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之道就在此中

影视台词 > 影评 >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之道就在此中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之道就在此中的正文: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先克监狱的救赎》一文。从1994年上映至今,一直受到各界的追捧。如果不是撞车了另一部电影《阿甘正传》,获得七项奥斯卡提名的这部电影,我想,不会在1995年的奥斯卡上一无所获。当然,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每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都投射和移注了自己的情感。所以,每一个人看电影或评判其它客观事也都是从自己的价值世界出发,对此,我无任何异议。就像有人看《肖申克的救赎》看到了安迪过人的才华,不屈的反抗,以及耗时弥久却卓之有效的忍耐,对自由的向往,不灭的希望,还有他身上展现的高贵优雅的贵族精神。当然,这些也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也许,以下才是我要说的话。

1.你被体制化了吗
体制原是人类为了彼此之间和平共处建立的一种契约,后来通过文字,思想,舆论,组织机构,强制化手段等不断演进完善的,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渐趋成熟的一种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体制不可怕,它是一种有意识形态下的客观存在,我们觉得这种体制不好,可以进行变更,这没有什么。可怕的是体制化。
体制化是什么,是肖申克监狱,是瑞德口中的“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翻译过来就是“监狱里的高墙是很有趣的。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换言之,体制化作为一种主观行为,是个人无意识状态下的思想顺从。这种无意识状态在体制的集权化中,以及在集权人物不断地恐怖高压行为下呈现病毒式传播,并在全社会迅速蔓延,最终成为全社会无意识状态下的思想顺从。体制化的危害之深,最典型的莫过于德国的希特勒政权,正如德语电影《浪潮》说的“从民主到法西斯只需七天”,这七天就是一个体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人无时无刻的被体制化。
片中被体制化的象征人物是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斯。他在肖申克监狱下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离不开这座监狱。为此,老布不惜举刀杀人,以求在监狱中继续服刑。50年的时间,他逐渐由痛恨,适应,到接受,以至于依赖上了那座剥夺了他自由的监狱。出狱后,他的身体得到了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最终他没能摆脱无法适应的行为困境,摆脱恐惧的束缚,以自杀作为终点。布鲁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环境,生命就失了原有的意义。
而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在他看来“现实是很难面对的”以至于“不习惯外面的生活”。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在展示枪的橱窗前驻足良久,睿智如他,无奈中沉吟“Terrible thing, to live in fear.”生活在恐惧中是很可怕的,这是一种直刺人心的绝望。
肖申克监狱高高的围墙织起的铁幕,棒子和禁闭堆积起来的威权,正如典狱长所说“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对于绝大数人来说,在这样的透不过气的黑幕下,“上帝”已死。“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充其量不过是吸食毒品后的自我上瘾,冀求短暂的快感和片刻的安宁。
出于免于恐惧的需要,在体制化里,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了避免自己遭受外来伤害,从众总是对他人试图改变现状的有益努力做出抵制或者破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造就了一批沉默的大多数,以及诸多事件中的看客。在社会群体中,看客即帮凶。殊不知,看客成为羔羊,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人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无人幸免。
2.谁来救赎
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震醒了多少混沌之人。但是“上帝”死后,谁来救赎。正如作者斯蒂芬.金发问的那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又在哪里?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讲的是一只饿死的狮子。该狮子长时间被关在笼子里,当有一天,运送狮子的这只笼子遗落在某地,而且笼子的门无意间被打开后,狮子竟然无动于衷,最后活活饿死。活在体制化里的人,同样会犯这种错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不都是对这类人的讽喻吗。可见,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因此,自由之路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不过,我们常常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恐惧,却总是把希望寄托于他人。所以,我们千百年来一直呼唤“救世主”,呼唤“上帝”,呼唤“菩萨”。过江难保的“泥菩萨”况且自顾不暇,哪有闲心来搭救你呢。即使他有能力,需要他搭救的人太多,对他礼敬的人也太多,他又为何要搭救你呢。
假如“上帝”真的存在,他伸出一只手,你也得顺势伸出一只手,正如释家所言“佛只渡有缘人”。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无人来拯救自己,那就自己成为自己的“神”。

在这部影片中,安迪就是一个强者,他利用自己的过人的学识,才华,高贵优雅的风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希望的坚守,在压力和时间中,冲破了体制化对他的束缚。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凿穿了“需要600年才能凿穿的隧道”,凿穿了一条通往自由之路的隧道。
毛主席曾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老人家还说“为了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在一个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毛主席所带领的共产党从一开始的区区的几个人和几杆土枪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建立了新中国,安迪用了二十年以一把鹤嘴槌和几张女明星海报掘出了一条自由之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可见没有什么是不可击败的,唯一不可击败的就是一颗怀有希望的心。必须谨记,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恐惧让你沦为囚犯,但希望会让你重获自由。

安迪是他自己生命的强者,却是瑞德生命里的圣者。瑞德在高墙的铁幕下,早已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他的每一天都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活着。如果不是安迪给了他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希望,我想,他会步布鲁斯的后尘。
影片里,在安迪放完歌剧唱片后的一次会餐中,当谈到歌剧,谈到瑞德年轻时喜欢的口琴,谈到美好的事物时,安迪告诉他们: 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get. Foget that there are palce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a---there’s a---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当安迪谈到“希望”一词时,瑞德的表情是严肃的,他说“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y friend: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翻译过来就是“听我说,朋友,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叫人发疯。”
事后,安迪从瑞德的竞争对手里买了一只口琴送给瑞德。被体制化的瑞德在看到口琴时,他的脸色出现了少有的笑容。曾经说过对口琴已经失兴趣的瑞德,觉得在体制化里,口琴已经失了任何意义的他,终于在某个深夜,拿出了口琴,抚摸了良久,再次吹了起来。即使那只是很短暂的行为,至少他开始改变,这就是好的开端。
假释后的瑞德来到了布鲁斯曾经居住过并自杀的旅馆,在“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的生存二元论下,他在安迪助燃起的希望中渐渐冲破了体制化的禁锢,开始一段自由旅行。正如他所言“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静静地坐下来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对瑞德而言,这就是他的新生,摆脱体制化的新生。
安迪于他而言,是“每片羽毛都沾满了光辉的鸟儿”这种“鸟儿注定不能关在笼子里”,不然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你无遗是启迪者和领路人。
我不禁想到了早年从《读者》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永远的布花》,文中写到:大战过后的德国,一片废墟。两个记者步履沉重地走过,其中一个问:“他们还有重建家园的信心吗?”另一个指指地下室窗台上的花,肯定地回答:“有!有花的地方就有信心和创造生活的激情。”安迪的象棋,瑞德的口琴就和窗台上的花一样,代表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就一定会有力量重建他们的人生!
3.确定目标立即行动
安迪也许是职业因素,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习惯,养成了他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是实干家,不是理想派。所以当他一旦确定他的目标时,他就立即付诸行动,并不断地强化目标。
他在监狱里图书馆帮助布鲁斯工作的时候,觉着存储的书籍少的可怜,便决定向典狱长申请援助。当然他的做法被其他人看做是异想天开,注定是无疾而终。布鲁斯告诉他“我经历了六个典狱长,懂得了一个事实,宇宙真理:那个人还没有生出来。你向他们提出定遭拒绝。”安迪没有被布鲁斯泼的冷水冰透了心,而是立即付诸行动,找上了典狱长。当高高在上的典狱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时候,他找上了参议员。为此他坚持每周一信,只不过用了六年时间就获得了州立图书馆的回应,虽然,回应是杯水车薪,但对安迪来说,对众人来说,毕竟是好的开始,希望之光已经开始曙现。为此他发展到每周给州议会写两封信,建议扩建监狱的图书馆。没几年,不堪其扰的州议会“只能”划拨资金扩建图书馆。
安迪的越狱,更能体现他计划的周翔,以及行动的可贵。从进入肖申克监狱后,他就在寻找越狱的机会。为此他研究过肖申克监狱里的地质演变和岩石形态,为此他从瑞德那里搞来了鹤嘴槌还有掩护的女明星海报,为此他和监狱里的狱警们搞好关系,以便获得一种熟人关系建立起来地形式上的便利。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挖开了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以及穿过了难以想象有多臭的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两代人的光阴,凿穿了一条通往自由之路。
尽管他做的很多事,在其他人眼里都是近乎偏执的疯狂,但是他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自动的与外界干扰进行“隔绝”,持之以恒的实践他确立的目标。我们很多人也许也曾一度为了我们的理想,目标,壮志豪言奋斗拼搏过,但是我们最终以失败收场。很多的原因不在于我们的想法不切实际,而在于我们受到了外界的太多干扰,以及深度的不自信。干扰让我们无法专注,不自信让我们善变,所以我们的很多努力被时间的巨轮碾压的粉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没有到达终点的失败者终究是失败者,就像自刎的项羽依旧是失败的项羽。
这个世界从来都缺少梦想,但从来都不缺少质疑。如果你所做的不符合主流认知,你,就会遭来或明或暗的攻击和反对。当然,总有人即使“心有所惮”,仍然“其心未悔”。他们在“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劝告中,到了黄河不死心,撞了南墙不回头。嬉笑怒骂任由他人评说,自己一笑而过。
仔细看看,生活中不缺少这样的“偏执狂”,华为的任正非,顺丰的王卫,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不都是在岁月的长河里,在一个个质疑反对里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成就了自己吗?陈安之在一次演讲里提到“想成功,先发疯”,《霸王别姬》里讲到“不成魔,不成活”固然有些夸大其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也是对诸如安迪之类的最好的诠释吗?
也许就像文中所言:步履匆匆的我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也正如瑞德在石头旁读安迪留下的信:记住,瑞德,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不逝的。
作者天涯雪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之道就在此中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肖申克的救赎》救赎之道就在此中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肖,此中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