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正文: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百鸟朝凤》小小的观后感
武汉换季时节的天气着实让人看不懂,晴时有风,阴有时雨,就像巨蟹座们的心情一样说变就变。生怕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围困,只好呆在宿舍里躲着它,久了久了也觉得烦闷,还是决定翘了周日晚上的实验课,一个人看了这部叫好不叫座的《百鸟朝凤》——“中国第四代代表导演之一”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一个讲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逝的故事。
我自以为是一个骨子里带着乡土情结的人,对这类讲述中国农村变革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故事一直都颇感兴趣,没办法,谁让咱是山沟沟里出来的娃儿呢。然而说来惭愧,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吴天明是何许人也,但是对他生前的名作《老井》却记忆犹新——一部八十年代的老片子,讲的是黄土高原上农村里挖井取水的故事,张艺谋当时还在这部电影里当着男主角呢。可以说,吴天明导演是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初期展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最优秀的导演之一。
选择一个人看这部《百鸟朝凤》,没有死乞白赖地拉着同学一起。一来是因为身边朋友大部分喜欢看的是像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的大制作或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情感故事片,二来是像我这样打农村来的并不多,看这电影也没有太多共同话题。有些故事,还是一个人听比较好。(好吧,其实就是单身狗没人作陪以上都是一本正经的借口2333)
电影的主角是那个“调儿越高,个头儿就越小”的唢呐。说到唢呐这个家伙什,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滴里搭拉地叫唤了几千年,只是声音越来越小,小到我们差不多要忘了它了。
我们都慢慢习惯听流行、听民谣、听摇滚、或者听古典,偶尔听到歌曲里加了几声笛箫,顿觉惊艳。父母送孩子培养点兴趣爱好大多都是钢琴、小提琴之类的“时髦洋乐器”,极少数热爱传统文化的会选择学诸如笛子、古筝之类的“高雅古乐器”。而二胡、唢呐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被大众们视作不入流的、难听要命的“俗气土乐器”,慢慢地也快要绝了种。
在中国农村,无论南北,唢呐乐队一般都只在红白事里出现。哪家结婚有喜事,请上一支唢呐乐队坐在大厅里热热闹闹吹上一天,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哪家老人过世了,把遗像摆在灵堂桌上,棺材摆在大堂中央,孝子贤孙们披麻戴孝跪在棺材面前烧纸磕头,伴着旁边唢呐乐队悲壮的哀乐放声大哭。
我外公就是一位专门兼职做白事的葬师,在我的家乡这一人群被称为“八仙”。“八仙”和唢呐匠们一样,平时都是各忙各的,该种地种地,该养猪养猪。可是谁家要是置办丧事,就必须要请像我外公这样懂得传统葬礼的规矩的“八仙”来主持葬礼,否则就坏了规矩。
对于农村的葬礼习俗我知之甚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五年前我太奶奶过世时的葬礼,那时候我正在读高一。
我家老房子的大堂被临时当作灵堂。太奶奶的陶瓷遗像摆在大堂靠墙的高脚桌上的一个房屋模型里,对门而立,两边插着曳曳的香烛。太奶奶的遗体躺在大堂中央的棺材里,前面摆着一个火盆,祭奠的亲人穿着粗布麻衣,跪在棺材前面烧纸痛哭,八位唢呐匠们围坐在灵堂右边的一张八仙桌上,有吹唢呐的、敲小鼓的、打铜镲的,配合着哭声吹奏着让人不得不痛惋的哀乐。“八仙”(也就是我外公)站在棺材旁边,往太奶奶遗体盖上每家亲人做的绸缎被子,边盖边喊着:“这是xxx给您做的被子,老太太一路走好!”之类的话,与死者关系越亲密绸缎被子隔的层数越少。所有亲人的被子盖完之后,“八仙”叫几个亲人依次排队,围着太奶奶的棺材转圈,走几步就要跪一下,这叫“游财”,希望逝者可以保佑儿孙财源广进。
那是我第一次清醒深刻地了解死亡。看着太奶奶蜡白的脸,脑海里回想起与老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耳边响起悲痛哀悼的唢呐声,不由得泪如雨下。啊,原来这就是死亡。
可是这颇为讲究的葬礼习俗和滴里搭拉的唢呐一样,渐渐地都要消亡在历史发展的尘埃中。我外公应该是最后一辈愿意做“八仙”的人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什么土葬的习俗,唢呐这类的乐器也难逃绝种的命运。
农村城镇化建设当然是无可厚非且不可避免的,只不过除了一心盯着“修公路,建工厂”的物质建设之外,是不是也应该花点心思保护传承中国乡村的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
我们常说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取其精华,其糟粕”,只是这“精华”和“糟粕”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传统葬礼繁琐世俗,甚至还带有宣扬封建迷信的嫌疑,它是“糟粕”吧?应该完全摒弃吗?唢呐声虽然土气难听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精华”吧?可又该怎么传承下呢?难道真像电影最后县文化局请唢呐匠们吹上一段录下来就算是传承?
匠人的关键是“人”,可是正如电影里焦师傅说的:“这个头可不是谁都能磕的。”现在磕头的人越来越少了。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这“亡人”是在商业片泛滥的时代里一直坚持记录反思中国乡土变革的吴天明导演;这“亡人”是那些毕其一生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匠人们,以及那些已经逝或者终将逝的中国传统艺术;这“亡人”是电影最后头也不回就走了的焦师傅的魂魄。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传统者殆而!”
(ps:如果真要说这电影的缺点,那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应该是过于美化唢呐等传统文化,一心想要告诉观众“啊,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呀,拼了命也要保住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糟粕有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会此消彼长,我们要做的不是绝对地维护传统,也不是一味地摈弃传统,而是选择性地传承和发扬!以上!)
作者Jamin这是我在上写下的第一篇影评。
之前想写《大圣归来》来着,出于各种原因最后还是没有写下,一直是个遗憾。趁着刚刚看完电影的热乎劲,赶紧写下来。
首先要分享在知乎上看来的一个故事:同为第四代导演的郑洞天曾说过,1985年,在成都举办的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上,忽然大雨倾盆,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把雨衣草帽送给电影人,自己淋着雨将颁奖典礼现场围成里三层外三层,一个都不肯离。“他们在等着看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在瓢泼大雨里,一直看到天黑。”电影放完之后,学生们自发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有人喊“吴天明万岁。”郑洞天说:“这种关系与一天一个亿票房的电影的区别,就是吴天明那代人跟如今这代人的区别。”
作为一名动画专业的学生,看电影时总是摆脱不了分析发“诟病”,好比第一个大远景的镜头出场,到切换至全景的第二个镜头,构图怎样、光线怎样、色彩怎样、与后段内容如何前后呼应等等,使得看电影时总是少了那么点乐趣。
第一个让我动容的镜头,就是天鸣的父亲摔倒在地,天鸣急忙扶起他,这时候导演给了他非常短暂的特写镜头,担心父亲而流泪的天鸣。这个镜头足以交代孩子的性格:善良、孝顺、朴实,也为后段的剧情做了铺垫。(在此不剧透太多)从这个镜头开始,我就忽略了分析,开始全场泪点模式。
吴天明导演在修改剧本的时候,把自己闭关在家一个多月,期间时常痛哭流涕。我想,他的这部电影,里面也有他的影子。男主角的名字“天鸣”与导演名字谐音,在唢呐的行当里,天鸣是一个怀揣赤子之心的少年;在电影的世界里,天明导演也是捧着沉甸甸的爱在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电影中的三爷,一看就知道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严父的形象,不苟言笑,实则外冷内热,对唢呐、对徒弟们充满感情,三爷扮演的角色又有了导演自己的影子。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西洋乐队冲击民乐市场,以往唢呐受“孝子贤孙”大礼的情形已经一不返,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三爷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持守,“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这一句话是身为匠人的骄傲,也是对世事的无奈。而在电影市场,商业片云集,从好莱坞大片到国产商业片,每一部只要拥有“大制作”、“大明星”的旗号,总能换来分分钟上亿的票房,再纵观文艺片市场,好比王小帅导演的作品《闯入者》,在国外获奖累累,内票却房惨淡,即便导演发怒斥责国内影院的这种只谋求经济利益而不追求艺术价值的不排片行为,也换不来更多的排片量。而《百鸟朝凤》,也是在方励的那一跪之后,舆论的喧嚣提高了这部作品的宣传,从而换来了排片,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在国内市场日益兴起的大环境下,文艺片却始终占不上观众的主流欣赏路线,吴天明导演就像三爷那样,在所有的无奈与失望之后,吹奏一曲《百鸟朝凤》,就这样离开了。
回归电影本身,最大的惊喜莫过于两位小演员的表演,不输给成年演员的演技,还多了许多灵气,赞不绝口!配乐上,除了两次出现的《百鸟朝凤》,其他的背景音乐也都以民乐演奏为主,时而抒情、时而激昂,从前我一度认为调子高的民族乐器只能演奏欢快、喜悦的曲调,现在才发现,同样适用于渲染悲伤的气氛。在情节的安排上,以平缓和谐发展的基调进行,直至“打群架”部分,才将全剧的情绪转换,从师徒情义间的故事到传统文化无法传承的难处,直到最后一刻剧情也没有出现彩蛋,留下遗憾与沉思。
《百鸟朝凤》只在白事上吹奏,是唢呐匠规矩中最高规格的曲目,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拥有。就像电影最后天鸣为三爷吹奏的《百鸟朝凤》一般,吴天明导演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吹奏了这首名曲。
第一篇影评,写的杂乱无章,还很稚嫩。望见谅!
作者大GAO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百,衰?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