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聂隐娘》观后感(注意,不是影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聂隐娘》观后感(注意,不是影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聂隐娘》观后感(注意,不是影评)的正文:

  嗯,想说说关于聂隐娘。这不是影评,顶多算观影体验吧。
  之前上知乎,有人问“在电影院里看聂隐娘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人建议最好坐第一排,这样不闻耳边嘈杂,更容易进入情境之中,但是,他还补了一句,即便如此,仍不认为聂隐娘是适合在影院里观看,因为人多。说回我,因此我专门挑了中午十二点这场,整个放映厅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我觉得这观影环境还不错。
  在看电影之前,早听说诸如“难懂”之类,所以专门找来聂隐娘的剧本,查了几个文言词(比如“笄年”“节钺”之类的,是的我就是无知有种你来咬我),把三联周刊侯孝贤30多页的专题报道看完,又刷了七八篇影评,所以之前就对故事有个大概了解,但看片的时候发现,剧本已经那么简单,但侯孝贤还是砍掉很多,而且在观影中我试着忘掉之前已知的,看看是如何效果,我的结论是,故事可能仍不难懂,留白的部分基本通过台词或正面或侧面点到过了,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说难懂,我猜测可能是影片整体氛围所致,这样深沉的氛围配上极多的留白,即便观众能看懂故事,仍会觉得,还有些什么,自己未能完全理解透(起码我是这么感觉的)。
  现在说说影片内容。在看对侯孝贤专访的文字记录时,发现他一直在说两个字,氛围,这也是我观影完后最强烈的感受,他一直讲,不要让演员表演,而是让他进入氛围,该有的自然就有了,这样就导致观众在看影片的同时,如不能进入氛围,则会觉得此片枯燥无味。
  我在看的时候,有几处声音给我留下极强印象:一是晨鼓、暮鼓声,这个声音一直是画外音,却很有节奏,说实话如果之前没看过剧本中描述什么“晨鼓未尽之时”,我根本不会留意到这样的细节,后来才知这是唐朝习惯,导演着迷于细节可见一斑,也是自此,我开始留意这部影片的自然声;二是若有若无的蝉鸣和风声,这些极强的自然声音很容易将你直接拉至情境中。至于影片整体感觉,就像很多人所言,一个字,静,片中人物台词不多,或者可以说极少,我猜片长104min的全片台词加起来不过五十句,而极富刺激性的武打场面,很多人说聂隐娘这里不够精彩,我不大同意,我个人这部武侠片里将这一武侠的最大标志削弱到了极致,不仅出现次数极少,而且也被侯孝贤处理成极简,仅仅是刀刃划过的声音,或者人跃起,或者人倒下,然后就是远景长镜头,试想如果把这些武打戏份处理成极富动作感的场面(具体参见香港经典武侠),这就会导致在这部整体氛围“极静”的影片里显得极其出戏。
  再来说说很多人一直争议的摄影和山水风景,记得看上荞麦评论,他得出的结论是,侯孝贤这部电影,谜面极强,但谜底兜不起这个谜面,他还说,内核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真的需要如此耗费心力拍那么美的画面吗?他说而且这种美是建立在虚假之上,还发出质疑:美学是不是一部电影的一切?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当然我不认为我完全懂了这部电影,所以我只说我在看那些山水空景时的感受(而非是我认为的编导本意),回想起片中景色,我的最深印象就是,苍凉,这个词侯孝贤也经常提到,而在观影的时候,胶片拍摄的极强颗粒质感和更加鲜艳的色彩将这一特点无限放大,但在某一处的时候,我突然在想一个问题,这些景色不就是自然吗,自然不就是人生存的环境本源吗,我们是不是因为现代资本文明对自然的无止境侵蚀而忘却这一点,由此我又紧接着联想到,侯孝贤正是借着这”自然“探讨了人的存在本质,你会发现,片中的人物,无论聂隐娘还是道姑还是田季安还是田元氏,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度孤独和被他人的不理解之中,进而你可以想到侯孝贤的那些现代题材的电影甚至王家卫蔡明亮的电影,你会发现,人的孤独感是个亘古不变的命题,无论古人今人,谁也无法逃离,而侯孝贤此次借着自然山水将这一命题向着极致发挥,因此,我不认为那些山水空景仅仅是为了增添电影的美学意义,而是事关影片主题内核的表达,或者我妄加揣测一下,侯孝贤之所以极致追求布景正是因为他深知此理。
  再说点题外话吧。我突然想把蔡明亮王家卫侯孝贤的电影(侯孝贤我只看过这一部《聂隐娘,所以接下来有关侯孝贤的评论只针对这一部)做个比较,不是因为他们在哪里相像,而是在我的有限理解(或许是误解)中他们的电影内核或许接近,那就是,孤独。我的粗鄙理解中,王家卫是将孤独美化后的表达,而侯孝贤,是古人写意式的孤独,蔡明亮则是将孤独最丑最真实的一面无限放大,三者中,我个人最偏爱蔡明亮,我从来不认为孤独是什么像那些傻逼鸡汤作家们描写的令人向往的,它就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牢笼,所以我也很想不通为什么有一帮傻逼文艺青年们,觉得孤独好像是什么贵族专有的,所以他们热爱”孤独“”绝望“”黑暗“这类词安在自己身上,以显示自己与俗众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称我为”文艺青年“,我往往要回他一句”呸“,不是说有多讨厌这个词,而是这挺好一个词就被这帮傻逼不停糟蹋,我不愿与他们为伍,我希望我做到了。君不见,十五六七岁的年轻人(说十五六岁是因为我接触过这帮人,更大范围我无权发言),天天高呼自己孤独绝望,就仅仅是因为”系鞋带的时候你的朋友们走在了前面“,然后看到一句”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种恶俗无比的话就湿翻一片。我的意思是,孤独并不是不可以被拿出来展示,也不是说这些人他们就不孤独,而是不要让你所经历的痛苦成为你炫耀自己优越性的资本,更不要因为自己孤独就瞧不起谁,就觉得自己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因为孤独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没有任何一点可以值得拿出来炫耀,或者再打个比方,孤独就像生殖器,这玩意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所以你不必不穿裤子成天在街上甩着鸡巴向人们高呼,看,我有鸡巴。
  最后矫情一下,看完走出影院,看天,不知道是巧合的自然原因还是怎么,看到云,觉得前所未有的大,而云下树木,暗绿色,前所未有的萧瑟。而我的脚踩在路边的黄叶上,喀喀直响,耳边前所未有的清脆,又看向天边,几只飞鸟盘旋西。   
  
作者德彪蜀黍

  前两天看完《刺客聂隐娘》,之后浸在影片的氛围,以及窈七的孤独感中,久久不能入睡。这部戏很美,每一帧都是一副考究的画,画中人物徐徐而动,让人产生美好的错觉。从来觉得电影不需要看懂,而只要体会自己心中的感觉就足够。作为一个文盲少女,我眼中的聂隐娘是这样的。
  
  说故事
  看这部戏之前,并没有看过原型小说。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刺客聂隐娘》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孤独少女的故事。青梅竹马的表哥因形势所需违背婚约,因此年少被道姑公主带走练功。多年后,窈七剑术高超,取人首级,手起刀落。同时,被送回家门,并被道姑师父赋予刺杀当时在主公之位,且有觊觎朝廷之心的表哥的性命。后见表哥内忧外患,难以下手,决计禀告师父,并因此与师父在山林对决,分道扬镳。窈七鲜有言语,与父母也不再亲近,没了少时的爱情,最后连敬佩的师傅也没了。幸而那朴实简单的磨镜少年,多少圆了这份孤独。在余晖下,他们走上了天涯的路。
  
  片中的青鸾典故是个线索,窈七疗伤时说起下嫁魏博的公主,"一个人,没有同类。"一个人,一个江湖,那说的不也是自己。想起周国平有篇说孤独的文章,详情忘了,大致是每个人都生而孤独,只能接受。坦然这一点,如此生活了许久。但是,被电影点出来后,还是觉得隐隐作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孤独,并以此为耻。毕竟很多时候,这会被看做为赋新词强说愁,会被看做生活充实不足而至空虚有余。我有些交浅言深的朋友,有些偶有问候的知己,有些互诉衷肠的旧交,也有关心备至的家人。比没有小伙伴的窈七,社群生活多得多,但午夜梦回想起自己的一些想法,想起自己逝或尚未逝的对某些人的喜欢,就觉得无可救药的孤独。但!是!其实孤独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体会到的感觉并不特别。孤独就孤独吧,这不就是生活的滋味吗?
  
  说人物
  片中人物第一喜欢隐娘,侠义柔情。表哥六郎,偷袭之徒,舞刀清清儿,全都轻松制服。背部负伤,草药敷上的时候,隐娘疼痛难忍,咬牙坚持。虽见青梅竹马的表哥与人亲昵,却不曾因妒心加害,反倒救了宠姬。女权主义者估计都会喜欢这个窈七,她特别像我们想成为,或者已然成为的自己。舞刀弄剑的实力不输男子,隐忍正直有毅力,有无爱情都活得纯粹自然。虽然这里面有迫不得已,有造化弄人,但是看着隐娘决绝的背影,我真的觉得,帅!呆!了!
  
  第二喜欢的是道姑公主,理由是她!也!很!帅!呀!犹然记得道姑公主站在山巅的一场戏,看不清人物表情,但见她傲然而立。这个长镜头持续了挺长时间,随后窈七从远处走来,跪在一侧。这个景致非常美妙,仙风傲骨,胸有万壑都透过屏幕逼近而来。
  
  说观感
  电影看毕,按习惯把片尾字幕看完才走。我早已习惯混在那些三五成群的人群中,那天却觉得怅然若失。窈七点亮我深藏的孤独,我沿着回家的路,快速步行,不像平常的漫步。晚上也不想睡,一个交浅言深的朋友找我聊了两句,后来在更深的孤独感中沉沉睡。两天过,感觉好多了。就像前文所说,孤独也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一个江湖。作为侠女,就该留下个酷酷的背影。
作者rosita

《聂隐娘》观后感(注意,不是影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聂隐娘》观后感(注意,不是影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聂,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