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文化有文化的血脉,市场有市场的逻辑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文化有文化的血脉,市场有市场的逻辑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文化有文化的血脉,市场有市场的逻辑的正文:

周末冒着大雨电影院看了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片子上映与《美国队长3》在同一日,一美一中,一家门庭若市,一家寂寂寥寥。刚上映的时候,我天天盯着影院的排片表,让我难过失望的是,偌大一个国际化电影院竟没有排片,一个三线的地级市竟没有一家影院播映这部片子。在知名制作人方励下跪请求院线排片支持后,《百鸟朝凤》终于获得了翻身的机会,但全天只有上午一场,让人不禁唏嘘。
影片讲述的是唢呐匠人的坚守及唢呐艺术的传承。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我的家乡陕西,那八百里秦川和高亢激昂的唢呐声让我觉得特别亲切。影片一开始是少年游天铭在父亲的坚持和逼迫下拜当地远近闻名的唢呐艺人焦师傅为师,父亲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唢呐师,天鸣虽没有过人天资,但背负着父亲梦想的他有的是责任、担当和赤诚。焦师傅虽外表严肃冷峻,但内心自有他的温暖、情怀与柔软。天鸣看到父亲摔倒后留下的眼泪打动了焦师傅,于是师傅成了师父。
少年天鸣学艺的部分节奏舒缓,无大起大落,但却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略显愚笨的天鸣从练气开始,日日用芦苇吸河里的水,沉稳踏实;师弟蓝玉天资聪慧,可以跟着师傅观看唢呐表演;师娘悉心照顾两个离家学艺的孩子;师父虽严厉沉默,但却一直观察两个徒弟的品性,看谁更有资格学习唢呐演奏的极致《百鸟朝凤》一曲并接任焦家班。这部分导演参杂了一些小细节:天鸣蓝玉的兄弟情,蓝玉与天鸣妹妹的情愫,天鸣父亲的望子成龙,以及天鸣和焦三的师徒情义。
在父老乡亲的见证下,焦三与天鸣完成了老一辈唢呐匠的退守和新一辈唢呐师的传承,游家班替代了焦家班。如果按照这样的路径发展下,新一代唢呐艺人沿着上一辈走过的路,文化的传承也顺风顺水。可焦三选对了接班人,却奈何不了时代对传统的冲击。遇到红白喜事请唢呐匠的人越来越少了,也不行接师礼了,给的报酬越来越少了,西洋乐器取代了传统唢呐。
师徒二人用拳头扞卫传统,用生命坚守艺术。那一个个在打架的时候被踩碎的唢呐、那从唢呐口中吹出的血无一不让人揪心,可是仅靠这一个人、一个班用身体和生命守护传统艺术,就如缘木求鱼。西安城墙上两个小姑娘把几个硬币投入吹唢呐的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的心里空荡荡的。那个曾经要接受孝子贤孙行跪拜礼、坐在太师椅上演奏的艺术竟沦为行乞的手段。
影片最后焦三死了,唢呐艺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保住了,可是,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虽然申遗成功,但是这门艺术最终的路到底怎么走,没有人知道。
有意思的是,唢呐《百鸟朝凤》保住了,可影片《百鸟朝凤》呢?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正如他在影片中展现的唢呐艺术一样,遭遇了同样的冲击和矛盾。
影片内的元素与影片外的元素一一对应。唢呐艺术对应电影本身,西洋乐队对应《美国队长3》等一系列美国及国产商业大片,导演吴天明的情怀、制片人方励的跪求排片对应了焦三、游天鸣的生命坚守。与唢呐一样,电影在市场上遭受冷遇,寥寥无几的排片,零零散散的观众,还有一部分不看片却冷嘲热讽的大众。
方励一跪,跪来了排片率,跪来了票房,跪来了关注度。很多人在网上评论方励跪求排片是道德绑架,是炒作。方励说道德绑架是好事。“我就是想把大家绑来跟我一起做志愿者”。方励不是绑架,是恨铁不成钢,是对观众和院线的期待得不到回应,是不忍心这部影片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他就像影片里的焦三和游天鸣一样,为国产优质电影守住最后的领土。
院线少的可怜的排片量,其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楚。因为没有观众,没有市场。可是影片受冷,真的是市场的错吗?
有人说,如今的市场不欢迎这样的影片,没有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没有俊男靓女的明星效应,没有矛盾冲突的剧情展现,观众静不下心来看一部让人不放松、不快乐的电影。有人说,影片就是商品,拍摄出来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验,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
可是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电影除了是商业产品,还是大众艺术。是艺术就要学会欣赏,你可以接受商业大片的带来的视觉盛宴,可以接受小制作喜剧片爱情片的轻松悲喜,但也请你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艺术,给文艺片留出一片天地。如果我们单把电影看作商业,那么总有一天优秀的文艺片剧情片会像唢呐一样面临冲击,甚至有可能消失不见。
记得年有一部被称作是严重被低估的影片,它叫《心迷宫》。它的排片量很少,周期很短,在部分城市的电影院甚至没有上映,直到年末,各大网站评出这个被低估的影片后,很多观众只能从网站下载来看。“被低估”是市场低估了,还是观众低估了,导演看到这样的评价不知是忧是喜。《百鸟朝凤》在方励一跪之后,迅速产生螺旋效应。可是如果没有这一跪,会不会在它下线之后,也被封为“被低估”的电影。
电影市场还有很多像焦三和游天鸣这样的电影匠人,他们用匠心做电影,有赤诚坚守文艺片。希望观众和市场不要让这些匠人寒心,不要让文艺片像唢呐最终保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那样,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课堂、教科书和情怀里。
讽刺的是,这个在国内受冷的片子,在法国某电影节获得了观众最喜欢影片奖。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我们文化传统里的精髓。
作者Mica消逝的仪式感
《百鸟朝凤》勾起了我一些记忆,一些关于陕西老家的零星的回忆。
我不太记得在陕西农村老家参加的红事了,而参加的白事还约莫记得一些。太奶奶三周年的时候,排场很大。是需要摆上三天筵席,搭上三天舞台的。死者为大,在陕西农村老家,不管家里条件如何,家里有人过世是一定要办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的,在三周年的时候,一定还要办一场更加隆重的葬礼。
然而,老家里又是极度节约的,似乎只有在举办葬礼的时候,才会摒弃下这份恪守到固执的节约。这,值得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在老妈看来,很多家庭这样是不值得的,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享受,死了住进三室两厅的墓穴里,似乎意义显得并不是很大。她固然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解释,也并不能完全消弭我对这种传统的犹疑态度。似乎是需要批判的,但似乎又有足够的理由支撑的。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解释这样的一种传统:仪式感。
我们所犹疑的问题核心不外乎,世的人,我们就算给他烧再多的祭品,准备再大排场的葬礼,他也不一定感受的到了,由此造成的与平时拮据生活完全不相匹配的巨大资源浪费,是荒诞而可笑的。
可是,葬礼真的是为死的人所准备的吗?可能不完全是吧。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活着的人在以对死者的悼念和追思为主题下的一种仪式。一定是要用最隆重的形式,来寄托活着的人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会请七乡八邻的人一起参与,会大摆筵席,会孝子贤孙哭倒一片。或许大排场下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是就像一句笑话讲的,在过年的时候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吃完那么多丰盛的菜,而是没有将整盘的鸡鸭倒进门外的泔水桶里。或许这种思维本身,就是与基于使用与满足机制的消费社会所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吧。
七乡八邻的共同参与构建的是一种群体身份的认同,孝子贤孙哭倒一片是对家族身份的认同,而这种身份认同则以对亡人的追悼作为平台来加以构建,越大的排场将越能烘托出这种仪式感。
我无法评判这种仪式是好是坏,我只是觉得,缺乏了仪式感的生活,好像也缺乏了很多制造幸福的机遇。
因此,我能理解在这样一种价值体系下,片子里唢呐匠作为仪式中的主导者,所具有的崇高的地位。被男主的父亲所深深崇拜着的,被大家所景仰着的角色。
但是,规矩破了,仪式感也消除了之后呢?是礼崩乐坏,还是破旧立新呢?
我又想起了太奶奶三周年的时候,戏是要唱足的,白天是县里带来的现代歌舞,唱的,大都是90年代流行的港台歌曲。舞台边,围了很多年轻人,以男性居多,碰见嗓子差点意思的,就在起倒彩:“下,赶紧下。”碰见打扮妖娆点的女歌手,就在那大声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晚上则是陕西的地方戏剧秦腔的舞台了,许多老年人则会拿着板凳,把现场坐得满满当当的。听戏的时候完全不比白天那么聒噪。我还记得坐在我前排的那个老爷爷,戏唱了一晚上,他一直在摇头晃脑,一脸陶醉的模样。我爸说他大概是得病了,我坚持不那么认为,因为那个老爷爷摇晃脑袋的时候完全是带着节奏的。一旦一场戏完了,一定是会鼓掌的,鼓掌的时候,他的脑袋是不摇晃的。
似乎,白天的群体跟晚上的群体是无法兼容的,就好像白天的演出跟晚上的演出永远也无法搬到一个舞台上一样。这么傻的事情也只有一个平台能坚持不懈地挨骂进行下了,这个平台叫春晚。
断代在现在这个时代似乎显得更加突出,我们所接受到的文化和价值观,与祖辈们几乎是完全不相匹配的。我们崇尚西部牛仔般的开拓进取精神,而对落叶归根、乡土重迁的情怀不屑一顾;我们推崇品牌符号,讲究物质消费,创造社会财富才是真理,不谈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从内在的自我约束转为外在的条令约束,强调个体,推崇个体权益,而孔孟之道也成为一个迂腐的符号。
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本就是一纸空谈,靠片子里的正傅局长这样的人来完成更无异于痴人说梦。
我觉得,传统文化的消逝并不值得如此可惜,因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每一种传统文化也是由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发展而来的。可能稍微感到遗憾的,是丢掉了数百年来赋予的一种区域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吧。
当年,陕西人听秦腔,四川人看川剧,现在,都在听一样的歌,看一样的电影啦。或许再过上不久的时间,在麦克卢汉所描述的地球村的概念下,全球人的生活也就大同小异了。
我所感到遗憾的,是基于这种身份认同下的仪式感的丧失,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精神生活的满足度。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奶奶来我们家玩,还带着一盒光盘,里面有她最爱的秦腔段子《四郎探母》。这段子她早就倒背如流,看了无数遍,但每每在DVD上再看一遍的时候,她都会不停地擦眼泪。我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不懂。”然后说了一些我不太能听明白的陕西话,我现在大概能明白她的意思了,应该是说这是属于他们那代人的浪漫和情怀,是无法与我们共同分享的。也可能,我永远没办法懂他们那代人的浪漫和情怀了吧。
作者伊人不再憔悴

《百鸟朝凤》文化有文化的血脉,市场有市场的逻辑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百鸟朝凤》文化有文化的血脉,市场有市场的逻辑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百,逻辑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