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乡村牧师日记》布列松的辩证法

影视台词 > 影评 > :《乡村牧师日记》布列松的辩证法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乡村牧师日记》布列松的辩证法的正文:

本片讲述了一个小教区的年轻牧师,带着一腔热血试图感化麻木的村民,最后发现自己所作所为徒劳无功,最后在迷茫与痛苦中忧郁而死。布列松通过辩证式的剧情的设置,完成了对宗教及上帝的证明,并在布列松完美的布光的衬托下将人性与神性的纠结于冲突描写得淋漓尽致。
牧师作为宗教组织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担任了传教、布道、管理自己教区人民信仰的职责。信众为羔羊,而宗教则为牧羊人。在这种关系下,信众成为了追随者,被牧羊人所领导者。而片中的主角则违反了这项基本的领导-被领导原则,他进入到了他的信众中,亲身参与人间的纷争,失了神圣的宗教面纱,成为了人间恨与爱中的一环。作为一个人间的牧师,作为一个宗教组织关系中的代言人,他是不合格的,这种违背导致了他失了所谓神圣的思想的管理权。而作为宗教教义的贯彻者,他又是合格的,他成功地将遭受丧子之痛多年的母亲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结束了她多年的煎熬,但遗憾的是,她在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两种行为思想冲突的结果就是他在教区里越来越不受欢迎,他的上级甚至还前来找他问询此事。这种对立在这里体现了辩证法的存在,历史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在人的世界里做了属于神的事情,则会被群体疏离和孤立。而此时的主角被查出患上了胃癌,胃癌仅仅是作为他常常胃疼的响应吗?并不是,胃癌是作为一个不可调和的象征而出现的,他吃下的是属于人间的面包和酒,却做了拯救世人将人渡至天堂的属于神的职责,这时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凸显了出来。
对于牧师来说,这种不可调和性是一种嘉奖,是他作为牧师称职的体现,所以牧师视其为一种荣光,一种必要的牺牲与交换。此时在观者眼里牧师是悲惨的:不被教众喜欢,过着清苦的生活,成功地将人从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却最终招致误解。这时影片成为了一个荣光与悲惨并存的二元辩证的存在。影片剧情上表现出的因果关系的不对称(如拯救一个丧子之痛的妇人却被人误解和接下来的患上胃癌)和作用于影片外的观者思想上的对于这种不对称的困惑感,通过利用这种对因果关系的非常规表现和使用,完成了对牧师信仰的辩证。他在日记中的自我坦白:他认为他这样做是真正的信仰,但是日记之外的剧情与观者反应却总是相悖,在这一系列悖论的互相辩证下,事实也就浮上了水面,牧师并不需要因果关系来证明自己称职与否,他只在乎人们痛苦与否。在这里辩证法完成了对牧师信仰的实证,确立了他的信仰的存在。布列松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最普通最底层的殉道者,一个真正虔诚的信仰者。在这部电影中,信仰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牧师这一形象显现出来,变得具体,使人触之可及。
这部影片在表现方法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布列松极简叙事风格,即只挑选重要片段进行描写,完全省略无关情节,使观者可以将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导演所表达的事物之上。虽然剪辑与电影技法都遵循故事电影的表现方式,但是在布列松的电影中,布光却是其堪称伟大的根本所在。大量肖像摄影式布光与构图为电影凭添了一丝神秘,在人物近景中柔光的使用又使人物多了一丝细腻与忧郁的气质,从人物背后墙上斜打下来的光则升华了人物,赋予其神性,将其本真在剧情中的忧郁自叙中抽离出来,并使其显现在整体影片中,得出了全片辩证性的最后答案——上帝的存在。
作者口音

《乡村牧师日记》布列松的辩证法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乡村牧师日记》布列松的辩证法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乡,证法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