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辛德勒的名单》愿奥斯维辛永远有阳光照耀

影视台词 > 影评 > :《辛德勒的名单》愿奥斯维辛永远有阳光照耀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辛德勒的名单》愿奥斯维辛永远有阳光照耀的正文:

文/西窗
一直记得中学时候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题目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的前两段是这样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记忆犹新的是前两段寥寥几句就呈现出的强烈对比,当时年龄尚浅的我对二战的印象都处在理论之中。我知道同盟国和轴心国分别是哪些国家,知道轴心国是法西斯,知道他们对于犹太人采取的种族灭绝政策。但这些对我来说只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已,根本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观,也产生不了情感上的共鸣。所以看到这篇课文我会很奇怪,为什么布热金卡不该有阳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猜应该没有比影像更好、更身临其境的方式。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1993年的电影,因其口碑极佳,在江湖流传已久。但是一方面由于影片195分钟,3个多小时的时长,一直不敢开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容易沉浸在影视作品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人,我真的怕自己的玻璃心碎一地。
的确碎了一地,我很后悔。我很后悔自己差点错过了这么好的电影。有的电影,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观众的幸运。感谢自己生得不早不晚,有幸接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无论是在思想、剧情、摄像、剪辑、音乐都做到了目前战争片的极致水平。
片子的开头,在一片黑暗之中忽然点亮了一根蜡烛,好似光明来到了人们身边。接着镜头后拉,一个普通犹太家庭唱着圣歌正在进行祷告,影片此时还是彩色画面。似乎一切都安静祥和,然而随着一个蜡烛的熄灭,画面瞬间进入黑白之中。原先静谧优美的音乐也一下子被火车的轰鸣声给压过了。种种迹象仿佛都在预示着噩运的来临。
不久,我们的主人公辛德勒出现了。影片并没有一开始就给出辛德勒的正脸,而是通过辛德勒身体局部的特写一步一步展现这个人。通过他细致地搭配衣服,挑选袖章和领带,和桌上厚厚的一沓钱,我们能猜到他可能是一个体面富有的人。最后当他收拾妥帖,别上纳粹的徽章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他是纳粹分子的一员。
这部影片剧情发展的转折点应该在辛德勒的转变上。在开始同情并决心保护犹太人之前,辛德勒是个只顾金钱利益的德国商人,他精通外交辞令,能够和一众德国军官搞好关系。他请犹太人来他的搪瓷厂工作完全只是因为犹太人便宜,他能够花最少的钱雇佣最多的劳动力。
转变的契机在纳粹把犹太人扫出隔离区押解到集中营的那一天,辛德勒骑着马站在高地上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情景。街道上到处是残暴的纳粹军官,他们把犹太人当牲口一样打骂,肆意地射杀,掌握着他们生杀予夺的大权。在这一片黑白的绝望画面中,一个身穿红衣的女孩小女孩显得格外显眼。她孤生一人在血腥、嘈杂的街道上逆人潮而走着,此时背景音乐却是一首犹太童谣,象征着光明与美好的犹太童谣。红衣小女孩好像成了这一片灰蒙蒙的绝望之中唯一的希望。辛德勒目睹了犹太人被凌虐的惨状,目光又紧随着红衣女孩,直到她躲起来消失在一扇门之后。
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一幕让辛德勒一下转变过来,可能会让情节显得有点突兀。本片中对辛德勒的人物塑造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转变不是在一瞬间。高地处看到的那一幕的确给了辛德勒不小的震撼,他的确对犹太人更好了,与此同时他还在关注着自己的利益。而且因为一个女人的求助,他与他的会计斯泰恩发生了争吵。他还在担心着自己的安危。而在焚烧那1万多个犹太人的尸体的那一天,他在堆成山的尸体中又看到了红衣女孩,那个唯一的希望仿佛瞬间化为了云烟。那次以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救犹太人。
本片辛德勒的转变一直顺利成章而且在情理之中,通过他与犹太人相处的一些细节一步步加深着感情,才会有后来人物合情合理的态度转变。
片中的极端纳粹分子阿蒙.歌德军官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一方面他手段残忍,视犹太人的生命如草芥。多年受希特勒的极端思想洗脑,他甚至根本不把犹太人当成“人”。另一方面,他居然又深爱着他的女仆,身为犹太人的海伦。纳粹的身份让他憎恶犹太人,而爱情又总是在冲昏他的头脑。为了控制自己,他只能屡次对海伦拳脚相向来不断提醒自己。
他本人身上的矛盾已经足够引人深思了。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民族的判断完全来自于自己被洗脑了之后的“信仰”。他不敢接受自己喜欢海伦是因为海伦是犹太人。而一个善良、美丽的犹太人没有任何被讨厌的理由。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真实感觉,只因为在他的思维体系中,犹太人都是下等人。
这种固执的极端思想在现在的和平年代真的很难想象。就像我们真的很难想象文革时期夫妻、子女之间怎么可以相互背叛。我真的很难想象,一个热爱音乐的国家,一个产生过贝多芬、歌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无数伟人的国家,一个有着如此浓厚的历史底蕴的国家,怎么会在希特勒的煽动下失理智、残忍至此。
在纳粹搜查窝藏的犹太人那天晚上,被找出的犹太人都被就地处决。那晚枪声如雷、火光漫天。最最悲凉的是,一个纳粹军官走进一个摆放着钢琴的屋子,在枪声中弹起了钢琴。象征着世界至纯的音乐都净化不了残忍的屠杀,如此绝望。我不禁想起美剧《兄弟连》中的情景。美军发现了一个集中营,在对集中营进行清理和救援的过程中,几位德国平民坐在广场的中央拉起了小提琴。德国人认为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用音乐治愈,但当人性的恶被毫无限制的释放出来,无论什么音乐都洗涤不了。
我始终认为,所有的战争片都应该承担起反战的社会责任。和平年代的人们似乎早已将战争的残酷抛之脑后。战争绝对不是你在网上浏览关于国际争端的新闻时,随手评价一句“打死小日本”这么简单的事情。战争是个人的苦难,是一个家庭的苦难,是一个国家的苦难,是全人类的苦难。而通过影像直观地反映这些苦难,教人们勿忘历史、警钟长鸣,是战争片必须承担的东西。
愿奥斯维辛永远有阳关照耀,有光亮,有碧绿的草地,有孩子的嬉笑。
愿世界和平。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公众号哦~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聊《辛德勒名单》这部影片是近年美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斯皮尔伯格把这部影片拍的即极具艺术性,又十分好看,这是一部充满着智慧的影片,也是一座后人取之不尽的电影艺术宝库,是足以让后世专门研究的传世之作。
  ⑴电影语言
  这部影片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十分出色。斯皮尔伯格大胆的起用黑白色调来表现这个故事,这就使得黑白和彩色之间的反差十分强烈,开篇和结尾中的颜色带有明显的寓意,而影片中的那穿红衣的小女孩也是包含在这个构成中,犹如一个试图跨越战争之河的希望时隐时现却在途中熄灭了,当我们浮出黑白的世界,呼吸自由空气的时候,竟有了一种历尽沧桑的感觉。用电影语言来讲述故事是这部影片的突出特点,影片的开篇,在一个火车站登记的一场戏,开始镜头前只有一张桌子,一瓶墨水,一支钢笔,四周一片寂静,一队人向这里走来,一个登记员坐下仰起头喊了一声“姓名”之后,寂静立刻就被打破了,镜头猛然切换到拥挤着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群上,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报着自己的姓名。这组镜头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以极大的冲击力,让我们在仓促中走进了那个另人不安的年代。 辛德勒和德国军官拉关系一段是这部戏运用电影语言十分有代表性的片段,从辛德勒走出旅馆到与德国军人打的火热,影片前后才用了5分钟,而事情交待的清清楚楚。这里较典型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同时背景音乐也由低沉到高扬,人物的情绪不断提升,直到举杯狂欢,当店员报出“奥斯卡?辛德勒”的大名时,嘎然而止。这一过程将电影语言的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用这么简洁的方式就将事情表现清楚,这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手法都难以替代的,它不愧是电影语言运用的永恒经典。象这样的电影语言的高水平的运用在影片里几乎处处皆是,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影片显然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与观众沟通,从而也使得这部影片十分耐看,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就如前面所说的,我们是通过斯皮尔伯格那双好似摄影机般的眼睛来看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故事本身,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看。
  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独特手段,各种综合艺术在电影中都必须通过蒙太奇的手段组织到银幕上。电影导演正是通过蒙太奇构思发挥各创作部门的作用完成整部影片的创作。因此说,一切都在为实现这种蒙太奇构思进行创作和服务。蒙太奇一词(法文montage的音译)出源于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把不同的材料加以处理装配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用到电影中来成为组接、构成的意思,逐渐成为世界上通用的电影专门术语。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蒙太奇的依据是在生活中选取不同的视点以求获得尽可能完整而细致的形象。电影蒙太奇的功能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构成了电影叙事的语言。2、能创造电影中特有的时空功能。3、用蒙太奇手法将电影的声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声画对应或声画分立和对比的复合现象,以深刻揭示主题、人物、情景等。4、对影片的节奏、长短、剧情发展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太奇的叙述方法一般分成以下几类:(1)对比蒙太奇(2)平行蒙太奇(3)比拟或象征蒙太奇(4)交叉蒙太奇(5)重复蒙太奇。蒙太奇场景转换的要求通常以流畅、自然、舒适而富美感为原则。蒙太奇结构,对导演来说,是渗透在导演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最后,在剪辑阶段,同样包含着导演和剪辑人员对蒙太奇构思的修改和再创作。
  ⑵情节表现
  这部影片的的背景是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影片是运用黑白色表现,使许多血腥的画面也被隐藏在了一种单调平板的镜头之内,但,这并不等于说这部影片的恐怖就没有了,相反,它在心理上给人的压抑不亚于任何血腥。在德国人如何对待犹太人的处理上,突出了几个个别人物的死,独臂老人、女工程师、马房小男孩、以及一个唯一着色的小女孩,他们的遭遇将犹太人的处境清楚的表现了出来,他们的生命犹如一只只蚂蚁,那么轻易地就被置于死地,这种“轻易”恰恰就是影片表现德国人的残忍的高明之处,一个原本活生生的人就那么轻而易举地死了,它给于我们的震撼绝对不亚于血流成河,哭天喊地的屠杀场面,它在不断地崩溃着我们心理上的安全防线,最终也明白了被敲入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什么。
  ⑶人物塑造
  辛德勒作为一个普通的德国商人进入剧中,他贪图享乐,好色投机,在战争中他开始并不理睬谁对谁错,只在乎自己是否可以赚钱,但是,他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与那些犹太人相处中,逐渐与产生着感情,在以撒斯坦被误装入火车时、在独臂犹太老人被枪杀时、在列车中的犹太人暑渴难熬时、在一个小女孩的尸体出现在灭尸场时,在这一个一个情节的不断推进中,我们和辛德勒一起体验着一个普通人的感情历程,最终,德国战败,辛德勒要逃亡,当他手捧戒指痛哭流涕,我们也不禁为之动容。
  ⑷影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的那样的一个故事中,还不断出现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如辛德勒与犹太商人讨价还价、招收女打字员、会见一个想让自己父母进入辛德勒工厂的妇女、一个小男孩向德国人“检举”是谁偷的鸡等等,这些精巧的细节,加上斯皮尔伯格拿手的悬念运用,让影片更具韵味。斯皮尔伯格是个讲故事高手,他使这样一部可能沉闷的影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可贵的是,这些手法并非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斯皮尔伯格这位“天生”电影人的创作激情自然迸发的产物,他在汲取前人电影艺术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更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这部作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部充满理性与激qing的经典之作。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这部影片的配乐也是近年来少见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之一,作者约翰.威廉姆斯在创作中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的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音乐作品和这部影片一样,也必将是音乐殿堂中的永恒经典。
作者离想

《辛德勒的名单》愿奥斯维辛永远有阳光照耀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辛德勒的名单》愿奥斯维辛永远有阳光照耀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辛,照耀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