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角斗士》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线

影视台词 > 影评 > :《角斗士》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线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角斗士》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线的正文:

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线
从《疤面煞星》《跛豪》《角斗士》来看《荆轲刺秦王》的人格乱象
1983年的《疤面煞星Scarface》由布莱恩.德.帕尔马执导,奥利弗.斯通编剧,艾尔.帕西诺主演,翻拍自1932年霍华德.霍克斯的老片,讲述一个古巴流氓难民托尼,因为卡斯特罗故意开放港口,而来到了美国迈阿密,一步步从小喽罗做到一代毒枭的故事。托尼没读过什么书,贩毒之后也不附庸风雅,他更像是后来马丁.西科塞斯版《无间道风云》里的角色,而不是原来港版中的。
黑帮片,或者在香港影坛,有时会被称为英雄片,是一大片种,拥有很多影迷,不过在内地,这类片是很难保持纯粹的进入院线的。之所以在这提起美国黑帮片《疤面煞星》,是想跟香港片《跛豪》做个比较,至于内地呢,倒是想请出一部古装大片,那就是陈凯歌执导的《始皇帝暗杀》,也就是《荆轲刺秦王》。
1991年的《跛豪》由潘文杰执导,麦当雄和萧若元编剧,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和编剧奖,讲述1962年到香港的潮州青年吴国豪,跟《煞》中的托尼类似,也是从一文不名的厨师,做到一代毒王的故事。更巧合的是,扮演吴国豪的吕良伟,脸上本来就有一条疤痕。
1998年的《荆轲刺秦王》,由陈凯歌和王培公共同编剧,重新演绎了为人所熟知的2000年前那一次政治暗杀故事。躲过暗杀的秦王羸政,曾在赵国当人质放马,后来回到秦国,早年境遇比难民也好不上多少。虽然不能说他是个黑帮头目,不过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暴君和黑帮头目之间也不会有太明显的界限,托尼和吴国豪如果热心政治的话,成为一方领袖,也不是不可能,就如同另一部麦当雄出品的电影《黑金》中的周朝先。
东西方移民黑帮大佬的不同处理
古巴青年托尼是个自信又偏执的小混混,跟陈凯歌作品《无极》里的无欢一样,都认为王或者老大是可以杀的,而且那是一种伟大的想象力。托尼不受牵制,恣意妄为,还每每得逞。他第一眼看到老大的女人艾薇娜,就被她所吸引,而且从她游离的眼神中,他还坚信,这个女人也爱着他。干掉老大,还有贪污警察之后,托尼达到了贩毒事业上的巅峰,还拥有了艾薇娜。但盛极必衰,在洗钱时被警察抓住,又因为不愿杀小孩,而跟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决裂,招来杀身之祸。更要命的是,他最疼爱的妹妹,跟他最好的兄弟搞在了一起,这恰恰让托尼难以忍受,意乱情迷中杀了兄弟……最终托尼死于仇家的枪林弹雨中。
从以上的简述中,没准会认为这只是一个黑帮分子恶有恶报的简单故事,但如果把这片跟《跛豪》里的吴国豪相比较,应该不难发现《疤面煞星》在人物塑造上是颇见功力的。吴国豪跟托尼一样,从底层开始打拼,凭着一份不怕死的豪气,一个劲的向上爬。跟托尼不同的是,他没有看上老大的女人,而是和一个已有两个孩子的寡妇结了婚,连结婚都不忘江湖救急。跟老大女人搞在一起的戏码,被分配给了他的一个小弟。吴国豪除了会贩毒,脾气不好,喜欢说脏话之外,没任何不良嗜好,活脱脱一个浊世翩翩佳公子。只有他的对手,兄弟一而再的辜负了他,而豪哥始终把义字摆在第一位……
这也不能简单的说成是美化黑帮人物,毕竟跟写传记一样,国人历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尊者尚且如此,不尊者也不能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想尽办法把传主放到传统君子的模具里挤压成形。这样一来,满足了普通人对于第一男主角,英雄枭雄人物一厢情愿的想象,但同时也产生了问题。问题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主角本人,他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呢?
比如吴国豪他对于贩毒是怎么看的?因为有人说过,不吸毒的毒贩,才是最坏的人。他对于爱情亲情友情,又是怎么想的?他有安全感吗?他会觉得这个大哥做得好累吗?这些问题,在《跛豪》里都不是问题,吴国豪是个后下手为强的行家里手,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对身边有不良嗜好的兄弟,一再给机会,但对方就是冥顽不灵,非得逼得他痛下杀手。片尾,廉政公署成立,不过吴国豪以为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走走过场,他错误得估计了形势,以至于陷入可悲的下场。这样收尾,更让主人公有了一种被时代抛弃,英雄造不了时势的悲凉!
反观《疤面煞星》中的托尼,他摆明不是个好人,吸毒无节制,对老大的女人有欲望,毫不避讳,因为他相信,如果她变成自己的女人后,会比在老大的身边生活得更好。托尼除掉生意路上的绊脚石,花得时间要比吴国豪短的多,也没怎么考虑,就把那个贪污警察给干掉了。而吴国豪几乎把绝大多数时间,用在跟对手纠缠,还一直将雷探长当成自己的保护伞。从更深层一点的原因来说,托尼这个角色,可以没有那些直接的对手争斗而独立存在,而吴国豪如果没了外在压力,就彻底没戏了。
托尼的性格悲剧一方面体现在爱情上,因为后来他不得不承认,艾薇娜跟了他之后,并没有比以前更好,没准是更坏了。即便他在最糟糕的时候,都想跟这女人说句,他爱她,但这已经于事无补了。托尼跟很多负面角色一样,都算是个孝子,不过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跟她妹妹吉娜之间的。因为托尼临死前,他妹妹衣着暴露的进来,笑他一直对她想入非非,所以无法忍受别人碰她,即使是他最好的兄弟也不行。于是很多评论认为,托尼对于他妹是一种接近乱伦的爱。
但我觉得不应该作这么浅层的分析,吉娜与其说是托尼情欲的寄托,还不如说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想当一个孝子,一个好哥哥,他希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如果是以钱来衡量的话,这不难办到,但他更希望的是,能让家人跟自己的生意,社交圈保持距离,虽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心理渴求。
从这一动机来看,托尼对吉娜的行为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不但禁止她在舞厅被人占便宜,更为了她和自己最好的兄弟成为一对,而大发雷霆,直接把兄弟给杀了。这是因为,虽然和她走到一起的,是他兄弟,但还是个贩毒的,也就是说,如果成全两人,吉娜只会在他的贩毒圈里越陷越深,她,包括她的子女,永远也干净不了了,托尼心中最后一块净地只会彻底沦陷。这才是他全盘崩溃的心理原因。与他对比,吴国豪对于老婆参与自己的生意,非但毫不在意,反倒欢迎她成为自己的军师,如果不入狱的话,他没准还希望让子女继承自己的家族产业。
试问,像吴国豪这样的角色,除了刻意粉饰的大仁大义外,他有什么资格成为第一男主角?他还是个有内心世界的人吗?
探究秦王可能有的内心世界
《刺秦》中的秦王,跟前文那两位有不同,不仅是在地位,也是在心态上。托尼和吴国豪的志向无非是有钱有地位,他俩无心也无力把目标拔得更高。秦王不同,虽然他幼时在赵国放马,也没受多少教育,但回到秦国,几个辗转后他成了王。成天被司礼在脑后耳边叫嚷着,别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想没大志,也不成。
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是回到最简单,也是最终极的问题,就是秦王自己是怎么想的?司礼一再的重复,表明秦王是被这世袭的大愿,逼着一统天下的,以致于攻韩时吕不韦建议暂缓,秦王急了,罢了吕先生的相,一举把韩国打了下来。
相继把吕不韦,嫪毐这样的“父辈”角色扳倒之后,秦王获得了说一不二的权力。照理说,这应该是最能表现他内心想怎么做的时刻!但在《刺秦》里,秦王只是比以前更暴戾了些,看不清他内心丝毫的真实意愿。也只能理解成,一统大业的历史进程,即便是秦王真想缓,也是缓不下来的。特别是当编导把吕嫪二人的死,描绘得大义凛然时,就一下子把秦王逼到阴暗秽乱的角落。
但是,编导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样子做,对于塑造秦王这个角色,有好处吗?从一般的角度来说,秦王就是个在赤裸裸的宫廷争斗中,从一个有理想的少壮国君,被逼得心狠手辣,众叛亲离,但同时他也幸存了下来,在片尾的字幕中也不忘交待,因为变成这样,也可能只有这样,他实现了一统天下的终极理想。
吴国豪和秦王是不同的塑造方法,一个往君子方面靠,一个则不断的泼脏水,但问题也是一样,秦王自己在想什么?如果他只是个不惜一切代价,攘外安内,一统天下的暴君,他就不是个很好的戏剧角色,即使贵为国君,他也没资格成为男主角!
编导加入了赵姬这样的虚构角色,跟秦王在赵国时青梅竹马,跟吉娜类似,她应该是秦王心中最纯净的一面。但这种纯净,又被秦王幼时被赵人欺负的阴影所干扰。如果从托尼的心态为模板,秦王应该极为珍惜赵姬所代表的这份纯净,为了维护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才对。但是,秦王并没有这么做,或者说编导赋予了赵姬太多的自主性,故事开始没多久,赵姬的脸上就黥上了字,她自作主张成为秦王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一部分,为秦王灭燕制造借口。这一计划,也只是在“借口”层面才是讲得通的,让太子丹回,游说他找刺客刺秦,从而灭燕,目的是早点结束战争,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先不论太子丹都不用游说,就想刺秦,甚至想克服懦弱心理,自己刺。就说找借口本身,既然赵姬这么想介入政事,不但是口头的,而且身体力行,那比帮攻燕找借口更急的,应该是想办法让秦王暂缓灭赵才是。但赵姬除了开始时想回赵之外,看起来一点也不为赵国担心,只是在燕国明察暗访,跟荆轲这个刺客周旋。直到秦军已经逼近邯郸了,才赶着过,似乎想亲眼目睹秦王的屠城杰作。跟《疤面煞星》中的吉娜相比,赵姬本应该好好当一个“纯净”的代言人,却干劲十足的变身政治动物,最终被残酷的战争真相,把一切希望给抹灭。她与秦王之间,与其说她没能让秦王兵不血刃,就造福天下(当然这接近于梦呓),还不如说秦王拿赵姬一点办法也没有,任由她来自如,片尾还赶来把荆轲的尸体带走。
而在性方面,托尼对吉娜是不许任何人亵渎的,包括自己。而秦王和赵姬,十几岁时就把什么事都给办了,而且从赵姬离秦前,两人的告别交欢来看,在敦伦方面,赵姬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赵姬因为扮演者巩俐的缘故,她太强势了,很难想象如果两人藕断丝连,一同一统天下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局面?难不成是另一个曾经善良过的吕雉?!
借着跟《疤面煞星》的不完全对比,把《荆轲刺秦王》数落了一番,也该提点建设性意见了。后者的编导当然也意识到主要角色一定要有转变,所以秦王转着拨浪鼓,想放一大帮赵国小孩的时候,却迎来了一脸的唾沫星子,于是他转变了,仗着杀母后小儿子的余威,叫手下将士把赵国小孩用秦国绳子绑着,全给活埋了。而之前一直对秦王抱有爱意和希望的赵姬,也因此喊出了天杀的嬴政。这是全片中最大的人物转变,而肇端却是因为一个黄口小儿的一嘴唾沫!不管故事前后有多少呼应或铺垫,这都不能不说,很儿戏!
想把这转折转得圆润一点,悲剧一些,也不是不可能。那就是,赵国小儿不是秦王杀的,而是太子丹所为。丹不只是懦弱,看到邯郸没希望了,就撤兵,而是要处心积虑的,要陷秦王于不仁不义的境地。他没准也深爱着赵姬,把活埋赵国孤儿的事,嫁祸给秦王,让赵姬对秦王由爱转恨。《疤面煞星》里的托尼再心狠手辣,他也是有底线的,就是不杀小孩,为了这条底线,他不惜得罪重要合作伙伴,直接导致了最后的被杀,我觉得这并不是单纯的拔高,如果一个主角连底线都没有,底裤都脱了,那塑造这主角的意义何在?难道只是打着战争的旗号,再来证明一君功成千万户枯吗?这样的底线之外的主题,需要用一部大制作电影,来再次呈现吗?
东西方的王与刺客
《荆轲刺秦王》跟《疤面煞星》《跛豪》最大的不同,是秦王面对着一个刺客,几乎可以称为双雄的设置,而托尼和吴国豪的对头,则不足以跟男一号平起平坐。荆轲是戏中变化,转折最多的一位,从开始时讨价还价的刺客,到盲女自杀后,他不再杀人,连死都不怕,后来他又为了赵姬,杀秦王……这一连串的转折,照理应该让荆轲这个人物变得生动立体,但效果并不好,反有一种为了给他加戏而故意为之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荆轲和秦王两个角色间的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倒不是说两人必须有前史,有对手戏,而是在很多细节,或是形而上的命题处,两人必须有呼应或对比。现在片中的荆轲在杀不杀人的问题上,自个儿纠结着,可秦王呢?他是否也为了杀不杀的问题犯难,而且作出跟荆轲或鲜明对比,或相映生辉的选择呢?
至少我没看出来。那还不如换个设计,荆轲其实是个逃兵,是人们眼中的懦弱者,而秦王是个身先士卒的秦国好兵士。接下来一番转折,原本厌战,连普通兵士都不敢杀的逃兵,勇敢起来,到秦国杀最高执政者。这种设置虽也说不上有多好,但至少是种强烈的对比,连反战的说教也能不动声色的捎带进。
皇帝与刺客,这样的双雄关系,不免会让人想起2000年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角斗士Gladiator》,罗素.克劳饰演的将军被罗马皇帝看中,有意传位给他,皇储先发制人,弑父并杀将军妻儿。将军逃出生天,受伤后沦为角斗士,继续生死肉搏,只是由从前的战场换成了斗兽场。将军当然也想着刺杀新皇,为妻儿报仇,这样的对立关系,倒更应该发生在樊於期和秦王身上,只可惜《荆轲刺秦王》中的樊於期临死不忘的,是让荆轲带话给秦王,他没有把大郑宫的秘密透露给任何一个人,跟嫪毐,吕不韦一样,樊於期临死不忘占据道德至高点,下死劲把秦王推向无耻小人的无底深渊。
虽然《角斗士》的故事有很多杜撰的成分,据说历史上的罗马哲学老皇帝,《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非但没像电影里那样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恰恰相反,是竭力的栽培,而将军的原型是马库斯.诺尼乌斯.马里努斯,他也从没当过角斗士。电影中的新皇像托尼一样,对他的姐姐有着不伦之恋,但历史上这对姐弟可是死敌,姐后来死于弟之手。不过电影《角斗士》的这番重新演绎,相信就如同把刺秦改成一场阳谋一般,并不妨碍来当作参照,做下对比。罗马新皇似乎要比秦王还卑鄙,弑父,也杀小孩,毕竟他不像嬴政那样已经是王,而是将被剥夺王位继承权,所以必须先下狠手,但如果据此把这新皇想成是一个为所欲为,不可一世的角色,如同武侠小说里的那种大反派一般,那就有点太天真了。老皇帝希望将军能让罗马重回共和时代,钳制君主的权力,而新皇登基之后,举办竞技大赛纪念先皇,他也极为在意人民的反应。当斗兽场上的将军露出真面目,新皇打算杀他时,因为看台上群众的呼声,让新皇暂时打消了这一念头。而到最后,色厉内荏的新皇为了不让将军成为一个传奇英雄,而亲自出马,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打败将军,虽然他事先刺了将军一刀,行事风格一如既往的卑劣,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他忌惮人民的看法,而《刺秦》中的秦王似乎已经不需要关心身边任何人的看法,编导似乎巴不得要观者相信,一个人唯有如此,才能一统天下,成为始皇帝。
新皇与将军间的对战关系,倒更像是同样懦弱的太子丹与荆轲间的一场比武,《刺秦》里讲了很多人很多事,但偏偏没有构建起皇帝与刺客之间的关系。不管阴谋阳谋,无论是非成败,刺秦最终还是开始了,这更像是舞台剧后台发生了诸多纷乱,换角,打架,乱搞男女关系,但等开锣时,戏还是得上演。这是《荆轲刺秦王》一片中最黑色幽默,也最有戏剧性的一点,但这一点对于全片来说,作用更多的是在消解,而不是加分。荆轲故作乡野丑态,假装先交待刺杀企图,都只是为了让秦王消除戒心,毕竟这一刻两人都成了戏子,荆轲先把包袱抖出来,利用出戏那一瞬的间离效果,实施刺杀……两人身旁的“观众”,虽然都是秦王这一边的,但也没有派上大用场,秦王脱险后,甚至把“观众”疏散了,留下他和弥留的荆轲独处,虽然最终也没能搞懂荆轲在笑什么,但他还是找到借口,灭了燕,统一了天下!用一句被用滥的话说,就是谁笑到了最后?
荆轲与秦王最终的对决,意义何在?似乎对于秦人,六国人,太子丹,赵姬,甚至对决双方,都没什么太实质的意义,而只是为了保证这部电影,能以刺秦而收尾。一个毫无底线的君王,真的需要以遭到刺杀为借口,才能攻燕吗?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阳谋,整部电影里的情节会有什么改变吗?
似乎没有。秦王还是在经历宫廷厮杀,太子丹还是会派人来刺杀秦王,赵姬还是会因为秦王灭了赵国而恨他,什么都没有改变!那个无处不在的司礼,既然不怕死,他原本可以做更多的事,而不只是对秦王发同一个问题。秦王最大的问题,是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包括对赵姬,甚至自己。
对《荆轲刺秦王》的合理化建议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改变这个阳谋的初衷。赵姬和秦王找刺客来杀自己的阳谋,不是为了灭燕找借口,而是先让一个全天下都钦佩的剑客来杀自己,未果后,秦王又赦免他,以标榜自己的大度,与阴险狡诈的太子丹形成鲜明对比,他有足够的气度和胆略,来让天下臣服。而做这一切筹划都是瞒着司礼和史官的,因为做司礼的都不怕死,史官还会忠实记录下君上的一切言行。而这样的初衷也能更让赵姬信服,于是她找上了荆轲。荆轲不再是个纠结的杀手,他就是个高风亮节的侠士。当然也不是没有缺陷弱点,年轻时曾想找个君王来辅佐,但因为太天真太理想化,而遭到排挤,这是段不堪回首的过,最想抹掉的污点,同时也使得荆轲对于当权者极为痛恨。赵姬故意挑选他,还对他历数了秦王的种种恶劣行径,包括杀了母后的孩子等传言。这些话由赵姬说来,比一般谣言的可信度要高许多。再加上荆轲对赵姬也生了情意,于是愿意冒死刺秦。
在这过程中,民间有了秦王是吕不韦儿子的传闻,这是秦王所不能忍受的。他暗中派出密探间谍,一旦发现有人在传播此事,格杀勿论,这道命令不局限在秦国,而是放诸四海皆准。谣言越禁越泛滥,人也越杀越多,最后杀到了赵国,那些曾经照顾过年幼的秦王和赵姬的老人们。间谍在等待秦王的刺杀令,秦王考虑再三,决定对那些老人手下留情。但此事被太子丹得知,他收买了秦王的间谍,顺风放火,把那些老人全部烧死,并放出消息,此事乃秦王所为。太子丹虽然懦弱,但不傻,他和秦王赵姬从小一起长大,知道两人不会那么容易决裂。赵姬也不相信秦王会如此卑劣和绝情,但太子丹让秦王的间谍站出来当面对质,她不得不相信。
赵姬痛苦中,对荆轲和太子丹和盘托出原先的计划,她决定放弃刺秦的计划。但太子丹,还有荆轲,都决定将计就计,继续刺秦。因为能不能刺杀秦王已经不是关键,关键是要让秦王在天下人面前,暴露他的小人本质。另一边秦王认为那些老人的死,只是意外,是天意,他继续等着荆轲来行刺,然后赦免他,使天下为他的仁义而臣服。
荆轲来到了咸阳宫,这天没准恰是秦王的生日,六国的使臣都礼节性的前来庆贺。荆轲也真的像历史上那样行刺未遂,受了伤。百官请秦王把荆轲处以极刑,六国使臣也都看在眼里。秦王假意考虑,其实早就打好了腹稿,决定赦免他。但这时赵姬出现了,把秦王和她早先的安排在众人面前拆穿了,她甚至带来了已背叛秦王的间谍,把秦王杀害曾照顾过他的赵国老人的事也全抖了出来,此举是为了灭口,也反过来证明他是吕不韦之子的传言属实。虽然在杀赵国老人的事上秦王其实是无辜的,但此时此刻,他百口莫辩,在天下人面前颜面扫尽。他拿剑要砍杀赵姬,荆轲挡了那一剑,自认死得其所。秦王无法建立自己的好名声,但也不能让丑闻传扬出,他把当天在场的人全部处死,罪名是事先都参与策划了当天的行刺,只留下了赵姬一人。
秦王要赵姬看着自己不靠俘获人心,而是凭纯粹武力,就能攻下六国,一统天下,他确实成功了。他天真的跑向禁锢着的赵姬炫耀,但赵姬冷漠的说,不得天下人心的统治长不了,别说万世,连二世都撑不过。秦王被气晕了,继续殚精竭虑的维护统治,在巡游途中病发身亡,秦二世继位,各地揭竿而起,赵姬依然活着,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语成谶,秦朝不久后覆灭。
作者小屁孩是好小孩

《角斗士》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线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角斗士》暴君及大佬的道德高度和人格底线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角,底线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