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五个维度解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五个维度解析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五个维度解析的正文:

正在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呼声很高,在电影评论圈炸开了锅,一批影视界的大腕儿都在力挺此作,影院也为这部艺术电影保驾护航,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为什么这部影片叫《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又是什么?至少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解析下“百鸟朝凤”,分别是“成语典故”、“民间乐曲”、“影片内容”、“电影导演”、“文化思想”。
维度 谁是凤 谁是百鸟
成语故事 凤凰 金丝雀,黄鹂等
民间乐曲 唢呐演奏 百鸟声
影片内容 德高望重的逝者 孝子贤孙
电影导演 吴天明 电影行业的人
文化思想 坚守的精神 大众
成语典故这样讲述《百鸟朝凤》:很久以前,凤凰是只很普通的鸟,但它很勤劳,从早到晚忙着收集果实。别的鸟儿则讥笑它很傻,不知道玩。一次大旱,鸟儿们都没有吃的了,凤凰赶紧把自己采集的果实分享给大家,帮众鸟渡过了难关。为了感恩,鸟儿们把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拔下制成了光彩夺目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推举为鸟王。每逢凤凰生日,四面八方的鸟儿都来朝贺,此场景称为“百鸟朝凤”。

根据成语典故,华夏民间乐曲瑰宝——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以热情欢快的旋律,模仿百鸟和鸣之声,悠扬又短促,明亮又暗淡,惟妙惟肖,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在长音处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令曲调奔腾激荡,竟达到听众误以为是一气呵成吹奏出来的境界。
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因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流行于黄河岸边,主要在德高望重的人世时吹奏,以缅怀逝者生平的伟大贡献,表达孝子贤孙对逝者的爱戴,乡亲邻里对逝者的尊敬。

吴天明导演根据这种流传百年的民间婚丧习俗拍摄了电影《百鸟朝凤》。电影的内容安排遵循时间的发展顺序,从少年游天明唢呐匠焦三爷家求艺拜师,然后河边吸水,练习基本功。为了家族的荣耀,天明决定坚持学习的心智磨练,师傅传承天明衣钵(教授唢呐巅峰曲目“百鸟朝凤”,任其担任游家班班主),到最后师徒对唢呐文化的坚守。
吴天明导演如同影片中的焦三爷一样,对电影艺术很执着,拍摄了多部优秀作品,如《老井》、《变脸》、《首席执行官》等。这部《百鸟朝凤》秉承着他以往的凝重厚实的风格,致力挖掘蕴含人间真挚情感的题材,彰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对画面颜色,镜头转场,演员的表演,故事的叙述都注重细节的刻画,值得热爱电影的人们细细的考究。

跟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一样,《百鸟朝凤》的画面颜色饱和亮丽,每一帧画面都可以作为海报或是壁纸。如:天明帮师娘纺线的那场戏,五颜六色的彩线横竖地交织在一起。在大俯拍的镜头下,视觉效果非常震撼,仿佛师娘化身成心灵手巧的织女,在纺织一件光彩夺目的凤凰羽衣。不同于《刺客聂隐娘》里迷雾中的芦苇荡那样朦胧,《百鸟朝凤》中的芦苇在烈日的照耀下,郁郁葱葱,映着蓝天碧水静静地展现自然的活力,生长的气息。少年郎游天明正凭着那股韧劲儿在努力的练习吸水,不管这细细的芦苇杆有多长,卯足劲儿鼓起的腮帮定会将那河水吸上来!忘不了《红高粱》里那一片迷人的高粱地,肯定也会被黄河岸边这块金黄的麦地所吸引。风吹麦浪,淳朴的农民头戴汗巾,手挥镰刀,收割着丰收的喜悦。在影片颜色的处理中,不仅有自然风景的展现,在演员的服装上也是设计很巧妙。天明和师弟蓝玉两人穿的T恤颜色总是不同,湖蓝色的,枣红色的,鹅黄色的,不管在河边,还是在古朴的小院里,衣服颜色的强烈对比使两位少年成了画面的重点,衣料材质的相同又使画面非常的和谐统一。

影片的叙事流畅自然,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经过细微处理,主要是通过音乐,画面相似性和故事发展因果关系来设定转场的。游天明第一次用芦苇杆吸上水时,他兴奋地往师傅家跑,画面连接着鱼儿跃出水面,鸟儿飞过芦苇荡,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下,将人物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抒发地淋漓尽致。在焦三爷确定游天明作为接班人的戏快结束时,陪着天明感动的眼泪,通过温婉轻柔的背景音乐,画面自然过渡到师弟蓝玉在委屈地扣树皮。同一个音乐把极度的高兴情绪和难过的心情无缝串联,也将叙事的内容步步向前推进!

影片中多出都是用背景音乐来实现镜头之间的转场过度的,但在天明长大时,采用的是画面相似性转场,前一个镜头是从左到右,画面从少年天明的面孔转到纤细的手指按唢呐音孔再到唢呐的大喇叭,然后又从大喇叭口镜头从右往左移,强有力的手指过度成年天明的面孔上。如果是这种时间跨度大,而又不想采用一般叠化或淡入淡出转场的特效,就可以利用画面内容的相似性来进行过度,达到的效果不仅不突兀,反而给影片的艺术处理加分不少!在因唢呐乐队与西洋乐队竞斗时,被一帮小青年侮辱,发生斗殴后,大家都打得头破血流,丧气回家。画面紧接的是在倒药水的茶碗,母亲给生病的天明煎汤药。因为前面的戏大家是皮外伤,到后面天明发烧生病,时间有跨度,但符合观众的心理,都是生病吃药,顺应事情发展因果关系,所以故事的发展也就流畅自如。

老一代唢呐匠焦三爷的扮演者是演技丰富的实力派演员陶泽如。在霍建起导演的《生活秀》中,陶泽如和大陶虹的表演松弛有度,如那一支婷婷袅袅的香烟,含蓄但韵味十足。在《百鸟朝凤》中,陶泽如的严肃表情像是《百团大战》中彭德怀附体,但在醉酒的那段戏时,他的表演如同孩童那般欢乐有趣。
尘封20年的美酒让他面部绯红,微醉的焦三爷向徒弟吐露真言,当看到天明扶起摔倒的父亲时掉的眼泪,他就决定要收这个善良淳朴的孩子做徒弟。师徒敞开心扉的聊天让焦三爷的心情高涨,他拿起那支传承了两三百年的唢呐,得意地吹奏这首《百鸟朝凤》的绝唱。一直冷冰冰的他为什么此刻变成了一个天真快活的孩子?因为他很骄傲,自己培养了一位能继承他衣钵,肩负重任,又不忘师恩,孝顺体贴他的徒弟。膝下无子的焦三爷此刻完全把游天明当做自己的孩子,那份为父的空缺感一下子得到了满足,多年压制的情感在这曲《百鸟朝凤》中欢快的宣泄着。
在学艺期间,游天明吃住在师父家,在跟师母纺线时第一次听到了“百鸟朝凤”这四个字,回家后在父亲的口述中知道《百鸟朝凤》是唢呐的巅峰曲艺,一代徒弟只传一个的尊耀。影片前半段就主要是讲述徒弟学艺的历程,而后半部分才是影片主题升华的关键。

唢呐这种活计只是农村人谋生的一项副业,在乡里乡亲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出活儿,挣到一点收入,家里的主要收入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这是中国广袤土地上,农村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讨生活,而且面对外来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传统的技能正在逐渐丧失其功能。现在很多的地方习俗文化伴随功能减弱而在慢慢消失,如果仅仅依靠申请“非物质文化”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后继者来延续,来坚守。这是一种对过深厚情感的追随,对自我文化根源的保存延续。
在老村长的葬礼上,唢呐里的滴滴鲜血,焦三爷用他的生命来演奏《百鸟朝凤》,甚至在弥留之际,卖掉自己的耕牛,用所有的积蓄来帮助徒弟维持游家班这个演奏团队,不能够丢弃唢呐的这门技艺。老一辈艺人用自己的言行和生命来培养,激励后者,为的是优秀文化的延续,等待时机的复兴和发扬。

吴导正是这样一位老艺人。他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国的第四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在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为中国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第五代导演人才,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等。吴导他是电影行业中的那只万人瞩目的凤凰,他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崔嵬对艺术的奉献精神,并用他深度人文关怀的作品,和他的深厚艺术修养,教导影响着晚辈们。《百鸟朝凤》影响许多人关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果切断了根,那怎能抵抗外来肆虐的风暴!

如今,艺术电影难在市场上取得票房好成绩,像《刺客聂隐娘》、《闯入者》这类口碑很好的影片都抵抗不住那些铺天盖地进行宣传的商业大片。不过对于《百鸟朝凤》,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吴天明导演的启发,在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强烈责任心的驱动下,大家开始反思行动。电影行业具有号召力的大人物在奔走呼号,院线代表们也在积极的宣传,影迷水军们更是激情高涨地参与评论宣传,各大网站像儿、搜狐等对《百鸟朝凤》的关注度相当之高,相关报道实时更新。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在关注这部《百鸟朝凤》?不仅因为它的名字,它的导演,它的故事,更主要的是它传达的思想触动了大家的神经。在电影院观影时,没有说话声,没有爆米花声,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看,在认真地思考。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焦三爷这么跟徒弟游天明讲。各行各业,大家都在学一技之长,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理想。在稳定的环境中,迷茫的求艺者可以从游天明身上挖掘,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怎么学?
父亲逼着天明学唢呐,而天明在气力不足的先天劣势条件下,凭着其淳朴的内心,坚强的毅力,在割麦子,模仿鸟叫声等方面比师弟蓝玉更稳重务实,专心钻研,是个可以做“匠活”的苗子。蓝玉悟性极高,资质好,能把羽毛吹得好高,一米远之外用水哧倒木板,但在生活的细节中,就可以看出他性子野,做事不专心,还学会抽烟,见习期间还偷偷盯着小女孩看,过早的染指不良习性。焦三爷在选择接班人时说“唢呐是一门匠,需要一位有人品和艺品的弟子,才能担负重任。”现代很多岗位工作也一样,需要工作能力强,有创新钻研的精神,并需要品性优良,务实的人来带领团队,创造事业的辉煌。

随着大时代的冲击,历史的变迁,那些行业内最精华的东西该不该延续下?传承给什么样的人?又该如何坚守?吴导用他的电影才华,通过他最后的一部影像作品《百鸟朝凤》来给迷失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曙光。“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焦三爷把唢呐看成了他的全部,他训导弟子“唢呐离口不离手”。柴房着火,天明抢救出蓝玉的唢呐,却丢了自己的,被师父狠狠甩了一记耳光。与西洋乐队同台演奏,天明被一声炮响吓得六神无惧,焦三爷如救星般出现,他坐镇后台,为弟子打气,展现唢呐匠们的铮铮傲骨。当大家都往西安城打工,游家班快散伙时,焦三爷怒斥徒弟,病危的他毫不犹豫的撑起游家班的场面,亲自吹奏《百鸟朝凤》。
唢呐里的声声泣血,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勤奋学技艺,努力培养弟子,带领乐队求职谋生,他用言行和生命来维护和传承唢呐这门匠活。影片最后焦三爷世,天明衣着喜服,并给唢呐系上大红结,为师父吹奏《百鸟朝凤》。师父的生命消逝了,但他的唢呐,他的精神在弟子天明身上延续了。个人力量是有限,但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影响周围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就有更大的力量来维护和发扬!焦三爷是这样的人,吴天明导演是这样的人,在南京艺术院校任教的陶泽如是这样的人,他们就像百鸟之王一样,在吹奏生命的乐章。

唢呐一响,百鸟为王。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是充满热情欢快的情感,电影《百鸟朝凤》也会给中国艺术电影带来新的转折点,给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市场带来勃勃生机。听,凤凰在鸣,四面八方的百鸟们极力争鸣!
作者水上漂作为一个谈不上是电影爱好者的观众,在这里写写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首先促使我进影院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陶泽如,一直很喜欢这个演员,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可以算是粉丝向电影~即使没有很多人泣泪推荐,我也还是会看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自己从事图书出版相关的职业,对于故事剧本还是抱有一种商业化的眼光?不知是否因为电影不是导演本人剪辑(我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以至于故事没有呈现出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我对《百鸟朝凤》的故事剧本本身是有一些质疑的。
第一,前半部分拜师学艺情节略显老套。
虽然我没看过太多这类包含学艺题材的影片,但诸如师傅非常严格、用一些看上似乎缺乏明确意图但实质上却是“教学绝技”的方式教学、徒弟一开始对师父的做法有误解但慢慢理解师父的苦心等等设定看上实在有些似曾相识。
另外,后半部分师父患上肺癌的情节也显然落入俗套。
第二,对大部分人物的塑造都有些浅尝辄止,尤其是焦三爷的形象刻画不够深入。
颇有世外高人姿态的焦三爷,我想由于缺乏对他其他生活层面的刻画,使得这个人物显得有些单薄,不太真实完整。
按理说这样一位坚守着某种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执拗老人,要不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集这类角色的典型特点于一身,举手投足具有某种“代言”的感觉。让人觉得焦三爷不仅是焦三爷,也是千千万万坚守着传统艺术文化的老人之一。要不他便极具个性,通过日常行为的刻画,特色语言的刻画,呈现出一个独具一格的角色。
可以说这两种刻画在电影中身上并不是没有,而是做得不到位。
焦三爷虽然感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也许是缺少夸张的手法,也许是缺少文化氛围的烘托。举例说明,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也是一位坚持老北京“规矩”的长者,但他的行为、语言都比较富有特色,具有一定程度的夸张,许多“老炮儿”都能在六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另一方面,焦三爷也缺少一些“人物怪癖”来对其进行肖像式的描摹。我想,如果能对他坐在椅子上的姿态,他烟斗里吐出的眼圈,甚至是他在田里农作,他把玩唢呐等形象进行进一步强化描摹,再通过一些独具特色的人物行为、语言,焦三爷这个人物形象可能会更加鲜明,丰满。
可惜电影中的焦三爷无论是广泛性还是独特性都不是特别深入到位,他身边的一些原本应该起到衬托作用的角色也都多少有些脸谱化,以至于焦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我认为还不够深入人心。(如果不是陶泽如饰演,也许会更差!)
天鸣的徒弟形象私以为倒是比师傅到位。
不过,电影还时常有些人物性格突变的地方,解释不够清楚。例如天鸣父亲原来特别支持孩子学唢呐,后来就因为现实原因,态度就来了个180°大转弯?天鸣原来不喜欢学唢呐,怎么就默默地爱上唢呐成为一生的坚守了?这些地方的转折都有点硬。
第三,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够客观,以至于对问题的评价有失偏颇。
唢呐这项传统艺术文化究竟为什么没落?对于实际上也不知道为什么的观众我来说,通过电影并没有了解到原因。而且电影对待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显得有些简单。
从看待传统事物的最基本思路来说,我们应当用“扬弃”的方式看待,保留优秀精髓,放弃一些糟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崇拜。而电影中的焦三爷与其徒弟天鸣显然是固执地坚持传统的代表。这样的坚持有没有什么问题?电影不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而是对这种固执坚守大唱赞歌。对唢呐没落的原因简单归咎于人们崇洋媚外,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等等。电影虽然试图表现出放弃唢呐的人各自的客观原因,虽然也努力表现出他们与焦三爷的冲突,但没有对这些人给予应有的客观评价。
最典型的一处便是,电影有意丑化“洋乐队”,即使他们演奏的是《蓝色多瑙河》,明明也是世界名曲,却仍旧配以穿着暴露女郎以贬低其价值。这里本可以呈现出非常针锋相对的,不相上下的激烈的,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如果想获得高潮,就要求裁判必须公平公正。然而这里裁判强行举起中国传统艺术的右手,还安排几个流氓“欺压”唢呐队,展现出被压迫的不公。可我很想问,如果唢呐真的是一种优秀的艺术,为什么还需要刻意丑化对手,安排流氓欺负自己,才能获得胜利?
唢呐艺术究竟为何没落我到最后也不是很清楚。更糟糕的是电影缺乏呈现唢呐绝佳魅力的处理,对于不了解唢呐这门艺术的观众来说,从电影中也看不出唢呐哪里好。更多的是听到电影中的角色不断呐喊,唢呐好,唢呐真的好,真的真的很好。这种呐喊其实与现实中对《百鸟朝凤》的呐喊感觉很相似。那么唢呐究竟好在哪里呢?
我自己个人感觉,红事吹奏唢呐庆祝无可厚非,白事这里多少显得有些封建迷信。吴双镇究竟为什么不能没有唢呐?中国究竟为什么不能没有唢呐?就因为办丧事时必须要吹奏一曲的传统吗?我想,其实电影也试图提及,办丧事时吹奏唢呐,其实是对那些生前做了许多好事的死者的一种尊重,一种缅怀。对于这一点电影呈现得并不是很清楚。
对了,为了凑齐游家班给办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傅主任演奏,天鸣县城找游家班的成员,由于诸多原因,大家都不能演奏了。这里还顺带手表现出“进了县城工作的人下场都不怎么样”,也许这里是我多想了。
第四,有一些游离于主线外的情节?一些矛盾冲突很快被电影自我消解?
最让我觉得游离于主线外的情节是蓝玉对天鸣妹妹的感情这里。这里也许是想表现出蓝玉注意力不集中,不如天鸣心无旁骛。那三个孩子玩秋千,在夜晚看萤火虫这里就显得有些令人费解。这里我只能理解为为了表现出乡村的淳朴和美好,对比后来社会进步,人们心灵的变质。但即使是这样,仍旧给人感觉与主线若即若离,关联性不够。后期蓝玉和天鸣妹妹私奔这里起到的作用也比较微小,我个人认为即使删也不太影响剧情。
小狗妞妞在剧中可谓一个很出彩的配角,但问题是妞妞的存在也只能对乡村气氛起一种烘托作用,对推进剧情的作用仍旧若有若无。
这也许是许多文艺片的弊病,为了表现出某种气氛,会有许多实际上与推动情节无关的内容。有些手段高杆的导演、编剧能将这些内容融入主线情节,作为故事的点缀,甚至作为精妙的细节,甚至作为无形的大背景,但很多时候这样的部分会占据很大篇幅,起到的结果是只能表达导演、编剧本人的情怀,观众有的能认同,有的就觉得很无趣,昏昏欲睡。
另外,电影多次出现自行消解矛盾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编剧想更进一步出乎观众的意料?私以为,前半部分拜师学艺的部分本来已经很老套了,好不容易有一个天鸣、蓝玉的矛盾焦点出现,结果“师傅要教蓝玉学唢呐,天鸣负气回家”、“天鸣蓝玉吸烟引发大火”、“师傅确定继承人”等本可以有激烈矛盾的地方都简单地被自行消解了,给人的感觉是,所有要打起来的架都没打起来。虽然我认为简单地将蓝玉黑化也不是很好的选择,但至少这里本可以有更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或是人物交锋等矛盾爆发出来的,结果却没有,令我很奇怪。
电影的后半段如前所述,唢呐和时代的矛盾由于电影已经站在不公正的角度看待了,以至于矛盾冲突也显得很脆弱。
综上,电影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镜头,给人感觉确实出自名导之手,却有诸多地方感觉不够深入,都如蜻蜓点水一般飘过。究其原因还是剧本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电影剧本不好,再高超的镜头也许也还是没法呈现一个绝佳的故事。
电影也有很多优秀之处,以上的一些浅见,或有表述不清不准之处,还望见谅。
作者SummerWedila

《百鸟朝凤》五个维度解析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百鸟朝凤》五个维度解析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百,解析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