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入侵脑细胞》从受众接受角度浅析影片

影视台词 > 影评 > :《入侵脑细胞》从受众接受角度浅析影片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入侵脑细胞》从受众接受角度浅析影片的正文:

   一
  2000年8月18日,美国导演塔森-杜安德沃尔的处女作《入侵脑细胞》(《The Cell》)在全美首映,该片凭借其幕后强大的制作阵容和流畅、唯美、绚丽的镜头全新诠释了科幻恐怖电影的定义,并以17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在上映当周夺冠。美国《华盛顿邮报》称赞该片“这是一个独创的、很有型的、神经错乱的幻觉”;《 康特拉.科斯塔时报》称“这部电影新颖,演技精湛并且古怪得很精彩”。然而《纽约邮报》的观点却截然相反,Lou Lumenick拟文指出“在成堆的视觉效果背后,在拍滥了的连环杀手题材影片中,《入侵脑细胞》只不过是部极其普通的变种罢了”,同时,《旧金山年鉴》也称《The Cell》这部电影“核心缺乏情感”。事实上,这部片子在选材和故事的主题上缺乏新意,导演杜安德沃尔无非是将一个被好莱坞讲烂了的恐怖故事加上了科幻的外衣,然后从影像上赋予它新的意义——这也难怪会有人对这样一部片子的高票房产生质疑。为什么《入侵脑细胞》会被众多观众接受?它的亮点在哪?本文旨在从受众接受的角度阐释这一问题。
   一
  影片《入侵脑细胞》利用人类对虚幻世界的恐惧感给凶杀恐怖片赋予了全新的思维定式,它将一个连环凶杀案的谜底藏在了人的大脑中,电影中场景的设置和气氛的营造无不流露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华丽感和诡异感。
   视觉心理学认为,观众对于影像有着独特的感知作用,特别是影像中的运动和色彩。在观赏影片的同时,观众一方面拒绝接受过于刺激性的画面,另一方面又渴盼出现新颖的、不同寻常的画面。阿恩海姆指出,观众对色彩的体验和他对情感的体验有着相似性。观众在观赏影片时能够感知画面色彩的旋律感和节奏感。在影片《入侵脑细胞》中,导演独具匠心的将杀人犯脑中幻想画面设置的光怪陆离,美的动人心魄。如影片中一望无垠的金黄色沙漠,衣着奇装异服的女主角珍妮弗.洛佩兹,以及变态杀手卡尔的虚幻世界里诡异妖艳的场景,这些无不深深的吸引着观众的视觉。在的观众评分中,该片获得7.4分的总评,其中故事7.7分,画面8.4分[1]——这项数据表明观众对影片《入侵脑细胞》中画面的喜爱要远胜于这个影片的故事本身。这也难怪该片被广大观众称为“视觉唯美的恐怖片”,就连以严格着称的美国最为着名的影评人罗伯特.艾伯特(Robert Ebert)也力荐本片是当年度万勿错过的电影,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标新立异的奇异画面。
  
   二
  《入侵脑细胞》一片,血腥暴力和怪异使得该片被美国电影协会评定为限制级,然而这并未影响该片被广大观众接纳。接受美学认为,大多数观众都是带着自己的期待来观赏影片的。从一定程度上讲,知识文化积淀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观众的期待视界差异很大。对于部分知识文化水平高,而且思想细腻深刻具有艺术气质的观众来说,他们往往将目光着力与更高层次,比如影片中所呈现出的唯美的画面,独特的艺术追求等。《入侵脑细胞》中导演很好的借鉴了油画、雕塑、装饰作品等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到动态的电影艺术中,利用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形态将变态杀手脑海中幻境意象开来,如被玻璃块切割成几段的马,心脏还在有规律的跳动;又比如FBI探员跟随凯瑟琳近入卡尔的内心世界时,看到的三个奇怪的短发女人,她们都张大嘴巴望向天空,非常诡异;这些看似恐怖异常的场景,事实上是导演的有意整合,切割的马恰恰临摹了英国当红装置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1996年的装置艺术作品《获悉万物内在形态之后的欣慰》[2],诡异的女人则是将挪威画家Odd Nerdrum的油画Dawn动态的呈现。此外,凯瑟琳进入卡尔内心世界,里面一个女孩子受虐的画面,女孩子颈上手上都绑了铐链。这个被缚的女孩形象又是在模仿法国着名画家、雕塑家埃德加.德加的蜡像雕塑《十四岁的芭蕾舞女》[2]。观众在这些似动似静的场景中不自觉的受到意识形态上的感染,这又像是无心插柳。电影几乎就是用这种后现代玩儿的方式,来打造了这一顿感观之食宴,他又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左摆右晃的轰炸式效果,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由此及彼的游戏式效果,在这种现代艺术独有的置换、模仿与重塑中,人们已经无法再超越感观本身谈论它本身所附载的意义。诚然,这些属于艺术领域的意象并非每个观众都能领悟,都会感兴趣。只有那些有一定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人方才透过电影的表象理解这些深层的本质。但是对那些审美水平较低的观众来讲,即使这些艺术不会给他留下什么思考空间,但却是一针感官的兴奋剂,能够使人过目不忘,这也是该片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接受美学认为,不同气质类型的观众对影片的喜好和取向不同。对于影片《入侵脑细胞》来说,该片的内容比较血腥、暴力,影片塑造了一个喜欢把女人溺死在密封容器里的变态杀手卡尔的形象,这对大多数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讲无疑是个噩梦,而影片中描写卡尔大脑幻象的镜头大多诡异另类,大量残酷和血腥的场景给观众的感官上带来了强有力的刺激,其中最恶心的一幕是杀手将受害者的肠子取出来当竖琴玩弄——这对那些性格内向、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思想比较传统的观众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这其中就包括老人和未成年人以及大部分的年轻女性。而对于那些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的多血质人群来讲,建立在人类内心潜意识深处上的剧情,窥视他人不可碰触的内心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既危险又刺激的历程,在观影过程中,这种惊悚和刺激的情绪恰如其分的得到释放,因而达到畅快淋漓的观影境界。这类人群大多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在观影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置身于影片的氛围中,并且将自己跟正面主人公融合。在《入侵脑细胞》一片中,这类观众轻而易举的跟片中正义的力量——女医师和FBI探员在意识形态里契合,在杀手的大脑幻境中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情感从而得到宣泄。对于喜欢恐怖片的观众来说,视觉上的饕餮大餐更能满足他们的观影需求,因而《入侵脑细胞》理所当然的受到此类观众的追捧。
   四
  票房统计表明,影片《入侵脑细胞》全美首映票房达到17,515,050.00美元,而其全美累计票房为61,301,011.00美元,海外累计票房为43,100,000.00美元。[3]接受美学认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观众对同一部影片的认知不同。不同的民族由于其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等背景的差异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入侵脑细胞》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片,其在拍摄过程中的主要受众显然是美国观众。受美国文化的格式塔因素影响,美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多半是将“消遣娱乐”作为观看动机的第一位,因而对于《入侵脑细胞》这样一部定位在科幻、恐怖、奇幻、惊悚、剧情层面的片子来讲,比之深受传统文化中佛教和儒家思想“温柔敦厚”影响的中国观众来讲更容易吸引一些美国观众的眼光。这也难怪该片的海外累计票房要低于美国票房收入了。
   五
  此外,该片作为一部商业片,成功的运用了商业片制胜的法宝,比如奇异的场景设计,华丽的服装以及炙手可热的明星效应等。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女演员詹尼弗.洛佩兹在本片中的各种造型,或高贵,或妖艳,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的眼球。这显然是此片获得成功的又一明显要素。
  小结:
  《入侵脑细胞》诚然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片例。然而,退一步从编剧学角度上讲,《入侵脑细胞》实在是一部平庸至极的影片。它也只不过是配上惊世骇俗的画面然后达成华丽的转变。在这个商业泛滥的时代,当人类的视觉代替了思考,感官的刺激远胜过故事本身时,不知道这对电影来说是可喜还是可悲。
作者洛小遁

《入侵脑细胞》从受众接受角度浅析影片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入侵脑细胞》从受众接受角度浅析影片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入,影片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