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老炮儿》让我回到老舍笔下的北平

影视台词 > 影评 > :《老炮儿》让我回到老舍笔下的北平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老炮儿》让我回到老舍笔下的北平的正文:

关于北京我发言权甚少,既没过,也没认识的北京朋友,那要说老北京,我就更一无所知了,我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不说,连听说也都是只言片语。了解其一二还是通过电影电视荧屏,道听途说,像我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来写一篇关于北京的印象,实则是荒谬的。但反过来想想,倒是最为公允的,毫无偏颇,纯靠些零星琐碎的描述,来想象来杜撰,外乡人看待北京,大抵就是这样狭隘又饱含情怀的吧。我对北京一直保持着一种神秘又亲切的感觉,没有羡慕亦或是趋之若鹜,他和任何城市都一样,有着属于它的特色和风味,甚至可以说,通过电视电影,他的味儿倒成了一个符号,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认识一个城市,就像从童话故事里认识一个世界一样,它给了我很多初始于内心的期待和想象,北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很多人前赴后继地向他投怀送抱,又有人对它的高冷望而却步,肖复兴先生在《北京人》一书中写道:“生在天子脚下,有皇城相拥,有周口店祖先在上,头枕燕山山脉,足踏华北平原,北京人一直都很是自大。不仅仅是掌管一方水土的大小官儿们容易自大,即使平头草民也很容易在骨子里滋生这种自大情绪,像渗透在血液里一样,一代代相袭,剔除不尽。”
它有得天独厚的历史,骨子里又有中国人最传统的中庸之道处世哲学,这是我对北京的想象,与雾霾、三里屯优衣库、堵车、外来务工无关,我们说的不是一个维度的事儿。撇现实,作为外乡人,允许我做场大梦吧,关于过往的北京。
94年,姜文导演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院子弟马小军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阳光和汗水都如同荷尔蒙般充沛的灼灼夏日,在一个个焦躁不安又充斥着叛逆和悸动的午后,他们挥霍着大把青春,拍婆子、茬架、撬锁、爬烟囱,那些没心没肺的少年度过的自由时光,纯粹又没有杂质,唯有一腔热血沉积在心底,笼罩在烧荒草的味儿下,久久萦绕在鼻尖,不曾离。2016年,千里冰封,革命的浪潮早已在时代的变迁中散落,当年那些无处宣泄的年少轻狂化为如今骨子里的侠气,被烙印在生命的每个桥段中被标注为规矩,在凌冽萧瑟的寒风中,堵了两根血管的六爷领着水浒式好汉闷三儿和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市井小平民灯罩儿,给马小军记忆中最美的时代写下了一个悲壮的结局。英雄老了,北京却没老。
老舍在《我的北平》里写过一篇文章叫《冬》,颇有意蕴的一段话,不妨借来品品。“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岂不同罢.一般的说来,则为‘游春’, ‘消夏’, ‘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一小一老,一夏一冬,靠他们的故事给北京描摹出个轮廓吧。
显然,若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老炮儿》完全拿来比较并相应和实在是不妥当的,首先他主角就不是一类人,一个说的是百无聊赖的大院子弟,一个是面临生活种种艰辛的老江湖,从每个抽屉都藏着光荣勋章的恭王府花园到门口挂着个八哥,摆放乱又杂的胡同串子,有些东西又从未改变。它们都在说北京人,而现在,只有首都市民这么一说了。但那时的大院子弟和如今的官二代似乎也有些不同,马小军傻里傻气,除一辆大杠自行车能证明他的身份,他也就是街头巷口某户顽劣的青春期少年。而现在,傲慢和冷漠气质似乎和富贵挂上了钩。
咱们今天谈的是老舍时代的北京,那个老北京原住民,在文革中被迫害便含冤自沉,《老炮儿》中的铮铮铁骨大概也就是这味儿吧,在《四世同堂》一书中老舍写:“可是他豪横了一生,难道就真把以前的光荣一笔抹,而甘心向敌人低头吗?”
《老炮儿》上映不久,人们被六爷的英雄主义形象激发出万千感慨,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有跟了多年的兄弟撑着,有跟了多年的女人爱着。在胡同串子里有威望,虽没多少存款,称不上权贵,精神层面他有着铁打的支柱,说浪漫一点,是个理想主义者。然而出了这片熟悉的区域,却迷失了方向。儿子嗅了人家的蜜,划了人家的车,做爹的只好擦屁股,儿子犯错,老子摆平,这是他做爹的职责。可是对方犯错,也不能简单抵消,得好好清算,一码事归一码事,这就是规矩。六爷是个有争议的好人,有人看不惯他的古板守旧,凭什么他给世界定规矩,有人被他的侠义果敢折服,认为有尊严这件事,比活着更重要。但不管怎么说,本质上剖析,他都是个无可争议的好人,在社会万花筒中,他是个微乎其微的小人物。小人物往往是最扣动心弦的,茶花女的主角是妓女,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是钟楼上敲钟的怪人,骆驼祥子主角是人力车夫,他们在如今看似繁华光鲜的大城市中扮演着苟且偷生的贫苦百姓一角,这些栖居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身上的贫苦比起如今高楼林立,歌舞升平,带来了更大的冲击。都市中,我们也平庸且卑微的活着,他们身上的拼搏劲头,让我们回望自身,感同身受。或许我们的父辈就曾是那老炮儿式的传奇人物呢,大部分,是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将梦想投掷向工作的劳苦大众。
《老炮儿》中的北京,有善有恶,有春风得意之士,也有潦倒落魄之人,让我仿佛看见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在张望在叫嚷,人力车夫穿梭在街头巷尾,老人提着鸟笼溜达,顶小的孩子屁股冻得通红,炸酱面香味窜的满堂,在一派太平盛世的荣光下,这众生浮世绘般的群像无一处闲笔,还原给大家的是老北京真实的风土人情,地域韵味。它不再是高考政策的庇荫地,外出打拼的漂泊地,北上广三员之首,褪了优越性的包装,它回到了老舍笔下那紧连着园林,菜圃和农村的北平。地地道道的一个大杂院,有着世间万态的奇人异事。《老炮儿》导演管虎说,咱们不要搞京腔京调自多情,或许正是这种不刻意的陈述,从泥土中拔节生长出来的京味儿,才让大家纷纷追忆似水年华。
北京,如今熙熙攘攘,失了些许闲适。四海为家的人们,最终漂到了北京。它是块宝地,是人们心中迅速获取金钱和名誉的圣地。老舍又有言;“想想看,就凭当年金銮殿上也坐着过糊涂太子,我就不能轻易相信‘人杰地灵’这个说法。”
文人常常怀旧过,因为它们觉得最好的年代就是曾经,也让我年纪轻轻的附庸风雅一把吧,想象一下在我出生前,那个陌生城市的样子,忽觉熟悉。

作者麦兜兜

《老炮儿》让我回到老舍笔下的北平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老炮儿》让我回到老舍笔下的北平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老,北平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