗持续之弥久、战斗之惨烈、影响之深远,中国战场所有的城市防卫战,似乎没哪一仗可与堪比。
  
  喋血孤城47日
  1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第68、116师团扑向衡阳,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衡阳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双方激战至6月27日,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占了衡阳外围阵地,阵地上的中国守军连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战死。
  6 月28日,日军调上了预备队,对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日军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发起冲锋,并对中国守军施放了毒气。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拉锯战,经5昼夜几乎连续的搏杀,日军停止了进攻,中国守军挫败了日军的第一次总攻。日军忙于补充兵力、弹药,战况稍缓。
  7月11日,得到了野炮四个大队、迫击炮二个大队的增援的日军攻城部队开始了对衡阳的第二次总攻,惨烈的攻防战又开始了。日军68、116师团以伤亡8000 人、阵亡联队长1名、大队长6 名、几乎所有的中队长的代价,只攻占了衡阳防线的一线阵地,日军的第二次总攻又遭惨败。中国守军也伤亡4000余人,失守的阵地都打到最后一人。在日军着手准备第三次总攻期间,城内外大小战斗并未停止,军委会在7月12日严令79军、62军火速增援衡阳,20日己打到衡阳郊外,不料日军正好在此时停止对衡阳的总攻,转而全力阻击并反击中国援军,79军、62军被迫后撤。
  衡阳久攻不下,惊动了日本天皇和日军大本营,在日本中国派遣军严厉斥责下,横山勇又调派了58师团、13师团二个主力师团,增援68、116师团。这时守城的中国第十军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轻伤员、马夫、伙夫统统上了火线。日军合四个师团之力对衡阳进行了第三次总攻,最后的血战到来了,第十军伤员已过8000人。当晚,方先觉与日军68师团长正式谈判,向日军投降,历时47天的衡阳之战落下了帷幕。
  
  方先觉:投降的英雄
  衡阳城守将方先觉,国民党军第十军中将军长。5月29日,蒋介石亲自打电话给驻守衡阳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命令他在衡阳固守10天到2周时间,吸引消耗日军兵力后,配合外围援军内外夹击,将日军主力消灭在衡阳附近。
  衡阳城陷的责任不在于方先觉及其第10军将士,而在于外围的援军。在城内坚守了40余天的第10军官兵,一直没有看到援军的踪影。对于近乎“伤亡殆尽”、“弹尽粮绝”的第10军,他们是多么希望援军的到来。据第9战区派出第10军的督战官兼炮兵指挥官蔡汝霖在他的回忆录《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中说:“在衡阳保卫战47天的最后两旬,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外围的援军。”我们每夜均在中央银行防空洞上面听我援军的抢声。……援军的枪声好象故意和人开玩笑,忽近忽远,听得近了,大家都兴奋欲狂,一切似乎都很光明,枪声带给我们无限的快慰。但枪声远了...
  城外援军为保存实力,行动缓慢,不愿竭尽全力往城里冲。衡阳保卫战期间,第十军未得到一兵一卒的增援和粮弹补充,日军第一次总攻后,第十军炮兵的炮弹己基本耗尽。纵观抗战史,从淞沪会战开始,中国军队与日军的大规模会战,都是我众敌寡,无论胜负,中国军队的伤亡都大于日军。如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16万,日军二个师团5万多,只打了一周,就弃守了。第十军在日军兵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杀伤了超过自军总兵力的日军,并坚守孤城达47天。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第十军以孤军对抗日军四个师团的围攻,坚持达47天之久,某种意义上来讲,方先觉己完成了任务,衡阳的陷落,非战之罪。
  1944年8月2日,日军发起了最后总攻,共投入11万兵力。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战斗兵员仅1200多人,第十军团伤员逾8000人,弹尽援绝。衡阳中国守军第十军与下属各部的通讯联络电话线都被日军飞机、重炮炸断,已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各部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衡阳的陷落己是时间问题了。部下向军长方先觉提出了突围的建议,方拒绝了,说”我们突围出了,剩下这 8000伤兵怎么办,你们忍心丢下他们让日本鬼子屠杀,死,我们死在一块,要自杀,我先动手”。方先觉向军委会发出了着名的“最后一电”,电文如下:
  “重庆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然后拔枪自戕,被手下阻止。此时,第3师师长周庆祥提出投降的主张,除了第54师师长饶少伟不赞成外,其余的师长和幕僚人员都没表示反对。
  方先觉对援军迟迟不到,让第十军孤军血战,已心存不满,经反复考虑说”那只有这样了,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是国家不要我们。”命参谋长起草了投降条件:1.保证官兵生命安全;2.收容治疗伤兵,郑重埋葬阵亡官兵;3.第十军保留建制,不出衡阳,就地驻防。
  方先觉投降日军后不久,日军将第10军的残部改编为所谓的“先和军”(取方先觉的“先”字和伪和平军的“和”字),任命方先觉为军长。但是,方先觉从来没有停止过出逃的计划。他先派人与外界取得联系,然后在当地帮会势力、国民党军统特务、国民党地方游击队的共同帮助下,在投降后的4个多月后,成功地逃回了重庆。
  方先觉毕业于黄埔军校,相继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围剿红军等军事行动。在衡阳保卫战前,方先觉曾率部先后参加过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及常德会战,尤其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当时任第10军预10师师长的方先觉率部死守长沙,与日军血战四昼夜,终保长沙不失,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方先觉亦于是役“以死守长沙而获猛将之名”。
  然而,衡阳保卫战中投降日军一事,却成了他一生的污点。方先觉功亏一篑,未尽全功,后人称他是“惟欠一死”。逃回重庆后,方先觉历任国民党第206师师长、第88军军长,但方先觉是抗战中唯一投降的黄埔将领,蒋校长虽没杀他,却也没有重用过他,始终没有机会再与日寇作战。1949年,方先觉将军随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至此被投置闲散,一生郁郁凄凉。1968年退役后,方先觉因为不堪忍受对他降日一事的指责,削发为僧, 1983年在台北世。
  《战长沙》编剧也着了浓厚的笔墨来还原方先觉这一投降的英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炮弹打到了指挥部,他也不撤退;衡阳保卫战,着名的”最后一电“和”不是我们对不起党国,是党国对不起我们。“;以及衡阳不保,举枪自杀的情节。这些在《战长沙》中都得以呈现。
  剧中,顾清明对师座投降一事的评价:“明哲保身、见死不救的人则能安然无恙;拼死抵抗的人则有罪。”
  可惜,这个世道有时候就只认污点,无论方之前如何浴血奋战,无论方弃城的外在原因有多少。他放弃了,投降了,那他之前一砖一瓦建造的功绩也瞬间土崩瓦解了,而这个”弃城投降“的污点也伴随着方先觉的一生……
  他是一个英雄,却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战长沙》塑造了多个鲜活的角色,任性捣蛋的胡家兄妹、霸道蛮横的地头蛇、懦弱迂腐的教书匠、放弃爱情与自由的胡家姐姐、旧式中国逆来顺受的女人妈妈和秀秀。战争还未入侵到长沙城内时,他们一家人就这样任性而又卑微的活着。看前几集的时候,没有那个角色是我喜欢的,兵临城下,却一心一意只盘算着自己的小日子。而当战火悄悄蔓延到这个普通的大家庭时,每个人的命运和心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哪怕是向着死亡而行,他们也在热烈地生长……
  
  一顾清明误终生 不顾清明终身误
  顾清明这个角色一直是飘着的,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小日子精心算计的时候,蒋委员长的资助人 家的几代单传的大公子,一表人才、家世显赫,却一心一意要上战场报国,不惜与家族决裂、不在意自己的生死。这样的人物设定是非常讨喜的,基本没有缺点,和偶像剧中霸道总裁男主角有的一拼。
  这样的顾清明,我的评价是:成也霍建华,败也霍建华。清瘦出尘、明目达聪的顾清明,在外形上,霍建华是无可挑剔,至少我在看的时候,不论场景里有多少人,我的眼睛都是聚焦在霍建华的脸上。而且他本人也演了很多这样心怀天下,没有很多表情的角色,即使是首次出演抗日剧,应该也是驾轻就熟,演技上也可以hold住。但是,没有惊喜,不能让我一看到这张脸,浮现出“顾清明”三个字,而依然是“霍建华”。可能也是太熟悉,看过他很多电视剧的原因,所以,不管演技上如何精湛,他也成不了我心中的“顾清明”。
  但是,导演应该对霍建华还是很偏爱的,用的他本人的原音,其中一款海报中也只有霍建华的近景,一脸严肃而决绝的回眸,虽然他的戏份并不重。我不是很喜欢顾清明这个角色,家世那么好,却一心只想赴一线抗日,完美地不真实,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心高气傲,所以开场几集对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可这也不算缺陷呀,他有资格傲,更何况,谁不爱有些傲娇的帅气男主呢?
  相比之下,姐夫薛君山是一个更讨喜的角色。
  
  薛君山:地痞流氓式的抗战英雄
  薛君山应该是全剧最出彩的角色,从扮演者任程伟的外形来说,高大粗犷,很符合姐夫的设定:像一棵粗壮的大树一样保护着全家人。从演技来说,耍滑头、发国难财时那一身地痞流氓式的匪气;失孩子平安后,默默抱着平安的牌位哭诉道歉;抗战时,躲过日军轰炸,得意地说着:“老子命真大!”; 一口说一句“岳(yo)老子”,一口嚼一个“长沙最好的槟榔”(虽然湘潭的槟榔更有名气),演的特别真实、接地气。
  薛君山是个典型的乱世小官,发国难财,开大烟馆,收保护费,房子跟老婆都是耍手段抢回来的。剧中的评价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12岁就出来闯世界的他说,他从来不相信报应。但是这样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从来不含糊,他说收了保护费就要保护人,惜命的他在火海中救了一晚上的人,差点死在坍塌的篱墙。他被迫上了战场,但是一旦成为军人,哪怕以命相抵也要奋死杀敌,最后立了无数军功的他死在了战场上。
  此外,姐夫和妹夫这对CP,应该比清明和湘湘这对真正的CP更有小粉红。他俩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互相挑逗、暧昧,更能看得我心花怒放。
  1、姐夫极力向清明推销妹妹,夸赞她的脸好看,问清明想不想摸摸,顾清明说:“跟你说实话吧,其实吧,我比较想摸你的,看看你的脸皮究竟有多厚。”
  2、湘湘:“你到底是我姐夫还是他(顾清明)姐夫?”
   姐夫:“你们要是好了,我是你俩的姐夫。”
   真是助攻一手好CP,卖的一手好队友。
  3、教顾清明烧柴火,看着灰头土脸的顾清明,略酸且得意地说:“我们军有一个少校级别的火头军。”
  4、顾清明:“我想明白了,我应该多跟你学学,这不要脸行遍天下,命都可以不要了,脸又算什么呢!”
   姐夫:“到底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这耍流氓都学得那么快。”
  5、姐夫让顾清明执笔帮他写遗书,自称不识字。遗书内容:……希望湘湘妹子能和顾清明在一起,生个大胖小子…… (顾一脸黑线)
   其实姐夫识字,要不然怎么会看得懂顾清明帮湘平搞到的中央航校的推荐信呢?为了助攻他俩,姐夫真是劳心劳神啊!
  6、顾清明史上最闷骚的表白:“听姐夫说,你答应舍一个孩子给他,我想告诉你一声,我也答应了。”
   多亏了姐夫以过继孩子之事来诓顾清明,顾才得以和湘湘告白,要不然以他俩这样”娇羞”的速度,大结局都不一定能在一起。
  
   顾清明和薛君山基本承包了全剧的笑点,他们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性格。薛只想守护着这个小家,哪怕不择手段;顾一心投身抗战,心忧天下,做事一丝不苟,正义耿直。因为这种天性上的对立性,才让他俩的对手戏如此火花四溅。
   编剧曾璐在杂志《电视剧》的独家专访中说道他俩:“人物需要一种成长。我们写剧本的时候是把顾清明和薛君山作为一体两面来写的,他们本来就是互相照应的角色,采用了一种埋伏笔的方法。因为顾清明和薛君山确实是代表着不同家国观念的人,薛代表的胡家是过日子的人,他们就是全心全意把日子过好,别人家都在前线抗日,就他们家还在婚丧嫁娶。但顾清明是不过日子的人,其实剧里还有一个这样的,就是金凤,但不同的是金凤从头到尾就没有一天过过日子,但顾从一个完全不过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个过日子的人,电视剧前期观众应该很少会看到顾清明吃饭喝水的场景,这其实是我们故意设计的,顾是一个表面很冷漠,但世间很少的热血人,他是一个视把一切都献给了国家为荣耀的人。但是故事最后,薛君山的日子没有过下,是他把自己献给了国家,牺牲了;而顾清明反倒过起日子来了,他替薛君山照顾着家里人,他把军饷给了胡家人,替胡家人修理家具,打扫卫生,操心家里有没有饭吃,给胡家摆平了很多麻烦,他继承了薛君山生前做的事情。有了胡家后,他从云端坠入了凡尘,跟重庆的父亲也和解了,最后顾清明应该也是明白了,没有家哪有国。”
  关于“先有国,还是先有家”这个伪命题我不想多说,但是他俩的命运却一直绕不开“家和国”:薛君山一心为家,结果妻儿惨死,自己也为国而死;顾清明一心为国,却因为家庭的缘故不能在战场杀敌,最后也回到重庆、回归家庭,抗战胜利后也携家眷往美国。这一戏剧性的结局怎能不让人心酸悲怆!
  我看到别人的一句评论:“中国,中国人,就是靠着家的羁绊,传承千年屹立不倒,这家中,有儒道的气节,更有对爱的执着守护和尊重。”也许,这是对家和国的最好总结。
  
  胡长宁:赖着活与作着死
  全剧中最活灵活现的角色应该是爸爸胡长宁,古板的小圆框眼镜、憋屈的小眼神、佝偻的小身板、说话畏畏缩缩的。对姐夫的霸道蛮横不满,刚表达两句不满,就被姐夫一句抑扬顿挫的“岳(yo)老子”给吓了回;对国内的政治腐败痛心疾首,却只能提个小破包当他的教书匠;家里破败后,被欺辱也只能忍气吞声。一个迂腐窝囊的旧式教书匠的气质展露无疑。但是,到了最后生死存亡,逼做汉奸的时候,他的文人气节、爱国情操爆发了出来。
  在伪政府召开的大会上,当着日本军阀的面,胡长宁主动致词。他穿着父亲最宝贵的长衫,高唱抗敌曲调:“恨倭寇打战表兴兵犯境,众英雄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黄沙浩气长存,两狼山,儿郎报仇,我报不尽啊…………”
  一个懦弱了一辈子的教书匠,却在日本人的枪杆下挺直了脊梁,血染了民族的铮铮铁骨。
  胡长宁高歌的这一段,摄影给的基本都是仰角镜头,更显得高大庄重,催人泪下。
  顾长宁赖着活了一世,却“作”着死了,他本可以继续赖着活下,像其他与会人员一样不发言。但是,从决定参与大会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要从容赴死。离家时别人骂他“汉奸”,他也只是报以微微一笑,那是他从来没有过的舒心坦荡的笑了。之前畏畏缩缩的他也终于挺起了胸膛,虽然是通向死亡,却也热烈的绽放。
  
  
   战争,从来就没有胜利一说
  在观剧之前,我已经知晓了所有人的结局,就是为了防止泪崩(我看到网上一个人说自己从姐夫死的时候开始一直哭到了大结局)。但是,看到动情处,还是忍不住掉眼泪。
  哭点爆发:小秋告诉大爷爷,十奶奶一家人都回来了。从大爷爷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是不让这个离家,不让那个离家,生怕这一家子人散了。也一直心心念念着十奶奶一家能从长沙回到湘潭老家。所以大爷爷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可是,却迎来的是两副棺材:病死的妈妈胡多慈和上吊自缢的十奶奶,运棺材的也不是本家人。
  本以为可以全家团聚,却看到家破人亡的场面。老人一直想守住的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家业,阻止小一辈参军抗日保家卫国,最终侵略者来了,不论是守住的还是未守住的,无论是自私或是无畏,一切全都化为焦土,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老人一辈子的心血、家业、香火全都灰飞烟灭。一个普通人在战争里用他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和家族,但战争让人明白,无论如何保护都是徒劳,对抗侵略唯一的方法便是抗争,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此段摘自网络】
  大爷爷一生的希望也在此破灭了,这种失落凄凉的心情比直接告知死亡更让人难受。所以我就怂怂地爆发式的哭了。
  最后一集,我们终于看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可是,多少人又看不到了呢!薛家没了,十奶奶家只剩下胡湘湘,大爷爷家也只有胡湘平。更何况,战争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家园毁了,同胞死了,这是每一场战乱都不可避免的。
  剧中,顾清明问湘湘:“你知道什么是战争吗?战争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平安、湘君、湘水、汪老板、水兰、小满、小秋哥,他们从来没有想参与过战争,却最终因战争而死。
  有人说编剧残忍,为什么要把他们都写死呢?残忍的不是编剧,而是战争。
  应该说,编剧还是不忍心的,除了薛家,都留下了一个根:胡小满的孩子光华(光复中华)、顾清明的孩子念亲(思念亲人),还有死而复生的胡湘平。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留下了根,就是留下了希望,留下了一个家族的延续……
  1945年,抗战胜利后,湘湘回到了长沙老家。胡家裁缝铺的重新牌子挂在门口,院子里迎风飘荡的绸缎,天井枯死的大树也有了绿意,还有秀秀肚子里胡家的孩子。一切,又是一个重新的开始
  全文结束,硬插一段吐槽:
  剧中让我不得不吐槽的点
  1、华哥的台湾腔
   华哥自己都没有想到会用原音,所以也很遗憾没有在台词上多练练,如果能用配音就更好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典型的台湾腔,只是一个硬气的军人,说话却软绵绵的,很出戏。出戏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太帅了。
  2、配乐
  《战长沙》的配乐比华哥的口音更让人受不了。硝烟四起时代的战地情缘为什么要用偶像剧的背景音乐,好像还是华哥和杨紫合唱的,简直吓死宝宝了。明明画面、道具、剪辑、表情都很到位,结果这个配乐一出来,之前渲染的气氛全跑了,偶像剧的即视感。
  3、主演不出彩
   华哥和杨紫的演技都挺好的,但是总感觉比不上配角,可能观众太熟悉了,很难做到演什么像什么。而且在情节设置上,他们也没有占优势,剧情冲突性、需要演技大爆发的性格转变,貌似他们这类型戏份很少,性格变化是在慢慢中进行的。不像小满、爸爸他们,受了一个大打击,幡然醒悟。
   但是在发型、服装上面对主演却是最用心的,外貌也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

作者木木不是狼

《战长沙》光影交织下的苦难岁月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战长沙》光影交织下的苦难岁月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战,岁月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