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罗生门》与芥川龙之介《竹林中》

影视台词 > 影评 > :《罗生门》与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罗生门》与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正文:

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看似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但其内容以《竹林中》的剧情为主。黑泽明在人物和主题上有一定的改编。
初看之下,罗生门和竹林中所想要表现的主题非常相似——表达了人性的自私。每个人的证词都倾向美化自己,潜意识里把不利于自己的证据都过滤掉。所以导致了几种说法都可以自圆其说亦互相矛盾。比起真相,每个人物所想要表达的重点,是要抬升自我形象。到此为止,两者在上是一致的。
黑泽明在电影里加入了一个为整部电影点睛的结局,其目的是给予一个较为明晰的答案。从这里,电影开始和原着不一样了。除了那把匕首,樵夫自身与真相并无利益冲突。并且在电影里,樵夫的背景,性格,和遇事时的反应来看,他是一位普通的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因此,他的陈述有理由更接近于真相。而黑泽明通过让樵夫从和尚手中收留那个孩子,表达了他不同于原着的地方——他依旧相信希望,相信人性。樵夫的举动是黑泽明对人性善良的寄托。而和尚世界观的变化——从绝望到希望,从生无可恋到展望未来,代表了黑泽明所希望传送的信息:对社会,人性充满希望。
芥川龙之介在《竹林中》的结局,是开放性结局。在文中,作者让读者在人物的证词中寻找真相。然而每个人物的证词都经过了他们自己的加工,一切有有可能是虚假的,环环相扣的细节加深了阅读的难度。它产生的是一种令人不安地,战栗地绝望,一种感到历史不可知的虚无。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也是虚无主义,他对人性,对社会的绝望之情最后也导致了他的自杀。
由此可见,虽然《罗生门》是根据《竹林中》改编的电影,黑泽明和芥川龙之介所表达的主题却是正好相反,一者是对人性的希望,一者是对人类的绝望。
三个主要人物在电影中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黑泽明把每个人物的特征展现地更加明显及艺术化。人物差异较大的,则是樵夫和行脚僧。比起原着《竹林中》,樵夫的存在更加或不可缺。他背负着重大的责任——把真相带给观众。除此之外,樵夫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竹林中》他的形象十分单一:他是凶杀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并且有贪图匕首的企图的小人。而在电影里,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烦恼冲突,他的行为目的都让他的形象更加圆润和丰满。“每个人都是又自私又不诚实。那个女人,那个男人,那个强盗,还有你!”樵夫对着路人的背影如此批判道。然而路人随后透露了樵夫之前并没有想到的:他自己也是他所憎恨的一员。樵夫被路人点醒后,愧疚之情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最后选择收留了小孩。
这幕在原着里没有的场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行脚僧在这里的作用。在原着里,行脚僧也是一位形象单一的角色:脱离世俗,不恋红尘的一位僧人。然而在电影里,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在最后的场景里,当他发现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他绝望了,他崩溃了,他对人性没有信心。然而当樵夫愿意收养婴儿的时候,他发现他的世界观又改变了:原来,这世上人性还是善良的。“我为自己说过的话感到羞耻。”
最后也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改变:路人这个人物的建立。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从《罗生门》这部小说的男主脱颖而出,然而他所代表的意义又不仅仅于两部作品连接的桥梁,更多的是对每个人物的证词后给予一个作为旁观者的看法。 而这个评论对于整部电影来说有点题的效果。可以发现他对于每个人物的评价都恰到好处,简短而确切,听起来十分残酷却句句都是真相。和樵夫比起来,他的表现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啊!”因此,路人这个角色倒是像是“上帝”一般的存在,连接作品里的角色和观众。
在这部电影播出之后,“黑泽明风”兴起。在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清楚地明白为什么会如此。就拿电影《罗生门》的结局来说,他冒着画蛇添足的风险很大胆地改了原着的结尾,最后却有着画龙点睛之效,能做到这点很是不易。
作者夜色长江

《罗生门》与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罗生门》与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罗,中》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