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影评:吹响一曲时代的挽歌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影评:吹响一曲时代的挽歌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影评:吹响一曲时代的挽歌的正文:

这两天在各类影评中多次看到《百鸟朝凤》这部片子,各类推介已经看到让我难以抑制观看的渴望,终于在今天约上几位好友在傍晚时分冒雨走进了电影院,带着期待与敬意沉浸在电影世界中。
导演吴天明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撑起电影市场的今天,很少有人再关注曾经叱咤一时的导演们的略显粗粝的作品,尽管那些片子所达到的高度即使在今天也很难超越。总而言之,能够在大屏幕上欣赏到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实属不易,况且,这还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感慨自己的幸运之余又添了几分唏嘘。
今天偶然看到朋友推荐来的南方人物周刊上的文章,历数吴天明导演生前身后事,尤以他对于第五代导演的提携最吸引我,看到他不遗余力地支持后辈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艺谋会在电影片头的一小段视频里极力推荐这部影片。不得不说,读到那些电影人之间的淳朴情感,我深切感受到了电影之外的魅力。
《百鸟朝凤》整部电影的节奏是不急不慢的,一个小孩子成为唢呐匠的故事娓娓道来,除了一场打斗之外,似乎没有什么留在记忆中的激烈情节,但是无论是天鸣的情感还是焦三爷的情感,都在缓慢的发展中一次次来到顶峰,吸引着你的注意力以至于你根本意识不到时间在不知不觉的情感发展中渐渐流过。在这部影片中,节奏的控制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令人眼前一亮的剪辑和镜头也不少,一个少年到青年的过渡让几位朋友一起发出了惊叹,巧妙的构思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为表达天鸣年复一年练习唢呐寒来暑往的季节变换时使用的剪辑手法也颇为流畅写意。另外,每一个空镜头都拥有着考究的构图,看着黄土地上的风景,毫无矫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壮阔间它展现着朴实的美丽;还有雨水落在石板上的画面,几乎让人透过屏幕感受到雨的迸溅;将焦三爷醉酒后吹唢呐的场面用慢镜头展现,在蹒跚的脚步里悲凉的意味也随着镜头的缓慢推进融入了心中……不得不说,那些镜头是足以让人沉醉的。
影片的主旨是很好把握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用费力思考主题的内容,放了更多的精力关注细节处展现出来的创作特色。然而,主旨的简单却不意味着不够深刻。
唢呐在无双镇的传承是焦三爷无比看重的事情,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生命:他拖着病体找以前的徒弟来重振唢呐的传统、在吹奏时甚至从嘴中突出献血来……在天鸣和蓝玉之间他忍痛选择了天鸣也正是因为相信他不会抛弃这门手艺。天鸣也真正地做到了,但在这坚守的过程中他感悟到了辛酸。
唢呐班子的演出费越来越少,以往对乐队行的大礼如今也已经无人再提及,更多的场合人们喜欢请洋乐队来演奏,时代变了,唢呐匠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天鸣的师兄弟们纷纷放弃了唢呐,只剩他自己孤独地坚守,他口中一直重复着那句“我和师傅发过誓的”其实也道出了他内心的那份不甘。电影配乐中唢呐的吹奏总是带着几分凄凉的,师傅拿出的那些上百年传承的唢呐也暗示着唢呐已经走入了历史,成为了“不合时宜”的东西。
可这是多么让那些唢呐匠们伤心的事情,在我看来,他们惋惜的并不仅仅是唢呐过时了,他们惋惜的更多的是人们对待传统的手艺的态度。一切都在随着时代瓦解,唢呐也成为路边乞讨用到的工具,人们除了在路过时施舍两枚硬币再无任何怀缅。时代发展地太快了,大家都忘记了那些曾经的人们,那些将一项项技艺带到了无人触及过的高度、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匠人们。一个匠字,意涵太多太多,而今却鲜有人关注了。
《百鸟朝凤》,是一首只吹给德高望重的人的最高待遇的曲子,曲调宛转悠扬,焦三爷生前面对众人求情也不肯为德行不够的人吹奏,他坚定地守卫着唢呐的尊严。最终,焦三爷因病长眠,坟前,天鸣用尽全力为师傅吹奏一曲《百鸟朝凤》,赞颂师傅的品德与坚持,其实,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吹奏给时代的挽歌?唢呐的声音穿透了一切,质问这个时代是否从太过匆匆,掩埋了太多事务,也伤害了太多的人。然而,焦三爷是不屑与这个时代妥协的,他倔强无比。在影片最后,焦三爷在自己的坟前听完了那首百鸟朝凤,转身走入无边的土地,身后一路黄土一路风尘。
影片主人公的名字叫游天鸣,导演名叫吴天明,名的相似显然是导演有意为之,天鸣的经历想必影射了导演的感触: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走到了时代的后头,看不懂这个匆匆变幻的世界但仍然不想妥协,只因从没忘却内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百鸟朝凤》与年的《老炮儿》在某种方面是有异曲同工之意的,也正是这种意蕴让人心生喟叹。
《百鸟朝凤》从各方面说来都是今年上映的片子中上佳的作品,好口碑已经被很多人证明,不缺我一个,但是几点不足也顺便提一下:首先是在语言运用上,全片运用了普通话而非方言,这导致很多地方的情感表达不够顺畅,尤其在粗口方面,而且书面化的语言太多,不够贴近生活;其次就是结尾,我和几位朋友都觉得结尾不够有力,本来大家都在期待一个强有力的结尾,但是现在的结尾四平八稳,没有在最后完成对影片的升华。然而,瑕不掩瑜,这些不影响它作为一部好电影,毕竟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完美的,何况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观点。
购票时,在APP上看到偌大的苏州,上百家影院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有这部电影的排片而且几乎每家影院仅有一场,虽然对文艺片排片少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多少还是有些触动或者说是愤懑——即使网上的评分高于8分,无数电影公号强烈推荐,但这些都改变不了市场的选择,百万级别的票房折射出的何尝不是另一种时代的悲哀。
写到此处又回想起今年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上《云水谣》的导演尹力所说的段子:“现在走到哪都能看到人谈电影,10个亿一下的片子你都不好意思进咖啡馆谈,路边电线杆底下就谈了。”全场哄笑,但嬉笑间,尹力对当今电影市场的讽刺一目了然。
今天读到的一篇影评中有这样一段话切中了当今电影业的脉搏:“当下中国电影界忙于发明IP等新名词,似乎一旦拥有了类似的前沿概念,奔票房数字而的胆子就又大上了许多。”在我看来这段话真是一语道破,华丽的票房数字之下,如走马灯般登上院线的电影里能被影史留下的又有多少?所谓的先进概念,又有多少是为了电影自身而非商业考量而提?答案不言自明。
电影结束,很多人一直坐到了字幕结束,鸦雀无声间一种压抑蔓延在不大的空间里,我想,在那一瞬间,大家应该是共享着相同的感触的。无言是最好的交流。
致敬吴天明的坚守。感谢几位同好一同观影。
最后引一下融合了吴天明导演多部作品的挽联,共同祭奠:
人生犹是无奈变脸,事业却似老井无声,在没有航标的河流,唢呐吹奏了百鸟朝凤。
秦川养育朴实鲁汉,岁月流逝百味年华,立厚重黄土的大地,一心留存写青史寸篇。
TommyTong
2016.5.9 23:40
作者 TommyTong消逝的仪式感
《百鸟朝凤》勾起了我一些记忆,一些关于陕西老家的零星的回忆。
我不太记得在陕西农村老家参加的红事了,而参加的白事还约莫记得一些。太奶奶三周年的时候,排场很大。是需要摆上三天筵席,搭上三天舞台的。死者为大,在陕西农村老家,不管家里条件如何,家里有人过世是一定要办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的,在三周年的时候,一定还要办一场更加隆重的葬礼。
然而,老家里又是极度节约的,似乎只有在举办葬礼的时候,才会摒弃下这份恪守到固执的节约。这,值得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在老妈看来,很多家庭这样是不值得的,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享受,死了住进三室两厅的墓穴里,似乎意义显得并不是很大。她固然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解释,也并不能完全消弭我对这种传统的犹疑态度。似乎是需要批判的,但似乎又有足够的理由支撑的。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解释这样的一种传统:仪式感。
我们所犹疑的问题核心不外乎,世的人,我们就算给他烧再多的祭品,准备再大排场的葬礼,他也不一定感受的到了,由此造成的与平时拮据生活完全不相匹配的巨大资源浪费,是荒诞而可笑的。
可是,葬礼真的是为死的人所准备的吗?可能不完全是吧。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活着的人在以对死者的悼念和追思为主题下的一种仪式。一定是要用最隆重的形式,来寄托活着的人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会请七乡八邻的人一起参与,会大摆筵席,会孝子贤孙哭倒一片。或许大排场下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是就像一句笑话讲的,在过年的时候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吃完那么多丰盛的菜,而是没有将整盘的鸡鸭倒进门外的泔水桶里。或许这种思维本身,就是与基于使用与满足机制的消费社会所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吧。
七乡八邻的共同参与构建的是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孝子贤孙哭倒一片是对家族身份的认同,而这种身份认同则以对亡人的追悼作为平台来加以构建,越大的排场将越能烘托出这种仪式感。
我无法评判这种仪式是好是坏,我只是觉得,缺乏了仪式感的生活,好像也缺乏了很多制造幸福的机遇。
因此,我能理解在这样一种价值体系下,片子里唢呐匠作为仪式中的主导者,所具有的崇高的地位。被男主的父亲所深深崇拜着的,被大家所景仰着的角色。
但是,规矩破了,仪式感也消除了之后呢?是礼崩乐坏,还是破旧立新呢?
我又想起了太奶奶三周年的时候,戏是要唱足的,白天是县里带来的现代歌舞,唱的,大都是90年代流行的港台歌曲。舞台边,围了很多年轻人,以男性居多,碰见嗓子差点意思的,就在起倒彩:“下,赶紧下。”碰见打扮妖娆点的女歌手,就在那大声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晚上则是陕西的地方戏剧秦腔的舞台了,许多老年人则会拿着板凳,把现场坐得满满当当的。听戏的时候完全不比白天那么聒噪。我还记得坐在我前排的那个老爷爷,戏唱了一晚上,他一直在摇头晃脑,一脸陶醉的模样。我爸说他大概是得病了,我坚持不那么认为,因为那个老爷爷摇晃脑袋的时候完全是带着节奏的。一旦一场戏完了,一定是会鼓掌的,鼓掌的时候,他的脑袋是不摇晃的。
似乎,白天的群体跟晚上的群体是无法兼容的,就好像白天的演出跟晚上的演出永远也无法搬到一个舞台上一样。这么傻的事情也只有一个平台能坚持不懈地挨骂进行下了,这个平台叫春晚。
断代在现在这个时代似乎显得更加突出,我们所接受到的文化和价值观,与祖辈们几乎是完全不相匹配的。我们崇尚西部牛仔般的开拓进取精神,而对落叶归根、乡土重迁的情怀不屑一顾;我们推崇品牌符号,讲究物质消费,创造社会财富才是真理,不谈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从内在的自我约束转为外在的条令约束,强调个体,推崇个体权益,而孔孟之道也成为一个迂腐的符号。
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本就是一纸空谈,靠片子里的正傅局长这样的人来完成更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觉得,传统文化的消逝并不值得如此可惜,因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每一种传统文化也是由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发展而来的。可能稍微感到遗憾的,是丢掉了数百年来赋予的一种区域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吧。
当年,陕西人听秦腔,四川人看川剧,现在,都在听一样的歌,看一样的电影啦。或许再过上不久的时间,在麦克卢汉所描述的地球村的概念下,全球人的生活也就大同小异了。
我所感到遗憾的,是基于这种身份认同下的仪式感的丧失,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精神生活的满足度。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奶奶来我们家玩,还带着一盒光盘,里面有她最爱的秦腔段子《四郎探母》。这段子她早就倒背如流,看了无数遍,但每每在DVD上再看一遍的时候,她都会不停地擦眼泪。我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不懂。”然后说了一些我不太能听明白的陕西话,我现在大概能明白她的意思了,应该是说这是属于他们那代人的浪漫和情怀,是无法与我们共同分享的。也可能,我永远没办法懂他们那代人的浪漫和情怀了吧。
作者伊人不再憔悴

《百鸟朝凤》影评:吹响一曲时代的挽歌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百鸟朝凤》影评:吹响一曲时代的挽歌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百,挽歌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