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悲伤是奢侈品我消受不起

影视台词 > 影评 >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悲伤是奢侈品我消受不起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悲伤是奢侈品我消受不起的正文:

年冬天在首都剧场看了《哈姆雷特》的录像版。
先聊一个题外话(其实也是最重要的):
你们知道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的演技有多好吗?
作为一个光听他声音就能高潮的超级超级粉,在看剧的整个过程竟然完全没有失控!没有尖叫!直到结束的时候才如梦初醒一样:是本尼演的耶!
看剧的时候只是沉浸在剧情和角色里,台词功底、表演、舞台布景,让我完全忘记他是我男神,只当他确确实实是那个伤心欲绝的哈姆雷特。
我不知道除了说这是一个演员的最高境界以外还能用什么来评价。
好了下边说点正题,他真的演出了一个悲伤、敏感、癫狂的哈姆雷特。这部剧脱胎于莎翁的原着,所有的台词也是14世纪的古英语,但是舞台布景、服装(他穿着像运动裤一样的王子装…)、甚至还有照相机和手枪的存在,分明告诉我们剧情似乎发生在19世纪左右的丹麦。
这大概就是整部剧荒谬感、戏剧性的起点。一个古老的悲伤的故事,一个关于失和疯狂复仇的故事,却发生在一个时间上离我们更近的时代里。难怪有评论说这是“一出为如今躁动不安的世界量身定做的《哈姆雷特》”。这也是我刚看完的时候觉得难以理解或者难以评判的原因。
《哈姆雷特》应该是心理学家或者精神分析学家明显会偏爱的那种戏剧,从弗洛伊德的角度大概可以侃侃而谈所谓力比多、内心的驱力还有,俄狄浦斯情结。悲剧源于不再被压抑的内心,复仇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毁灭本能和弑父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荣格大概会觉得这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阴暗面,我特别喜欢剧里对哈姆雷特父亲显灵情节的演绎,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近乎完全黑暗的场景,几个人在极其惊恐的状态下看到已变作冤鬼的先王。那些让人欲罢不能又心跳不已的事情往往和我们共有的恐惧有关,比如黑暗,比如死亡。
这些内心的情结构成了剧里灵异、惊悚的那一面。
如果从TA(沟通分析)的角度,沟通分析学家最喜欢有张力和冲突的戏剧,因为在这些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才有扭曲的、游戏般的关系。失了父亲的哈姆雷特就像是一个局外人,在母亲和叔父一同构成的三角当中是一个被迫害的人,一个受害者。
一个受到伤害的人,他想打破既已建立的“平衡”的关系,装疯卖傻,失一切,上演杀戮的终极游戏,悲伤让他成为一个有力的闯入者。
所以其实很心疼本尼演绎的哈姆雷特,他悲伤得恰当好处,不过分流泪,疯癫也有所节制。他假装很强悍,其实很脆弱。
就像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所写的:
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两种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的冲突。 这两种互相冲突的伦理力量就其本身而言,每一种都是有道理的。荣誉和爱情一样好,孝顺也和对国家忠诚一样只得赞扬。但由于它们每一种都是片面而排他的,每一种都想否定对方同样合理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它们或者同归于尽,或者放弃自己排他的片面要求(包括外在力量导致的和解和主观的内在的和解)。
既然哈姆雷特的故事移至更加现代的时间点,悲伤就不再古典并且纯粹。所有的节制、荒谬、适可而止的狂怒,似乎都是本尼在用肢体语言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穿上了现代的衣服、用上了手枪以后,他虽然还说着先人的语言,但其实已经异化成不一样的角色了。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种带着困惑的悲伤,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说明这种“现代性”之下的心理状态。
悲伤被消解、戏谑,好像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不是吗。是对着观众默默流泪?还是在舞台上其他人自顾自活动着的时候激情四射地独白?还是对着悲伤又残酷的命运狠狠地幽他一默?
其实我们最知道了,毕竟现代人不喜欢悲剧,不喜欢既严肃又悲伤的事。
悲伤就像是我们无法消受的奢侈品。我是看完《哈姆雷特》以后才更体会这歌词的意思。
而我们在找到悲伤的替代品或者解决办法之前,好像还真没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
作者肥猫和Echo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悲伤是奢侈品我消受不起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悲伤是奢侈品我消受不起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英,不起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