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广岛之恋》影评:爱情与创伤救赎

影视台词 > 影评 > :《广岛之恋》影评:爱情与创伤救赎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广岛之恋》影评:爱情与创伤救赎的正文: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杜拉斯出生在交趾支那的嘉定市,其一生情史浪漫跌宕,在法国终身写作。92年改编自杜拉斯最着名小说的《情人》,女主角眉目之间与少女时代的杜拉斯从外形和气质都神似,女性之秀美不下杜拉斯,可惜少了些许灵气,欠缺杜拉斯本人的孤独敏感气质。
少女时代的杜拉斯
拉康在1965年发表了《向玛格丽特杜拉斯致敬一一关于劳尔的劫持〉》,从杜拉斯小说标题中“迷狂”这个词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含义入手,阐明了杜拉斯作品的主导动机。使其着作进入哲学视野。杜拉斯陛下诸多经常出现的意向:东方的苦难、无根之人、发疯的女性,在《广岛之恋》中都有体现。广岛之恋写的是爱情爱情的开始是男女主角的一夜情。
情人剧照
电影开始, 一夜情之后,男主角继续休憩,除了事后疲劳,也突出女性的敏感,这里的设置符合实际。女主角在穿着和服窗外远眺, 显示出性感,这一招,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也学到。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爱,是一种能力。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功能,是对恶的消除。“经典的叙事都有恐惧,爱情恐惧的是阶级差异”。此说法思路正确,解构了爱情的心理道德因素,可惜不够精确。阶级差异,仅仅是恶的一种,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就受到阶层差异的伤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恐惧的是家族隔阂,类似于族群隔阂,隔阂伤害爱情,也是人类道德无能的表现。《泰坦尼克号》中,超越阶层的爱情让观众感到舒适,这是经典叙事的道德社会传播功能的体现。当下,国人动辄要车要房,电影也难以免俗,行走皆有暴发户姿态,大众文化对道德问题讨论的失败,精神荒芜便体现在此处。
写作中的杜拉斯
爱能打败物质代表的肉体之恶,所以彰显伟大。有了爱,还要做爱,便有了灵与肉的统一。中产阶级的爱情商业电影,要不禁欲,要不消费身体,撩拨观众性欲,由此便落了下乘。
在本片中,男女主角一开始就缠绵,然后性交中女主讲述广岛中的见闻,两人性交完毕,开始交流,女主角回忆起痛苦过而拒绝示爱,情节就有了推动力,悬念由此产生。电影对肉体表现的克制,将男女情欲为电影整体的叙事服务,体现导演的功力。即使在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再拿《喜剧之王》举例,尹天仇和柳飘飘发生肉体关系,而观众不感到猥亵,可见周星驰数十年前对电影叙事设置的思考还胜于当下国内的大多数影片。
乔治艾略特在《小说的艺术》中特别强调动机对于小说叙事的影响,动机是一种故事发展的动力,也是事件发展的线索。电影也是一样。在本片中,女主角便受到国家隔阂的伤害。没人能永远背负创伤,女主角的德国爱人在战后遭到杀害,自己被剃光头,精神受到创伤发疯。战后民族主义导致大众的癫狂,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也有表现。在中国也有剃光头的传统,不过动力来源于官方话语的阶级仇恨。
女主角的个人际遇导致心理失衡然后世界观崩塌,最终只能疯癫,或者自杀。对于本片,女主的心理创伤便是故事动力。而日本的男主是一个治愈者,就像广岛的创伤在那片土地上已经愈合,由来自广岛的男主来解决女主的心理痼疾,是一种隐喻。两人相爱,女主角回复爱的能力,也就恢复了希望。女主角发现自己已再次坠入爱河,但是又无法走出过,纠结于是否留在广岛,又充满了对死爱人的愧疚,实质上是要将压抑的过再次接受,心理变化,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模式。
如果故事背景换成正在越南打仗的美国大兵,治愈和救赎在叙事情理上则不成立。故事叫《广岛之恋》,体现出杜拉斯写作对小说主题把握的高妙。
杜拉斯有东方生活的经历,终身写作从来没有离开过东方的主题,东方的情欲气息和神秘色彩让她迷恋。在片中女主角在西方受到伤害,在被西方伤害过的广岛得到救赎,同时将男主设定为日本人,不仅仅是个人叙事的偏好。更有战后左派意识形态的暗流。本片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享誉世界,除了电影技巧上的先锋,电影的意识形态上也符合五六十年代的世界潮流。
老年的杜拉斯
不过单纯从电影来讲,1992年由梁家辉主演的改编自杜拉斯1984年的小说《情人》,可能更适合情侣观看吧(笑)。
作者荒原笑匠|ado

《广岛之恋》影评:爱情与创伤救赎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广岛之恋》影评:爱情与创伤救赎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广,救赎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