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红气球》乘着气球俯瞰世界的美好

影视台词 > 影评 > :《红气球》乘着气球俯瞰世界的美好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红气球》乘着气球俯瞰世界的美好的正文:

这部电影短片与战争相关的背景,以及现实与奇幻的交织方式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关于儿童的电影《潘神的迷宫》,这是时隔3年看完至今仍然影响深刻的电影。电影是二战时期,小女孩深受二战的伤害,躲避在虚拟的童话世界中,童话与现实的交织,两个时空同时的发展,不过《潘神的迷宫》更为黑暗、虐心,小女孩成为了童话世界的英雄小公主,可以与自己的生父、母亲在一起,而在现实世界中却失了母亲,并且被自己的继父开枪打死。小女孩离开了一心想逃避的现实世界,了一心向往的童话世界。但悲剧式的结束与意味深长的故事内容让我的内心震撼。
《红气球》的故事背景是在二战后的法国 ,经历过二战洗礼过的法国,深深的陷入泥潭之中,不能自拔,那时欧美国家都流行起“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社会的低迷气氛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探究一下法国的历史,法国在二战前在一战时的战役报道都是战术以及战斗力很强的国家,但法国思想过于守旧保守,在二战时期坚持一战的作战战略,反抗入侵的德国,但仅仅坚持了50多天就战败,法国的政治政府一直都是更迭不断,适时执政的政府投降于德,说起来法与德在那时的思想上对反共都一直很执着,反而早在一战时期法国与英国就有许多国家利益思想上的冲突。而在二战法执政政府投降后德借助法的海军势力与英国战斗,并且法国此时也成为了德国的战后补给地区。在执政政府再次变更之后法国又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的盟友国的战线,投入对法西斯的反抗之中。德当时侵占的是法的北部地区,在二战结束后,法国对北部地区的妇女进行了清扫活动,清扫与德军有染的妇女,脱光她们的衣服让他们游街,就像《可可西里美丽的传说》一样。法国热爱着自由,可是法国的爱国热情,自由的澎湃也让这个国家多灾多难,过分的热血让我认为失理智大脑。战后他们开始收敛自己的自由的欲望,过着黯淡无光信仰宗教一日复一日的生活,像一滩泥沼。
在二战后的时期中法国在电影史上又出现了新浪潮电影,在50年代与60年代之间兴起,太久的压抑使得文化方面通过电影、文学来抒发、释放。电影短片《红气球》是在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1956年创作上映。此时正处于法国新浪潮电影时期,综合对比《红气球》与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它与法国之前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以及优质电影都有着截然不同,是不同于传统电影的表达手法。从《红气球》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背景音乐是来烘托电影内容发展以及语言极少的彩色电影,重在让观众观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及相对人物的内心想法,它讲述的是下层或者中层人民的生活,演员也是非职业演员,小成本制作,开放式的结局构想也是新浪潮电影时期的特点,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进行实景拍摄,契合了那个时代电影应该像是书写文字那样流畅而微妙的书写工具的号召。这部电影短片不单单只是讲述了现实生活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寓意在其中,现实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挚具有韵味的故事是冰山的七分之一的表层下,法国一直具有一种“迷影”文化,将电影视作第七种艺术对待,在这部电影短片中最为直接看出的是红气球的寓意,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在这部电影中象征着自由的激情、奔放,也带着一种美好的寓意这种美好是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次找寻会的,在每个人的心中对这份自由、美好、激情彭拜都有不同的定义。同时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也赋予了红气球生命力,它有自己的喜恶,它喜欢对它好的小男孩,对美好事物发展憧憬的自由信念,不喜欢那些压抑着内心不善待美好的人,这也是隐喻着战后人们心中留下的懦弱、害怕但又向往、渴望的矛盾心理。这是年轻的一代导演的尝试,它并不同于其他充斥着五彩缤纷快乐美好的关于儿童的电影,并且在拍摄手法上也不再固守陈规,在拍摄小男孩走在街上时,摄像机与小男孩保持相对位置,随着小男孩拿到气球后开心的蹦跳着而自然摇晃。
故事简洁有韵味,维基百科中在点评中说道,这部电影一放映,受到了小孩和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并且在95%的评论家的评论下该电影都受到了积极的评价。故事是一种奇幻与现实的交织,在充满灰蓝色的街道上,镜头前出现小男孩下楼梯一只狗在台上的背影,小男孩看到路灯上系着的红气球,小男孩爬上拿到气球后爬下来从画面的右下角走出,这些动作一镜完成,这组长镜头准确的传递信息,完整地再现并交代了所有动作画面。小男孩拿着红气球走在灰暗的街道,一抹鲜红点亮了人们的视野,大人投好奇的目光,小孩头妒忌的目光,因为美丽的红气球不属于他们。小男孩乘汽车因为气球,于是小男孩飞奔回家,回到家长辈将气球在窗外放飞不允许他持有,气球并没有飞走,而是在窗外徘徊,电影的奇幻性出现,小男孩忍不住偷偷的打开窗户发现气球还在,于是抓住了气球拿回家里。学校时因为气球太过扎眼,被老师发现记迟到在小本子上,后来同学们见到红气球争夺它,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红气球的存在,红气球和小男孩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也为后面故事的高潮铺垫。电影也十分细腻,在第二天小男孩回家的路上下雨,小男孩躲进好心路人的伞里,也要将气球放进伞里遮雨,再过一天时,小男孩过马路,红气球跟着他,小男孩转头看见漂浮在身边的气球,用手牵起红气球一起过马路。他开始呵护和担心红气球,他们像互相陪伴的朋友。一次小男孩在市场里看见小女孩的画像发呆,红气球看见市场的镜子发呆,在小男孩牵起红气球回家的路上,他们迎面相遇到一位小女孩和被她牵着的蓝气球,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小插曲,在世界上我不是孤独的,还有和我一样的同伴也在。日久生情,情就是一种陪伴。又一次回家小男孩和气球被一群小孩前后夹击追逐,小男孩在羊肠小道中躲避他们在惊险后安然无恙的和红气球回了家。
最后一天,小男孩穿戴着最好的衣服和长辈教堂祈祷,可是红气球不安分的从家里跟了过来,引起了教堂的骚动,红气球也没有被教堂容纳,小男孩牵着红气球奔跑到面包店,看着橱窗里的面包,对红气球说等着我,不要乱动,于是进了面包店,一群小孩来到面包店也驻足停留看着面包,但也发现了等小男孩的气球,气球记着小男孩的话“等他”,结果被这群小孩捉住,他们欢呼唱着歌带着气球走上废墟高地,但是红气球只有一个因为归属问题而相互打架,最后有的小孩开始拿石子、弹弓攻击气球,因为得不到就要毁灭,在你的童年玩伴中,总有和你争东西,又争不到,气急败坏弄坏它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小男孩吃着面包出来,找不到气球,开始焦急的四处寻找,配合上音乐的急促,让观众的心也悬着。终于找到气球,小男孩使尽力气夺回气球,以至于隔着墙快被对面的绳子扯着翻过墙头。但不幸的是寡不敌众,红气球最终还是在被追到后的争执中,被其它孩子用石子砸中脚。小男孩绝望的表情,紧接着气球在空中漂浮,慢慢漏气,看着气球坠落被踩的特写是一个长镜头的运用。我们闭眼红气球的影子仍然在我们的视线中,在观众的心理留下了美好和童真。
小男孩失魂落魄的站在原地,与此同时导演运用平行蒙太奇,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全城的气球都飞向小男孩的身边,小男孩看到气球兴奋的将气球都拿在手上露出了笑容。镜头透过气球拍摄气球堆中的小男孩,一种幸福的感觉在观众的心中油然而生。自由、美好没有被接纳、包容,而带来的是争执、伤害,那让我们不要拘束内心和它一起放飞。镜头拉远,一大堆七彩的气球带着小男孩飞上了天空,慢慢飞高,飞远。美是永恒存在的,小男孩乘坐气球飞上高空俯瞰一切,或许他能够眺望出这片灰蓝的阴影地方,看到战争后世界逐渐恢复仍然存在的美好,感受到自由。或许又是《潘神的迷宫》一样,只不过是一种因为时代而对当下社会的幻想逃避。相信观众也更倾向于更美好乐观的一面。
作者湿肉伴干柴
   它从不考虑未来与过,顺乎潮流,你拥我挤没有烦恼,快乐无比出尽风头,炫耀光彩也从不计较生命的意义,兴奋已极,砰然一声溶进了无声的气流里。
   每个人童年中都会有气球这样的玩物,儿时上街看到有卖气球的就想买,但是没有钱;长大后,你有足够的钱能买很多气球了,但是你却不想要了。有些东西只有在特定的时间里才有意义。
   法国导演阿尔伯特.拉莫里斯拍摄的这部关于儿童题材的电影,很多人看过之后,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这也许就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一个特色,能够表达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导演运用了大量的冷色调,来烘托小男孩的生活,但是有红气球的镜头时,色调就是鲜艳的,色调的强烈对比表现了小男孩的孤独。在声音方面,也十分具有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主要以低沉的声音为主,在电影开始,一个全景镜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清晨的巴黎被烟雾笼罩,连朝阳都无法穿透厚重的雾,光线是昏沉沉的,画面开始只有一只猫,紧接着背着书包的小男孩走进镜头,摸了摸猫的背,在此看出,小男孩十分具有爱心。猫代表着孤独,因为猫很难被驯服,有人说喜欢猫的人是孤独的,导演向观众传达出一个信号,小男孩也是孤独的,可能这点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后面的种种表现,都证明了这的确是个孤独的男生。
   电影中的小男孩名字自始至终也没有被提及.在老师眼里,他只是一个淘气的学生,电影中跟小男孩有关的台词仅仅是“快点进”,“快点出来,带上你的气球”;在家里,他的祖母对他也是毫不关心,看见他拿红气球回到家,就直接把气球扔掉,也没用考虑到小男孩的喜好;在同龄人面前,别的男孩子成帮结队,跟他打交道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想抢走他的红气球。在这么鲜艳、引人注目的红气球面前,小男孩显得极其普通。导演将主人公设置成一个普通、孤独的小男孩,他的朋友只有红气球,但是红气球很受欢迎,但是小男孩只有它一个朋友,他甚至把红气球当做“人”来看待,跟它聊天、扮鬼脸、捉迷藏,当有其他小朋友要来欺负它,他也会像帮助朋友一般,帮它逃出困境。当狗对红气球吠的时候,喜欢小动物的他,也会吓小狗。带红气球看骑兵巡逻,在高架桥上看火车经过,感受蒸汽的神秘。
   这是个儿童的世界,但是也很多成年人,导演运用了大量主观镜头刻画出儿童眼中的成年人的精神状态。电影中多次出现玻璃这一物品,清晨有人背着玻璃边走边卖,大人在玻璃窗里看小男孩,隔着一层玻璃就如同隔着一个世界,大人们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电影中出现过一个画面,小男孩跟红气球穿过一个集市,在镜子面前红气球停下了,在镜子面前,照出了红气球的原形,影射了小男孩的欢喜悲愁,这一切都被展漏无疑。同时,玻璃、镜子也象征着美梦易碎,可能童年不是那么美好,就像是个梦,当你长大了,会发现,连做梦的机会都没有了。导演多次使用仰拍镜头,在拿到红气球的第一天,电车售票员不让小男孩上车的时候、小男孩因为没有坐电车走回家,老师从窗户里往下看的时候以及小男孩回家晚了,外祖母向窗外看的时候,都是运用了仰拍,在小孩的眼中,成年人就是高高在上的,权利的象征。而他们想达到一个目的的方式就是缠着大人,不达目的不罢休,当小男孩上课因为红气球被校长关进杂物间时,被赋予“人”的性格的红气球就是跟着校长,校长哪里,它就哪里。而在影片最后,红气球被坏孩子踩坏,但是全市的气球都蜂拥而至到小男孩身边,带他穿越这座迷雾般的城市,在几十年后的《飞屋环游记》中也出现了相似的镜头,老头卡尔为实现他世老伴儿的愿望,用气球挂在屋顶,经过重重障碍,最终到达瀑布仙境的故事。
   气球象征着梦想,全城的人都打开窗户,往外望,心里的屏障也同时打开了,跟着小男孩一起逃出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囹圄。红气球被导演赋予了多重身份,它是小男孩的朋友,是小男孩的梦想与希望,也是小男孩逃出大人世界的钥匙。

《红气球》乘着气球俯瞰世界的美好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红气球》乘着气球俯瞰世界的美好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红,美好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