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键是相互融合,而非孰优孰劣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键是相互融合,而非孰优孰劣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键是相互融合,而非孰优孰劣的正文:

  纪念假日的最后一天,我花了整三个小时一口气把这部在中英引起热议的纪录片看完,作为一个应试教育走过来的中国学生,直至如今步入职场,感慨良多。
  首先,不得不赞叹现代化的影响和魅力。试想,如果研究机构只是闷头做了这个为期四周的试验,不对外公开试验的全过程,最终也仅仅将结果公之于众的话,那么定没有如今这番大众对于教育体制的深思。
  无论各界对BBC的这次纪录持何种态度(或断章取义、或英国公立学校的代表性等),单从这一点而言,它应当是成功的:它第一次将两国的教育体制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哪怕还只是阶段性的比较)。当看到英国教师们从最初的心存偏见、胜券在握的得意,到最后心有不甘、甘拜下风的无奈,当我看到中国教师从最初的温柔谦和、手足无措,到后来几近崩溃,却终尝胜利的喜悦,我突然感到,教育本身所孕育的复杂性,原来在不同的土壤之中,它的发展是如此不同,它与两国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竞争环境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教育体制并非如意料中的那般水火不容。或许第一、二集有意识地集中呈现出中式教育“水土不服”的症状,但教学主任依然对学生集体做操这件事充满好感,并想象着全校学生共同做操的壮观场景;或许英式(公立)教育更倾向于诱导式,兴趣式教学,可一旦考试迫在眉睫,同样需要加紧复习,争取通过;又或许英国的学生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服从”不屑一顾,但看到他们在临考前投入复习、在体育场上认真测试,在考场认真做题的模样……我相信,中英教育的差别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不是二元对立那样不可调和,毕竟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教书育人。
  如果以“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我看来,中式教育的特点是“教大于育,以教带育”,而英式(公立)教育则恰恰相反,即“育大于教,以育带教”。两者的侧重点和立足点截然不同。我想,这很大程度上的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正如纪录片反复强调的那样:英国学生的家庭可能有着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中国学生却往往面临着百里挑一的竞争压力。对此,有人提倡素质教育,有的则直言由于竞争环境的存在,应试教育更符合现实的需要。但在我看来,如果执意以对立地眼光看待这两种方式,那么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我想,英国教育人士之所以会做这个试验,绝非出于炫耀英式教育体制的考虑,而是的确发现了自身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在英国学生整体学习生活看起来很美的外表下,学生成绩与他国学生的差距正在日益明显。而中式教育自不必说,应试教学从考试制度诞生以来就被活生生地“批判”至今,但有谁能否人,它依然是广大师生家长们内心的主流。双方都不是绝对的赢家。
  若以“目的论”的视角比较两者的教育方式,可以形象地概括,中式教育是谋“生存”的,而英式(公立)教育更像是谋“生活”的,前者为的是在今后未知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战胜他人的一技之长,后者为的是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有谁错了吗?我觉得没有,两者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前进着。因此,对于这次比较,分出胜负只是一个结果而已,比结果更有价值的在于能从中审视各自教育方式的得与失(我更倾向于“失”)。当第三集最终以中式教育全胜的结果谢幕之时,庆幸之余,我不禁有些忧虑:害怕我们自己会被这个胜利的试验结果蒙蔽而沾沾自喜,全以为获得了教育领域的话语权。然而,真理是在反复实践中的检验的,而不是一次,更别提这个结果并不权威,也不长久,科学性和综合性有待商榷。
  我之所以小小泼一下中式教育的冷水,绝非对它嗤之以鼻,毕竟我从中获益良多,若没有从小“填鸭式”的教学推力,我真不知道自己在如今的职场上还有没有如今的抗压能力和竞争实力。我只是觉得,考试的胜利对于中式教育而言已经习以为常,我们的着眼点绝不能停留在胜负之上,而应将更多的精力钻研他国教育的优点之上,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融合。如邹老师鼓励和引导差生卢卡复习数学的方式用的正是“我相信你有潜力”这样的鼓励教学法,这绝不是应试教育的主流。
  如果非要给这场比较定个胜负,我想说,在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中式教育赢了,而在这之后,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英式教育倾斜,因为从近日的网络舆论和报道中,我似乎看不到我们对于中式教育认识的忐忑不安,而是旁征博引地讲述着中式教育对于英国精英教育(非公立教育)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此下,英式教育输掉的只是一场试验,赢得的却是长久的反思,进而获得的是融他人之长的实际行动。而我们中更多的人却可能还停留在那个都在60分以下的胜利成绩上。长此以往,失败的可能还会是我们。
  我认可我们的教育方式,它扎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浸染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之中,尤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因为我们没有英国学生优厚的生活条件,如今没有,今后也不可能人人都有(试想,中国如果人人实现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那地球的资源早就枯竭了)。但我更希望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可发展的,可兼容的,极具海绵一样的吸收力,充满弹性而富有生命力。毕竟人的一生是由“生存”与“生活”两方面组成的,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半都将是不完整的。我想,英国教育部门也正是在现实中闻到了“生存”压力的味道,方才做此研究的吧。总之,当今后我们再次探讨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和意义时,千万别再纠结于那个孰优孰劣的胜负之争了,而是让其成为两国沟通教育哲学,相互融合互补的最佳注脚!

作者George H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键是相互融合,而非孰优孰劣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关键是相互融合,而非孰优孰劣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我,孰劣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