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无理之人》观后感,哲学只是一种口头的自慰

影视台词 > 影评 > :《无理之人》观后感,哲学只是一种口头的自慰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无理之人》观后感,哲学只是一种口头的自慰的正文:

哲学只是一种口头的自慰
——为《无理之人》做个哲学脚注
Philosophy is only a verbal masturbation.——Abe Lucas
《无理之人》是一部哲学典故颇为密集的商业电影。小老头伍迪.艾伦再次用他的电影文化批判将那些自大装逼、不知所云、刻奇、矛盾、虚无的知识分子从头到尾损了个底儿掉,只不过这一次他所讽刺的对象是:哲学系师生,一个我最了解、最欣赏、同时又最鄙视的群体。
这部影片所提到的哲学人物和术语基本都与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有关,而这些典故无一幸免地遭到了小老头的点对点打击。下面我将按照这些哲学元素在影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一边作注,一边解释这些典故与影片的关系。希望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能够充分理解它的意义:
1.先说片名《无理之人》。作为书的《Irrational Man》由威廉.巴雷特所着,中文译本叫《非理性的人》,是我最爱看的一本哲学名着。此书被公认为英语世界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着作。结果书名被伍迪.艾伦拿来使用,暗示此片与存在主义哲学有关。
作为一个高智商的世俗犹太人,艾伦无需学历和学院经历就天然混入了知识分子阶层,但他的电影无不以知识分子作为讽刺的对象。小老头想必悉心研读过这本书,并在看完后就下决心嘲讽一番。我们可将其视作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商业对学术的完美嘲弄。
2.康德与“三大批判”。影片主要涉及康德哲学中两个着名的概念:二律背反(antinomies)和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影片一开始,阿贝.卢卡斯驾车行驶在前往布莱林学院的公路上,同时在他的脑海中以简单的语言复述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的句子:“人类理性在其知识的某个门类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它为一些它无法摆脱的问题所困扰;因为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来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们;因为这些问题超越了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接着,阿贝的画外音说到了本片所讲的几个主题:道德?选择?人生的随机性?美学?谋杀?——这个开头为影片确定了基调:第一,这是一部哲学电影;第二,它所处理的主题同康德哲学一样,即人的理性(以及与其相关的其它概念)。
后来,阿贝在课堂上再次谈到康德的伦理学。他说道:“康德认为,在一个真正的道德世界中,绝无谎言容身之处。就算是最微小的谎言,也会破坏他的绝对命令。所以康德才会说,如果一个杀人犯到了你家,要杀一个躲在楼上的人,问你这人在哪时,你必须实话实说。在他的完美世界,你是不能说谎的。”其中一个男生举手说到,康德的逻辑是,如果把门打开了,哪怕仅仅是一条缝,就等于接受了一个允许说谎的世界。看到此处的观众不禁要问:康德为什么要如此幼稚,如此远离现实?这就要稍微解释一下他的绝对命令了。
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 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紧接着,康德还推出一条实践原则:“你的行动, 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也就说,康德的绝对命令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想象如果其他人也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后果?比如,如果你撒谎,其他人也都撒谎,那社会将会乱成什么样子?后一条绝对命令则被简化作“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如果你撒谎,你就等于把他人当作了手段,你利用别人对你的信任而实现你的意志,这在康德看来是不道德的。——可以说,康德的绝对命令在于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但显然,他的伦理学无法解释人们的行为,即使是最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完全按照他的伦理规范生活。因为,在正常人看来,撒谎并非全都是不道德的,白色的、善意的、无伤大雅的谎言仍然是道德的,而这正是康德伦理学所无法解释的。
因此,阿贝才对学生讲道:“在哲学扯淡的理论世界和真实、肮脏又丑陋的世界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可见,阿贝并不是一个康德式的书呆子,他拥有某种常识。然而,反讽的是,他自己最终却“信”了哲学,虽然不是康德哲学而是存在主义哲学。所以,我们很难说是生活毒害了这位哲学家,还是哲学毒害了这个本该好好过日子的正常人。
3.克尔凯郭尔与《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鼻祖之一,他曾嘲笑黑格尔“虽然建立了体系大厦,却居住在旁边的小棚子里”。言下之意是,黑格尔的哲学仅仅存留在纸面上,他的哲学与生命无关,他本人的生命是匮乏而可怜的。影片中两次提到克尔凯郭尔的思想:(1)焦虑是自由的眩晕;(2)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先说(1),当阿贝在咖啡馆找到存在的意义时,他一走出门就感到眩晕(dizzy),并感到焦虑(英语anxiety,德语Sorge,在海德格尔的文本中被翻译为“畏”)。读者如果熟悉萨特的《恶心》,将会联想到主人公在走出电影院后所感到的恶心。阿贝的眩晕伴随着激动和颤抖,因为偷听到的谈话打破了他日常的心理惯性,他感到了自由,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焦虑则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身的可能性,他终于可以做一件之前不曾做过的事情了,而畏是因为意识到死亡是人最终的可能性。
再说(2),吉尔对阿贝说,他正遭受绝望之苦。阿贝回答说,他知道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但最终他还是个基督徒,“How comforting it is”(语带嘲讽,暗示信仰仅具安慰人的功能,这和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类似)。显然,说出这番话的阿贝是个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他不同于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诸如克尔凯郭尔、加塞尔或保罗.蒂里希等人,根据我的猜测,阿贝会认为在一个“上帝死了”的21世纪,还要靠基督信仰来将人带离出绝望,简直荒谬且幼稚。
回到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他在此书中提出了几种绝望的形式。第一种绝望是“对绝望的无知”。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他们对待生活很投入,积极享受世俗的乐趣,就像阿贝在遭遇危机前(发小死亡或离婚)的状态,以及吉尔的日常状态。克尔凯郭尔指出,能够绝望(to be able to despair)是人的一个无限的优点。但存在于绝望中则是悲惨和不幸。“当危险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死亡成为人的希望时,绝望就是那求死不得的无望。在这最后的意义上,绝望是致死的疾病。这是令人痛苦的矛盾。”克尔凯郭尔认为,庸俗资产阶级的心智状态是无精神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吉尔反复说阿贝并不对中产阶级的那一套行为准则买单的原因。
第二种绝望是“意识到绝望的绝望”。谁能意识到绝望?只有经历过人生危机的人,例如克尔凯郭尔或阿贝.卢卡斯。这种绝望只能通过信仰拯救,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是“在自身与自身的关联中并在要成为自身的意愿之中,这自我完全彻底地依止于那建立它的力量。”也就是说,他要求人们服从于创造他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服从于上帝。
显然,阿贝.卢卡斯是一个纵欲主义者,他吸毒、酗酒、搞婚外恋、不顾禁令搞女学生,最后他还杀了人。他是一个Experience Hunter,一个不仅猎艳,而且寻求巅峰体验的冒险家。也正是因为他的人生哲学是如此的放纵,不像基督教哲学家例如奥古斯丁或克尔凯郭尔如此的禁欲与谨慎,才最终造就了他的杀人,也即彻底的堕落,并自食其果。
4.现象学与胡塞尔:这部分哲学内容相信很难通过电影来呈现,故伍迪.艾伦也避而不谈。
5.随机性与偶然性:随机性与偶然性是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中被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海德格尔的“被抛性”、萨特和加缪笔下的“荒谬”都与随机性和偶然性相关。与随机性和偶然性相对的概念是决定性和必然性,而后者又与自由意志概念相关。康德将“自由与必然”这一对矛盾当作他的四条“二律背反”之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命运并非从一开始就被决定好了,人有自由意志,他不完全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因此,我们不能拿运气或偶然来为我们做所犯的不道德行为开脱。
吉尔初次在课堂上对阿贝说,她读了他的书,并对其中有关随机性和偶然性的问题感到困惑,希望他多做解释。影片并没有接着展示阿贝对吉尔的教导,而是通过几个场景和道具来做出了更具说服力的诠释。
(1)俄罗斯轮盘:俄罗斯轮盘是一种自杀式玩命游戏,参与者在左轮手枪的弹巢放入一颗或多颗子弹,之后将子弹盘旋转,然后关上。参与者轮流把手枪对着自己的头,按下扳机;直至有人中枪,或不敢按下扳机为止。奥斯卡获奖片《猎鹿人》对此有精彩的表现。
阿贝在派对中亲自用一把左轮手枪演示俄罗斯轮盘,他先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没出事。紧接着着他再次转动左轮,并连开三枪,又没出事。他对学生们说,这是最好的哲学教育,他本有一半的几率杀死自己,但运气在他这边。
我相信,在阿贝朝自己脑袋开枪的一瞬间早已做好了自杀的心理准备。可反讽的是,当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毒死了法官斯宾格勒之后,他本可以自首或自杀,却在强大的本能的推动下选择了再次预谋杀害曾威胁他报警的学生吉尔。然而,他曾欠死神一个死亡,最终他不得不一命偿一命。
(2)手电筒:手电筒是用来照亮黑暗的工具。启蒙,enlightenment,字面意思就是让光照进来,正如手电筒一般。阿贝依靠运气抽到了奖,并将奖品手电筒送给了吉尔。当时他觉得他的运气好到能够统治整个宇宙,可后来当他想把吉尔推下电梯的时候,手电筒却将他绊倒,导致他坠入电梯间而死。多么反讽,多么生动的一堂哲学课。
阿贝本以为能通过自主的选择实现人生的意义,结果他自己的命运却不由自主地被偶然性所决定。他偶然地听到了单亲妈妈的故事,偶然地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标,接着偶然地和学生吉尔在一起,偶然地中奖并将吉尔偶然挑选的手电筒送给了她;然而正是这个偶然得到的手电筒,和他一系列偶然获得的人生经验(毒药知识、他的情人的实验室钥匙、他开电梯的工作经历等)将他送进了地狱。
6.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存在主义的早期鼻祖之一。影片中两次出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次是阿贝与吉尔第一次畅聊,两人都表示非常喜欢他。第二次是吉尔跑到阿贝家中,发现他在看《罪与罚》,书页中赫然出现斯宾格勒的名字,一旁还有“平庸之恶”的字样。
《罪与罚》讲述了一个精致的谋杀案,它同时也是一本最为细致的犯罪心理学。与《罪与罚》的主人公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所精心策划的谋杀类似,阿贝.卢卡斯也策划了一期精致的谋杀,两人具有相似的犯罪美学(Criminal Aesthetics)和犯罪心理。然而百密一疏,人算不如天算,最终他自食其果。
值得思索的地方在于,拉斯柯尼科夫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经过苦思冥想,产生了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并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虱子”,还是一个“非凡的人”,他挺而走险,用斧子砍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继而为灭口又狠心杀死了她的妹妹。
阿贝的谋杀也是出于一种理论:必须消灭害虫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7.阿伦特和“平庸之恶”:
要想理解阿贝杀死法官的动机,还必须理解阿伦特的“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
“平庸之恶”是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之恶的报告》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平庸之恶不同于极端之恶(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恶),它是指在极权社会中,人们对权威采取了服从的态度,用权威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平庸到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本质和意义,因而才导致的恶。艾希曼作为“死刑执行人”,并非种族屠杀政策的制定者,也非十恶不赦的恶魔,但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平庸的恶,一种现代官僚制度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管理制度,将人变成复杂管理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人被非人化了,所以才会不加思考地服从上级命令而杀人。阿伦特指出,虽然艾希曼的恶是平庸的恶,我们甚至可以要求体制来担负一部分责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艾希曼本人无罪。艾希曼用接受上级命令来替代个人的道德判断,必须为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负责。无论在什么样的体制面前,人们始终应该坚持辨别善恶的能力,坚持倾听内心的道德律令。平庸的恶,依然是恶,它所带来的伤害,并不亚于极端的恶,甚至还会造成更为巨大的破坏力。
当阿贝在斯宾格勒的名字旁边写下“平庸之恶”的时候,大概把他当作了艾希曼一般的人物,一个拒绝思考、滥用权力因而导致他人痛苦的官僚。又或者他将纵容和默许斯宾格勒的行为视作平庸之恶,而他拒绝继续这样做,他选择替天行道,手刃这个恶人。
可是,法官斯宾格勒真的这么罪有应得吗?吉尔争论道:“也许他是一个好父亲。”谁知阿贝却说,即使他是一个好父亲,他也像黑帮中的那种坏人。
用吉尔的话说,阿贝鄙视中产阶级道德,这让我们想起萨特和波伏娃拒绝婚姻时的托词正是厌恶资本主义的婚姻道德,这里中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可以视作是同义词。
8.阿贝.卢卡斯做过的体力工作:
(1)出租车司机:罗伯特.德尼罗在《出租车司机》中表演了一个为了别人的幸福(营救雏妓)而路见不平拔枪相助的出租车司机,显然阿贝的动机与之类似。毛姆在《刀锋》中讲述了一个具有哲学气质并追求真理的青年拉里的传奇一生,他最后的选择是回到美国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阿贝的经历亦与之类似。
(2)大楼勤杂工:马特.达蒙在《心灵捕手》中饰演了一名清洁工威尔,他是数学和多门学科的天才;做过勤杂工的阿贝也是一名哲学天才。
(3)电梯侍应生:据我所知似乎没有那个大哲学家或着名的知识分子从事过这个职业。但是在《生活大爆炸》当中,谢耳朵为了找回他的科学灵感,在潘妮工作的餐厅里做过侍应生,据他说体力工作可以释放他的前额叶中的压力。
伍迪.艾伦为什么要安排阿贝.卢卡斯做过这么多体力工作?原因就在于体力工作与哲学思考的亲缘关系。罗素曾经说他觉得他家的园丁比他更快乐;他的徒弟维特根斯坦甚至亲自跑做园丁。用生命而不仅仅是用纸笔从事哲学的大哲学家都珍视体力劳动,中西方思想史中都有这种传统。斯宾诺莎依靠磨镜片来维持生计,墨子也曾是个工农小生产者。值得一说的是,墨家是个积极参加劳动并将吃苦视作高尚行为的学术团体,这和儒家那种不愿意种庄稼、自视为君子(君子不属于劳动人民)的理念全然不和。更别提中国的禅宗,将吃饭、担水、砍柴等各种体力劳动都视作参禅的手段。中国哲学教授邓晓芒以前做过十年的民工,依靠业余时间自学哲学,他曾拒绝办公室工作,认为太耗费他的脑力。近年来出版的一些着作也强调了体力劳动对于哲学思考的帮助,比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与《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后者是一名政治学博士的畅销书,描写了他通过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收获的幸福感。
9.波伏娃和女权主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权主义的开山之作,她认为相较于男性的第一性地位,女性是第二性的。“第二性”不仅仅指附属性(只能依附和伺候男人),还指实用性,而非崇高性,因为女人日复一日地陷入重复和枯燥的家务劳动中,她的工作毫无创新性,她无法体验到男人通过工作获得的崇高感受。除此之外,第二性英文叫做Second Nature,指的是人的“第二自然”,相较于第一自然也即天性、天赋的属性,第二自然是后天的,是社会塑造出来的。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也就是说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被男权社会塑造成女人的,她本有机会像男人一样追求事业,追求崇高,参与到历史、政治和社会活动当中,铸造不朽,感受到人之为人的乐趣,然而她们被迫守在家庭里,成了被剪断双翼的鸟。
影片中,当阿贝告诉吉尔说,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人只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他问吉尔是否认同这个说法,吉尔表示认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吉尔的认同是对历史事实的认同,男权社会的确让女人成为附属品,所以女权主义才要反对这样的社会。但是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吉尔真心认同于女人的这种从属地位,并不再争取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女性权利。以小老头的毒舌功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他嘲笑这个女大学生,一个如此有文化、有品味、有钢琴表演能力的女大学生居然认同男权社会的准则,并心甘情愿地成为哲学教授的小情人——一个附属品,用她青春肉体的奉献来唤回哲学教授早已飘远的创造灵感。简言之,她只有工具价值(服务于教授),而不具备主体价值(用爱情取悦自身)。
10.海德格尔和法西斯主义:海德格尔和纳粹的关系是哲学史乃至欧洲历史上的一桩着名公案。海德格尔于1933年初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校长,几个月后,阿道夫.希特勒掌权,在那后不久,海德格尔加入纳粹党。尽管他早在1934年就被赶下校长一职,但他的纳粹身份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1949年,海德格尔还谈到毒气室和死亡集中营里的尸体是捏造的。二战结束后,海德格尔被停掉了教职,直到1951年才恢复。
直到今天,以哈贝马斯为首的左翼知识分子以及那些右翼自由主义者仍然将海德格尔视作纳粹,仍不断清算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当中最为疯狂的纳粹思想。尤其是当2014年海德格尔的《黑色笔记本》公之于众之后,人们发现,原来在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深处,反犹思想与其对现代性的批评有其学理上的内在脉络。在海德格尔看来,以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性是颠覆的同义词,它把人们跟大地和历史分割开来,造成现代人存在的无根性。而犹太人就是一个无根的民族,是现代性的典范,也是颠覆性的。因此,海德格尔和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具有思想上的亲缘性,在海德格尔眼中,无论是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还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集团,都属于技术现代性的政治表征,都是用技术摆置人的存在的堕落的文明。二战后,海德格尔遭到清算和打击,但他仍然拒绝道歉,因为在他看来一旦道歉,就等同于承认了技术现代性。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正是一个因为其哲学癫狂而彻底丧失常识理性(反犹)的哲人代表。
丽塔阿贝家拜访他的时候,得知他正在写一本“海德格尔与法西斯主义”的书,然而他没有灵感,无法完成。
《无理之人》中用意最为明显的讽刺就在于阿贝与海德格尔和纳粹的相似性。阿贝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哲学教授,一个理性的人,却以一种他所认为的完全有理由(reasonable)且理性(rational)的方式完成了一件最无理性、最疯狂的举动:杀人,而且杀死一个无辜的人。请注意,这正是法西斯主义-纳粹的逻辑,以精密的理性技术(毒气室)实施最无理性的罪行(大屠杀和战争)。而且,从逻辑到用词,阿贝和希特勒都是一样的,阿贝将斯宾格勒法官称作害虫(roach),并说“这种害虫就该一脚踩死”。别忘了,《西方的没落》作者就叫斯宾格勒。我愿意这样理解,伍迪.艾伦安排法官斯宾格勒被阿贝毒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暗示了西方文明中难以解决的危机,即推崇理性的西方文明终于被理性的失控反噬,它没落了。
11.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欧陆哲学(Continental Philosophy)和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的分野始自20世纪初,以胡塞尔为代表现象学与以弗雷格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构成了最初的分野。欧陆哲学主要包括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法国女性主义,以及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分析、尼采、绝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流派。而分析哲学主要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日常语言学派等等思潮和学派,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科学哲学是其主要关注的领域,语言的意义、心灵的本质、科学的标准是其核心问题。
影片中,阿贝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表示,他之所以选择欧陆哲学,是因为这种哲学研究的“不仅是事物的意义,还有事物对于我的意义”。可见,欧陆哲学关注那个有我的世界(用王国维的说法是“有我之境”),那个主观的、与人有关的世界,而分析哲学则假定其处理的对象是客观的、与人无关的世界(“无我之境”),比如语词的意义问题。我最欣赏的哲学家罗蒂就说,应该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欧陆哲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人生的意义或者纳粹为什么要搞种族屠杀等等。阿贝不喜欢分析哲学,根据其性格就可判断一二。分析哲学更学院,更专业,更技术化,也更书呆子,而阿贝渴望改变现实,渴望参与到政治或社会改造当中,而且他浪漫、多情、富有冒险精神,所以这些都导致他是一名欧陆哲学家。
即使最终他在吉尔面前承认了自己杀死法官斯宾格勒的“罪行”,但他自己却坚信这样做是正当的、有理由的,且毫无悔意。他说道:“我感觉这份经历比以前参加过的所有经历,比如抗议或慈善工作,更深刻和独特。我挽救了一个家庭,谁都没有伤害,除了那个罪有应得的、凭手中权力伤害别人的人。”
只有文人才会嘲笑键盘侠,只有知识分子才会嫌弃“批判的武器”(即理论),只有读书人才不满足于“书斋里的革命”,只有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哲学家才会语带嘲讽地说“过的哲学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文人-知识分子-读书人-哲学家要的是真真正正地改变现实世界,而不是在纸面上大做文章。这就是阿贝.卢卡斯的动机。一个21世纪被困于学院的卢梭、马克思、海德格尔,一个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专着却认为这些东西都毫无意义的颓废哲人。
12.萨特与存在主义:(这个部分我将在分析《荒野生存》这部电影中详细解说)
值得说的有两处:(1)存在之选择(existential choice)。阿贝在课堂上说道:“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选择给予它意义。”在萨特看来,人的本质是在他存在的过程中被他自己定义和造就的。因此,萨特说过一句名言:“是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阿贝选择成为一个正义使者,他选择杀掉法官,以此给自己无聊和空虚的人生带来意义。可以说,阿贝用哲学理论将他的犯罪行为包装成了一种合乎理性的正义行为。
(2)他人即是地狱。萨特认为,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操纵他人。在这种理论的诱惑下,阿贝选择将斯宾格勒法官当作自己的物,选择干预他的生命。
但是结果呢?哲学不能信的,人的命运全由无常左右,人给生活赋予的意义只是事后的一种态度而已,生活都过了,它的意义才在人的观念中形成。人生给人生观开了一场玩笑,哲学家用生命上了一趟哲学课,这堂课的意义叫做:文艺青年别装逼,老老实实过日子得了。
[结论]
伍迪.艾伦给这部凶杀影片配上了节奏明快的Jazz舞曲,显然他是根据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来提醒观众,不要太投入,不要太当真。
人类创造戏剧,只是为了摆脱无聊的日常生活而已,其实哲学也是如此。按照阿贝.卢卡斯的说法,哲学只不过是一种口头的手淫罢了。无怪乎古人波爱修斯和今人阿兰.德波顿都写过《哲学的慰藉》,这表明,哲学充其量只能用来“自慰”,可千万别拿F**K别人,否则后果很严重。
哲学值得嘲弄,哲学家值得被黑,只有容纳其他文化形式和其他人对哲学和哲学家的批判和嘲弄,哲学才能实现它自己。
作者狗剩爹

《无理之人》观后感,哲学只是一种口头的自慰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无理之人》观后感,哲学只是一种口头的自慰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无,自慰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