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浮士德》与魔鬼同行的探寻之旅

影视台词 > 影评 > :《浮士德》与魔鬼同行的探寻之旅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浮士德》与魔鬼同行的探寻之旅的正文:

电影《浮士德》是俄罗斯着名导演索洛科夫根据歌德原作第一部改编的,导演只保留了原作情节的整体框架,借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这一经典故事,来阐发自己对于灵魂、科学、死亡、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作为学者、医生的浮士德因感受不到灵魂,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痛苦,他在贫穷饥饿中来到了一家当铺,遇到了梅菲斯特。梅菲斯特到他家拜访,喝下了浮士德准备用来自杀的毒药,然后开始带着他游历这个世界。他们来到女人们的洗衣池,遇到了迷人的女孩玛格丽特,又来到酒馆,浮士德误杀了玛格丽特的哥哥。浮士德为了安抚玛格丽特而给她送钱并逐渐接近了她,直到玛格丽特得知他是杀死他哥哥的凶手。浮士德为了与玛格丽特共度一个夜晚而与梅菲斯特签订了抵押灵魂的契约。最后的夜晚之后梅菲斯特带浮士德来到了一片神秘虚无之地,浮士德最终醒悟,撕毁契约,砸死了魔鬼,独自一人走向“更远的地方”。
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一次寻找灵魂,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探寻之旅。无论在原着还是这部电影中,浮士德都原是一个皓首穷经的学者,在对科学和知识的探寻中耗尽了大半生光阴。我们可以说,他一开始,是想用科学和知识来寻找灵魂,然而他所找到的只是空虚,在经卷中丧失了鲜活的生命。这不光是浮士德的痛苦,也是近代科学发展以来人类社会的痛苦,科学的发达、知识的丰富,不仅不能填补人内心的空虚,反而使人们在干瘪的科学知识中日益丧失了生命纯朴完整的丰富性。影片中对科学的质疑十分直白。浮士德说,科学证明了死亡的存在。而玛格丽特说,生命本身就能证明死亡的存在。浮士德进而说,科学只是填补虚无的东西,就像女人用针织来填补空虚一样。在对科学知识的探求中,浮士德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本身,必定无法体验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魔鬼梅菲斯特的出现,让浮士德走入了大千世界。梅菲斯特想用享乐和欲望来唤起浮士德对生活的兴趣。但是浮士德却从这里一步步走进了新的深渊。在梅菲斯特的引导下,浮士德原始的欲望越来越脱离了理智、道德和责任,赤裸裸地显露。甚至到最后,他宁愿出卖自己之前一直苦苦找寻的灵魂,换来欲望一夜的满足。显然,单纯的原始欲望的满足,纯粹的享乐,也不能给人以生活的意义。欲望满足之后的空虚和彷徨,更加可怕。而堕落和罪恶,已经在追寻欲望的时候不知不觉地犯下。
影片怪诞和扭曲的镜头下揭示的浮士德的困境,实际上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困境。科学知识和欲望两条找寻生命意义的道路的失败,正像是现代社会趋于分裂和破碎的人们生活意义的失落。理智和情感的分离,科学和人性的分离,造成了现代人们普遍的迷茫与空虚。而影片的最后,浮士德终于在痛苦和忏悔中找到了答案,他撕毁了契约,用石头砸死了魔鬼。用以黏合破碎的理性与情感的,是他最后喊出的“自然和精神”,“自然和精神,人们只需要这些,在自由的土地上由自由的人们来创造。”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是接近自然的完整浑融的精神,是人们的自由的创造,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而通往自认和精神的途径,在原作和在影片的首尾,都蕴含在浮士德对《圣经》首句的翻译中。不是“太初有道”,也不是“太初有言”,而是“太初有为”。浮士德最后对魔鬼说:“行为才是一切,不是荣耀。”生命的意义不存在于抽象的哲思和语言之中,而是在于人的行为和实践,在于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运行和发展本身。
这就是浮士德的探寻所向我们揭示的,影片虽然只截取了原着的第一部,并大幅度改动了情节,但却以独特的形式,传达了与原着无二的精神内核。

  (这是曹卫东课上留的作业,我想说的是,看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最折磨的观影经历,唯一一部怎么都看不下的电影……)
作者止弋

《浮士德》与魔鬼同行的探寻之旅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浮士德》与魔鬼同行的探寻之旅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浮,之旅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